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曾祖左宗棠3:他想买山而隐,便在湘阴东乡柳家冲买了70亩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07:37 2

摘要:道光十七年(1837年)巡抚吴荣光邀请七次考第一的得意门生左宗棠,到醴陵渌江书院当山长。书院招收青少年和儿童,每人给少许膏火费。山长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校长兼主任教师,待遇菲薄。书院很穷,经常请不到教师。宗棠不在乎生活清苦,对教学抓得很紧,管理严格,他发给每个学

道光十七年(1837年)巡抚吴荣光邀请七次考第一的得意门生左宗棠,到醴陵渌江书院当山长。书院招收青少年和儿童,每人给少许膏火费。山长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校长兼主任教师,待遇菲薄。书院很穷,经常请不到教师。宗棠不在乎生活清苦,对教学抓得很紧,管理严格,他发给每个学生一本日记,命他们将所学功课随时记载。太阳落山后,将学院大门上锁,他亲自查阅功课,奖勤罚懒,对不用功和说假话的学生,就停发膏火费,用它奖给潜心苦读的人。学生进步很快。

他在书院那年,遇到了一位大人物﹣﹣两江总督陶澍。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道光两朝名臣。他在两江任上办理盐务、漕运、水利等,为地方做过许多好事。他手下有许多能人,如林则徐、贺长龄、贺熙龄、胡林翼等。林则徐任江苏布政使时,屡受陶的提拔,升任巡抚,陶还保荐林则徐之才可当两江总督。如果不是他的提拔,林则徐可能出不了头,近代史可能又是一番模样。所以单凭这点,陶澍也确是历史有功人物。那年陶澍到江西阅兵,顺便请假回原籍扫墓,道经醴陵,住在行馆中。他在休息时,看到厅中挂了几副对联,是知县为欢迎他而准备的,其中有一副联语是: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室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印心石屋是陶澍年轻时随父亲读书的地方,在家乡小淹石门潭边。因为潭中有一块石头,矗立在巨流中,形状像一颗印章,陶家书室就取名为"印心石屋"。道光皇帝在召见陶澍时,听他谈起幼年读书的事,亲笔为他题写了"印心石屋"的匾,这是陶澍很引为荣幸的一段故事。他看了这副对联,很是赏识,就问是何人所撰。知县告诉他是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写的。陶澍是爱才的人,就命请来见见。

知县赶紧去找左宗棠,通知他陶宫保请去会见。宗棠素性戆直、倨傲,从来不阿附权贵,奔竞干谒,他回答说:"他做他的总督,我做我的山长,他想见我,他来看我好了。我又无求于他,为何要去见他?"知县劝了几次也无用,知道他的犟脾气,只得回去禀报陶澍。

陶公是极为宽厚的人,即改容往书院,二人虽然地位悬殊,一见却极为投机。第二天宗棠才到行馆回拜。陶澍和左宗棠纵论古今大事,谈到晚上,还留他在行馆住一宿。陶澍赏识左宗棠是位"奇才",他得知宗棠次年将赴京会试,临别时再三嘱咐:"会试毕,不论中与不中,务必绕道南京,来督署衙门盘桓几天。"陶澍对宗棠能不能考中进士并不在意。即使宗棠不中进士,依然是一位值得爱惜的人才。陶澍本来就是一位注重实学的人。

次年宗棠会试又落第,秋天回家时就绕道南京,拜会了陶澍。陶澍留他在总督署中住了几天。陶澍虽然公务很忙,但有暇就来看左宗棠,无所不谈。临别时,他提出要和宗棠结为姻亲,他的幼子桄(字少云)年方六岁,宗棠长女孝瑜五岁,二人年龄相当。当时陶澍是名倾天下的总督,又比宗棠年长很多,而宗棠是乡村塾师,落第举子,无论在年龄、资望、门第等方面都相差悬殊。宗棠认为"齐大非偶",辞谢了陶公。陶澍说:"季翁之言差矣,若论门第名位,你将来功业必在我之上。至于年龄,只要儿女相当就行了。"他还恳切地说:"我已年老,将来幼子和家事都要托付于你。"宗棠还是推辞,因为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门第悬殊的婚姻常会带来不愉快的后果。陶澍只得作罢。但是他的识人之明和打破旧俗、偏见的勇气,实在是少有的。

