亏了1.3个亿就给员工降薪,匹克操作有点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09:42 1

摘要:10月13日,有相关员工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匹克向拒绝降薪的员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10月14日前就不同意降薪提交“反思检讨”,否则将面临停发9月份工资的处罚。

图源:网络(侵删)

临近发工资的前四天突然口头通知降薪,且最高降幅高达50%。发工资次日,就宣称“全体同事均表示理解和同意”。

这是上个月发生在福建匹克集团有限公司(PEAK)(以下简称:匹克)有关员工薪资的真实事件。

一个月后,这一事件还有续集。

10月13日,有相关员工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匹克向拒绝降薪的员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10月14日前就不同意降薪提交“反思检讨”,否则将面临停发9月份工资的处罚。

是在什么背景下让匹克做出如此“激烈”的降薪政策,当前匹克发展是否遭遇困顿,一下子又将匹克拉入舆论的漩涡之中。

降薪始末

根据此前媒体报告,匹克黄女士(化名)在9月中旬发现自己8月的薪资降了,但在此之前既没有领导与她协商降薪事宜,也没有任何方式告知过她会降薪。

随后媒体向匹克人力资源部门致电了解情况,最终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后9月17日,据报道,匹克董事长许景男在内部高管会议上发言表示,此次降薪并非全员降薪,而是针对直营亏损部门和部分高薪岗位。

根据目前流露出来的匹克员工降薪方案显示,总部员工月薪5000—10000元降10%,10000-20000元降20%,20000元以上降30%。 而 直营分公司办公室职员 降薪幅度最大,直降50%。

内部员工也就降薪发出声讨,大部分员工就突然降薪一事感到不满。也有员工表示,若要签订降薪协议,不会同意。部分员工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交了书面异议书,明确表示不同意降薪。

一个月后,这场员工书面异议又催生出“反思检讨”。

10月13日,有相关员工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匹克向拒绝降薪的员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10月14日前提交“反思检讨”,否则将面临停发9月份工资的处罚。此外,曾提交“拒绝降薪”相关书面文件至公司领导班子的员工被视为不服从公司管理,薪资也会受到影响。

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变更劳动合同内容(包括薪酬)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从匹克的操作来看,没能按照《劳动合同法》流程操作,截至目前也未有相关公告。

优化财务报表而降薪?

公开资料显示,匹克创立于1989年,总部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公司专注于体育运动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和分销,以运动鞋、服装及配件为核心业务,是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运动品牌之一。

2009年,匹克体育登录港交所。不过上市后,匹克体育的股价持续低迷。业绩方面,2011年至2013年之间从46亿元跌入到26亿元,净利润也从7.7亿元缩水至2.4亿元。

2014年至2015年两年间业绩有所反弹,业绩和净利润分别回升至31亿元和3亿元,但好景不长,匹克很快又回到低谷。

在这个阶段,同为晋江系的安踏、特步、361°的业绩分别为111.26亿元、52.95亿元、44.59亿元,匹克被远远甩开。

2016年,匹克的股价相较发行价下跌已超过60%,市值大幅缩水,远不及上市之初。在此背景下,匹克于2016年5月宣布停牌,并于同年11月完成私有化,暗淡退市。

当时匹克给出的解释,“为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掌握发展机遇,推动公司长期发展”。而被外界认为匹克将转向A股。

但随着国内IPO审核愈发严格,匹克A股之路一直未有大的进展。甚至有人士猜测,为了优化财务报表,降薪无疑是最直接快速的方式。

许景南在内部高管会议上承认,降薪事宜自2025年5月起酝酿调整,匹克内销直营板块自年初以来持续亏损,仅1至7月就累计亏损逾1.3亿元,期间还不得不转手三家直营公司,这也是此次调薪的关键原因。

产品质量问题频现

实际上匹克这两年的业绩表现也和自己产品表现有着直接关系,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着消费端。

2022年,北京市消协抽查吸湿速干服装、防晒服、冰袖和帽子等产品,匹克被点名产品不达标。

2023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抽查学生文具、拉杆箱等,匹克生产的拉杆箱振荡冲击性能也被判不合格。

2025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又通报了一批网络销售产品质量抽查,泉州匹克鞋业生产的童鞋上了不合格名单,问题是“邻苯二甲酸酯”超标,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品牌口碑。同月,有消费者爆料,在拼多多匹克官方旗舰店购买的采风2.0溯溪鞋出现穿着一天后袜子染色问题,商家拒绝退换并要求消费者提供证明。

多起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导致消费者产品信任崩塌。

文轩智库专家就匹克此次降薪风波点评,在市场化背景下,一个企业随着公司收入变化而降薪是比较普遍的,但降薪的前提是要遵守《劳动法》,在合理合法的背景下实施降薪方案,而匹克此次的操作颇为激进。

从目前匹克的表现来看,为扩大企业收益,重点是放置在产品力的提升上,尽量避免质量问题频繁出现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才是保持利益长期增长的最优解。

来源:文軒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