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红梅,白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文旅厅专家委员会委员。
#追云记#
第095期
“滇艺芳华”特辑
李红梅,白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文旅厅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
话剧:《打工棚》《徐洪刚》《情结》《守望灵》《我的西南联大》《春夏秋冬》《较量》《桂梅老师》等。话剧《打工棚》获第十一届文化新剧目奖等,话剧《桂梅老师》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影视剧:《中国缉毒警察》《玉观音》《大校的儿》《逐日英雄》《哈尼姑娘》《杨善洲》《汶川故事》《殊死七日》《大法官》等200多部剧集影视作品。电视剧《金凤花开》、电影《杨善洲》获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所获表彰及称号:
云岭工匠、云南省“优秀文艺工作者”、云南省“优秀青年表演艺术家”、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艺术名家李红梅工作室、“云南好人”,连续多年获得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
表演艺术家李红梅
今年6月,由全云南团队打造的电影《翠湖》,荣获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奖,表演艺术家李红梅在片中饰演讲着一口昆明方言、性格直率利落的二女儿,拥有多年话剧舞台表演经验,台词功底扎实的她,对角色的诠释十分到位。
生活中的李红梅也是这样的性格,风风火火,直爽开朗,说话不会拐弯抹角。谈及少时学戏,一路走来遇到的恩师,她至今难忘;说起从出演桂梅老师的小戏《感恩的心》,历经10年终于把话剧《桂梅老师》搬上舞台,她眼泛泪光……
作为一位优秀演员,李红梅身上有着身为演员最可贵的品质——真!真诚、真情,这份真,让她一步步从一名滇剧演员,成长为话剧演员、影视剧演员、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她的日程总是排得很满,演出、授课、当评委、下乡慰问演出……她热烈地爱着表演这个她视为生命的艺术!
四十余载舞台春秋
李红梅出生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一个白族家庭,大理的风花雪月和白族同胞的弦歌曼舞,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13岁那年,大理市文工团到学校招生,老师们一眼相中了这个灵气十足的姑娘,李红梅经过几轮的表演考试,最终进入了大理市文工团。
李红梅
在大理市文工团,李红梅遇到了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滇剧名家何国香。起初,一心热爱歌舞的李红梅对戏曲并不感兴趣,直到有一次在滇剧《哑女告状》中扮演丫鬟,她被剧情深深打动,竟忘记了下场。从那时起,她开始主动学习滇剧,为日后的舞台生涯打下了坚实的表演基础。
1985年,李红梅被借调到大理州歌舞剧团,良好的戏曲功底和舞蹈天赋让她很快适应了从戏曲到舞蹈的转换。命运的转折在1986年悄然来临,云南省话剧团的老师到大理选演员,一眼相中了李红梅。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1987年,李红梅考入云南省文艺学校学习话剧表演。
砸碎自我,重塑角色
毕业进入云南省话剧团后,李红梅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跑龙套。但她十分幸运,得到了诸如省话剧院一级演员刘月华等前辈艺术家的悉心指导。老师们为了纠正她“爱美”的认知,故意不让她演“好看”的角色。多年后,李红梅深刻体会到,这种 砸碎自我、清空自我、重组自我 的过程,对人物角色的塑造至关重要。
李红梅
1999年,傣剧《刀安仁》的排演成为李红梅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原本出演女三号的她,被导演指定出演女一号。在剧团前辈们的支持与辅导下,她成功塑造了角色,演出受到观众热烈追捧。从此,她开始在众多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
话剧《打工棚》剧照,与演员王砚辉合作
2002年,李红梅凭借在《原野》中饰演金子,获云南省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同年排演的《打工棚》在全国话剧新剧目交流演出中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她本人被授予“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随着演技日益精湛,她逐渐在话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用生命体验,以真情演绎
“演戏靠的是真情,你要感动着别人的感动,痛苦着别人的痛苦,你才能去呈现好,演戏最好的境界是生活。” 李红梅一直用这个标准要求着自己,在她参演电视剧《汶川故事》时得到了极致体现。
李红梅参演的电视剧《汶川故事》剧照
2011年,在拍摄《汶川故事》期间,李红梅在汶川突然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为了不影响拍摄进度,她强压着悲伤和剧组商量,剧组想尽办法为她调出了三天时间,她从汶川连夜赶到成都、又从昆明赶回大理。当她几经周折抵达医院时,父亲已在弥留之际,“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到至亲离世,我再也叫不醒那么爱我的父亲……失去亲人的悲痛,我想每一个人都是能感同身受的。”
工作性质不允许李红梅过度沉浸于悲伤中,办完父亲后事的第二天,她立即返回了剧组。在剧中,她饰演的母亲失去了女儿,在现实中,她刚刚经历女儿失去父亲的痛苦。剧情与现实交织,她借用了所有现实中的悲痛,完美诠释了角色失去女儿的锥心之痛,“刘月华老师用她的行为教育过我:戏比天大!”