这次是左陶第二次会见,也是最后一次。虽然只会见两次,但交情之深,却古今罕有。第二年陶澍死于南京任所。家眷回到湖南家乡后,贺熙龄写信给左宗棠,要他去安化陶家教孤子陶桄读书。熙龄是陶的亲戚,又是宗棠的老师,宗棠于是遵命到安化小淹陶家坐馆,一去前后有八年之久。陶家藏书很多,还有清朝宪章和陶澍的奏疏、书信等。宗棠在教课之余,遍览了所有图书文献,对世事的了解、政治的得失,又有了很多的收获,对他后来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30余年后,他在新疆征途中,和人家谈起,在陶家看到过一件疏稿,那时就知道英国已和浩罕暗中勾结,不知何以朝廷诸公都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重大事件?他办洋务、造枪炮时,又回忆说:"在陶家曾看到一份档案,有个洋人名雷壬士,曾制造一枚水雷献给朝廷,那还是道光年间,不解何以后来仿制洋枪炮的人谁也不记得这件事了?"他认为这都是些极为重要的事。

陶府中有一大部头《图书集成》,左宗棠找到其中的《康熙舆图》和《乾隆内府舆图》,又继续钻研地理,将在周氏西楼绘制的地图加以考订修改。他从《图书集成》中看到有"英圭黎来朝"的记载,考证是康熙朝英吉利就曾派使节来过。可见他读书认真、细心,而且涉及的都是与军事、地理、外交等有关国家命运的学问。

陶家每年送他束脩金200两银子,他的经济状况比以前好得多。每到年底回湘潭周家,可以带点钱回去过年了。以后他做了督抚等大官,每年薪俸2万两银子,他仍只寄家中200两,作为一年用度。其余钱都捐散掉。他说:"在陶家坐馆就只200两,省吃俭用足够了,断不能多寄。"

陶澍的寡妇孤儿带着一大笔家资回到穷乡僻壤的小淹,当地的本家和邻里以为他们可欺,都想来侵占财产。贺熙龄早看到这点。左宗棠到陶家后,贺熙龄和他、胡林翼一同商量,他们劝陶夫人取出一部分钱财,主动分送给族间和邻里中的穷苦人家。遇到有无赖来敲诈,就以诚意相待,能帮助的酌情帮助,非分的要求以理说服,严词拒绝。族人和邻居既受到陶家恩惠,又无隙可乘,以后一直能和善相处。贺熙龄和胡林翼偶尔来小淹看看。左宗棠不仅是陶家教师,主要是靠他的帮助,陶家得以平安无事。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宗棠在陶家教课已是第八个年头。那年第二子孝宽出生了,长女已15岁。陶桄也已16岁,在旧社会已是可以结婚的年龄。陶夫人命女婿王师璞和左宗棠说:"是陶澍的遗命,愿两家结成秦晋之好。"贺熙龄也劝左宗棠不要再推辞。那时陶澍已去世多年,门第悬殊的问题消除了。左宗棠感念陶公的知遇,加之老师的敦促,就答应了这门亲事。距陶公初次提出已时隔九年了。

那年八月,孝瑜和陶桃完婚,次年陶家搬到长沙。宗棠也在长沙徽国朱文公祠设馆授徒,陶桄仍跟他学习,学生中还有制炮专家黄冕的三个儿子黄瑜、黄上达、黄济和益阳周振之(字华甫)的儿子开锡等。振之是位"名宦",道光十八年宗棠在京会试时,曾住在他家。开锡(号受山)后来跟随宗棠西征。

几年以后,太平军起义,攻占了江南各地。曾国藩率领湘军东征,因为军饷缺乏,向各省募捐。湖南当道决定要有钱人家捐输。大家认为陶家当了二十几年的督抚,是个大户头,非捐巨款不行,左宗棠正在巡抚幕府,他就秉公办理,对陶家来一次清产核资,把陶家所有房产券等拿出来上交,核算结果,一共不到5万两银子。5万两银在当地算一个富户,但是督抚每年的正当收入就有二三万两,干了20余年,只积下这点钱,大家才知道陶澍真正是个清官!

