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院的儿科候诊区又热闹了起来——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病毒最“活跃”的季节。
一场秋雨一场凉
凉意未到 病毒先行
医院的儿科候诊区又热闹了起来——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病毒最“活跃”的季节。
近日,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介绍近期需重点关注三类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同时,监测数据提示:近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诺如病毒等活跃度明显上升。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这些秋天的病毒,像提前分好了“阵营”发起攻击:一边是以咳嗽、流鼻涕为代表的呼吸道病毒军团,另一边是以腹泻、呕吐为主的消化道病毒部队。
下面这份“防病说明书”
教你一一识破它们的伎俩!
呼吸道阵营
“咳”到停不下来的病毒
1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北方地区每年的10月份~次年2月份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高发期。目前,华北部分地区散发病例逐渐增多。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对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内宝宝,常常发展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感染后出现呼吸急促、喘息、喂养困难。
1.流行特点
北方:秋冬至早春(10月至次年3月),高峰在11~12月。
南方:秋冬或潮湿季节。
潜伏期:2~8天,咳嗽第7~10天仍可能带毒,传染力MAX!
2.典型表现
<2岁婴幼儿:发热、流涕→48小时内很快转为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吃奶量显著下降。
>2岁以上儿童:多半就是鼻塞+咳嗽,症状轻。
划重点:光凭症状很难与流感、腺病毒等区分,需要抗原/核酸检测确认
3.这些信号要立刻就医
呼吸急促/费力(小月龄宝宝>60次/分,1岁内>50次/分,1~2岁>40次/分)。
喂养差、拒奶、明显嗜睡或烦躁。
口唇发紫、鼻翼扇动、胸壁凹陷。
高危宝宝(早产儿、先心病、慢性肺病、免疫低下),即使症状不重也建议早就诊评估。
2
鼻病毒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第40周(2025年9月29日~10月5日)监测数据显示,鼻病毒目前在门诊与住院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阳性率居首位。
鼻病毒
排名第一的“感冒真凶”
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头号元凶”,目前已经鉴定出超过120种的鼻病毒,是人类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病毒。
1.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
接触传播:鼻病毒可以在室温下存活数小时,门把手、玩具、毛巾都可能成为病毒的“中转站”。
2.典型表现
鼻病毒入侵人体的主要途径是上呼吸道,在成人中主要引起普通感冒症状,在婴幼儿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中还能引起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
临床表现主要为流涕、喷嚏、咽部不适、鼻塞、咳嗽、咽痛、声音嘶哑等,容易引起的并发症有鼻窦炎和中耳炎。
3.预防要点
勤洗手:使用肥皂流动水至少洗20秒。
打喷嚏遮掩:避免飞沫传播。
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开窗2~3次。
增强免疫力:饮食均衡、早睡早起、多吃新鲜蔬果。
减少接触感染源:感冒患者尽量居家休息,避免密切接触。
消化道阵营
当心“冬季呕吐病”
1
诺如病毒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的“狂欢季”,因此也叫“冬季呕吐病”。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制定了《诺如病毒胃肠炎诊疗方案(2025年版)》。旨在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诺如病毒胃肠炎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主要攻击人的胃肠道,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引发感染,比如学校、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短时间内可能导致出现大量感染者。
1.传播方式
吃进去:被污染的食物(尤其是未煮熟的贝类)或喝了被污染的饮用水。
摸出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未洗手(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
喷出来:患者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周围的人吸进去也可能被感染。
温馨提示:与感染者共餐、照顾病人未做好防护,或在封闭空间中忽视通风,都是感染高风险行为。
2.典型症状
诺如病毒潜伏期12~48小时:
突发呕吐(尤其是儿童常见“喷射性呕吐”)。
水样腹泻,每天多次上厕所。
腹痛、低烧、全身酸痛。
诺如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3天左右可缓解。但小孩与老人易脱水,必须格外留意!
3.预防要点
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经典不变的防护铁三角。
病从口入要警惕——生食贝类、未洗净水果都可能藏病毒。
早识别、早隔离、早就医——家中有人呕吐腹泻,应立刻消毒环境、单独用餐具。
秋凉不只是换季
更是病毒“换挡加速”的季节
但只要防护得当、警觉及时
病毒的“秋日攻势”也能轻松化解
让我们从这个十月开始
守护自己,也守护家人
综合 | 浙大一院儿科、中国疾控中心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