《桂梅老师》:艺术生涯的超越
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上,她默默转身,黑板上那一行“同学们,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我等你们!”的字迹,击中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这是李红梅在话剧《桂梅老师》中的一幕。这部获得中国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文华大奖的作品,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里程碑,更是她对艺术初心的坚守与诠释。
话剧《桂梅老师》剧照
张桂梅是“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她所创办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改变了上千个女孩子的命运。李红梅与张桂梅的缘分始于2009年,当时,云南省话剧院创作演出了王宝社担任编剧、导演的短剧《感恩的心》,李红梅首次扮演张桂梅,这次经历及与张桂梅老师的见面深深震撼了她的心灵,甚至改变了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此,将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搬上舞台,用爱唤醒更多的爱,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2019年,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的支持下,大型话剧《桂梅老师》立项。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李红梅不断到华坪实地采风,与张桂梅朝夕相处,跟着她查寝、家访、开校会,用脑用心用笔记录着她的言谈举止。
李红梅(左)与《桂梅老师》编剧王宝社(右)探访张桂梅老师(中)
在长期的相处中,李红梅和张桂梅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见桂梅老师总是穿着旧衣,就给她买了衣服裤子。“后来通电话时,我问她有没有穿新衣服,她说,她去家访时看到家长太可怜了,就把新衣服给了家长……我不知该说什么好,她说,你看,你给我送衣服,这是温暖,我又把你的温暖加上我的温暖给了孩子家长,这不更温暖吗?”
演出完毕,李红梅(左)搀扶着桂梅老师(中)走下舞台
“在创作《桂梅老师》的过程中我心无杂念,我就觉得本本分分去演好桂梅老师。”李红梅说。凭借着10年来对张桂梅老师的观察、了解与深厚的情感,李红梅最终成功塑造出了桂梅老师这一形象。熟悉李红梅的专家对她说,为什么她能把张桂梅塑造得那么好,因为她本身也是个善良的人。
“这是我的人生追求,要做一个善良的人,真诚的人,有爱的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又遇到了桂梅老师这么伟大的一个形象,为我指明了方向。当我当选人大代表时,我给桂梅老师写了一张字条,说‘在您的影响下,我也努力地要求自己,现在很荣幸能代表云南文艺界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李红梅说。
话剧《桂梅老师》剧照
“我们获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创作队伍的纯粹,创作之初,我们没有设计过要去拿奖什么的,只想着要用心去演。文华大奖拿到了,是我们云南戏剧界的光荣,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奋斗。”2022年首演以来,话剧《桂梅老师》已在全国各地巡演100余场,感动和激励了无数观众。一位专家评价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真实的张桂梅形象,于平凡中体现了不平凡,让张桂梅能够被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爱、可信。”
“我们是真正敬畏这一份职业的,那么演出来的作品就会被接受。作为一个从艺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行为:德行、大爱放在首位,你的艺术才纯粹!如果你太注重名利,计较太多,总是围绕着自我,那就会像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李红梅感慨道。
李红梅在说戏
如今,那个儿时“把床当舞台,蚊帐当幕布”的小女孩已荣誉等身,但她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我是大理的白族,我是云南省的一员,我的腿陷进了这片土地,我的心融化于这一片山水,不愿离开,就想塑造更多的人物,讲更多的故事。”从苍山洱海到话剧舞台,从白族姑娘到著名表演艺术家,李红梅用四十余年的坚守与追求,用艺术塑造着角色,更用生命传递着大爱。
舞蹈、绘画、戏剧、音乐、文学……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化艺术,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名家。他们如同璀璨星辰,在云南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文化名家用各自的才华和努力,传承和弘扬着云南的文化艺术。
“追云记”融媒体栏目2024年特别推出“滇艺芳华”特辑,以微纪录的方式,讲述当代云南文化名家的故事,展现他们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作为云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传播者,让云南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的故事。从今天开始,推出“滇艺芳华”第二季,讲述8位云南文化名家的故事。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追云记#栏目】
出品人:赖 勇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王 珂
监 制:尹 凡、朱朝辉、武志敏
技术监制:何 寰
制片人:陈 燕、马雁南
策 划:王 凡、盛雪梅、杨维涵
统 筹:盛雪梅、杨维涵
编 辑:余应木、马丹妮、潘诗雨、苏克胜
宣推统筹:赵小强、杨维涵
直播统筹:杨 锐、赵小强
技 术:叶丹丹、施佳伟
指导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出品单位:云南省文化馆
云南广播电视台
【本期】
策 划:王 凡、马雁南、盛雪梅
总编导:盛雪梅
编 导:杨维涵、李冬梅
摄 像:盛夏雨、刘秉然、吕纨凝、邱黾勉、沈 毅
部分资料来源:云南省文联、大理州人民政府网
融媒体策划:杨维涵
制 片:田 梅、周 芳
编 辑:李响文、张皓玥
宣 推:赵小强、霍 慧、白婷婷
审 核:马雁南、盛雪梅
终 审:王 凡、武志敏
来源:政经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