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坐在电脑前,屏幕上的光标一闪一闪,像在无情地嘲笑你。脑子里空空如也,一个字都憋不出来。任务的截止日期却像催命符,一步步逼近。
你是不是也这样?
坐在电脑前,屏幕上的光标一闪一闪,像在无情地嘲笑你。脑子里空空如也,一个字都憋不出来。任务的截止日期却像催命符,一步步逼近。
写东西,真是现代人最痛苦的修行之一。不管是工作报告,还是一个简单的朋友圈文案,都足以让人抓耳挠腮。
突然,一个叫AI写作的东西火了。听说它几秒钟就能写出一篇文章,有理有据,文采飞扬。这简直是救世主啊!于是你满怀期待地打开它,输入你的主题。
结果呢?它确实给了一篇文章。但读起来总觉得不对劲。全是些“正确的废话”,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播报机器,说的都对,但没有一句能说到你心坎里。那文字,干巴巴的,没有灵魂。
很多人试到这里就放弃了。觉得这东西不过如此,花里胡哨,根本没用。
但你可能想错了。问题不出在AI身上,而出在我们的使用方式上。我们总想让它当一个全自动的作家,我们下令,它交稿。这是最大的误解。
真正的高手,从不把AI当成“写手”,而是把它当成一个“超级陪练”。一个拥有无穷知识、24小时在线、还极度有耐心的陪练。
你要做的不是命令它,而是引导它,跟它聊天。
第一步,忘掉你是在跟机器说话。你要给它一个角色。在你提要求之前,先给它“人设”。
你可以先对它说:“现在,你是一位毒舌的电影评论家,用最犀利的语言评价一下这部电影。”或者“你是一位资深的幼儿园老师,用小朋友能听懂的话,给我解释什么是光合作用。”
你看,角色一定,它说话的味儿立刻就变了。
想让文章更有深度?简单。你对它说:“你现在是苏格拉底,跟我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它就会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你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你答案。
第二步,别怕提要求,而且要提得特别具体。模糊的要求,只能得到模糊的答案。
千万别说“帮我写一篇关于咖啡的文章”。这太宽泛了。它只能给你一些网上抄来的咖啡起源、种类之类的东西。
你得这么说:“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个雨天的下午,一个人坐在街角的咖啡馆,窗外是湿漉漉的街道。他点的拿铁味道有点苦,但他心里想的却是五年前的一件小事。重点突出那种孤独又怀念的感觉。”
看到了吗?你提的要求越细,细节越多,它给你的答案就越惊艳。它会调动它的“全部知识”,为你组合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场景。
别担心你的要求太复杂,对它来说,越复杂越好。你可以指定文章的风格、语气、篇幅,甚至可以要求它模仿某个作家的笔触。
第三步,永远别想要一次成功。AI给你的第一稿,永远只是个开始。
你要像对待一个助手一样,对它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这个开头太平淡了,换个更有悬念的。”“这一段有点啰嗦,帮我精简一下。”“能不能举个更生动的例子?”
你跟它一来一回的修改、打磨,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帮你理清思路。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但在跟它“聊天”的过程中,你想要表达的核心就越来越清晰了。
这才是AI写作工具最强大的地方。它不是帮你思考,而是激发你思考,帮你把脑子里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具体。
AI到底能帮你做什么?
它能在一分钟内帮你头脑风暴出20个不同的标题。在你没灵感的时候,给你提供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在你需要论据的时候,帮你找到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还能帮你把大段的文字,总结成几个要点。
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外接大脑”。把那些最耗时、最繁琐的体力活都包了。
而我们人类,终于可以从这些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我们最擅长,也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事情。
那就是注入灵魂。
AI可以搭建一个华丽的舞台,但舞台上那个跳舞的人,必须是你。AI可以给你一堆顶级的食材,但掌勺的大厨,必须是你。AI负责80%的体力活,你只需要负责那画龙点睛的20%的灵魂。
你的个人经历、你的独特感悟、你的情感和温度,这才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
别再抱怨AI写的东西没感情了。它本来就不该有感情。你,才是感情的源头。
现在就去试试吧。打开那个对话框,别想什么宏大的主题。就跟它闲聊,让它帮你规划一下周末去哪玩,或者帮你写一封有趣的请假条。
当你开始跟它“玩”起来的时候,你就真正推开了那扇新世界的大门。
来源:机智的云朵7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