几十年后,左宗棠也去世了,他留下的钱比陶澍还要少得多,当时的舆论对此感叹不已!

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宗棠正在小淹教书,发生了一件大事: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了。西方列强的炮声震惊了沉睡几千年的神州大地。中央之国的人民擦擦眼睛,昏昏然,惶惶不知所措。皇帝和王公大臣们更是惊恐万分。也有少数明智之士事先已预见到"夷祸之可虑",曾做过一点介绍"夷情""夷务"的工作。而今听到炮声,知道他们担心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左宗棠可算是后者之一,也是这些人中最年轻、默默无闻的一个。

道光皇帝和文武大臣被英国几条军舰吓慌了,派了一个昏庸卖国的大臣琦善去和英国人交涉,初步结果是,英方答应将军舰撤出天津,而清朝廷却将坚决禁烟的林则徐和邓廷桢扣上"误国病民"的罪名,撤职查办,后来又流放到新疆,由卖国投降的琦善去广州接任两广总督,继续与英国人办理交涉。

当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但后来林则徐被撤职拿问,大家的心都凉了,惶惶然也不知今后将是何结局。左宗棠在小淹听到广州禁烟、英军挑衅时,已预感到西方列强侵略。他对西方情况还不熟悉,就去详细查阅自汉唐以来有关外国的记载和历代对外交涉的书籍。好在陶家的藏书很多,他从文籍中了解到,英国当时是西方列强中最富强的国家,而且一贯四处掠夺,包藏祸心,为时已久,决不可轻视。但是,他认为只要全国上下一心,积极奋战,敌人是可以击退的。

后来他听到坚决抗战的林则徐被撤职,投降卖国的琦善反被重用,十分忧愤。接着又传来英军索取香港,并且攻占了沿海一些领土的消息,他感到事态严重。小淹是偏僻的乡村,消息闭塞。那时贺熙龄正从北京告假回长沙。贺熙龄也是一位爱国派,反对议和。长沙消息较灵通,他又与京师官员们有书信来往。因此左宗棠常写信给贺熙龄,请他将时局发展情况随时告知,他的一些牢骚和愤懑无处发泄,也就都向这位尊敬的老师倾诉,他还认真研究对付英军的战守机宜,写了六篇军事策略:

一、《料敌》。对敌人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国力、军员、军械、运输、后备力量等。

二、《定策》。确定军事、外交策略。

三、《海屯》。沿海军舰、炮台、兵员等的配备。

四、《器械》。增强军舰、枪炮、弹药等力量。

五、《用间》。重视对敌人的情报、侦察工作,了解敌人虚实、动向。

六、《善后》。计划好战后事宜。

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抗敌措施,如增设碉堡,简练兵卒,更造船炮等。并建议发动海上渔民、水勇,乘坐小艇,用木炮黑夜袭击英舰。他认为英军劳师远征,舰只、兵员不多,补给不足,只要严阵以待,是可以击退的。决不可屈膝投降。他以为他提的策略对战争有用,但却无处投诉,没有人会采纳他这样一个乡村穷教师的意见。他写信告知贺熙龄,贺熙龄很同情他。但自己是一个退休官员,也丝毫无能为力。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局势更恶化了。琦善的投降政策彻底失败,英军占领了香港,又向广州进逼,清军节节败退。道光皇帝于是又仓皇将琦善革职拿问。左宗棠对投降派气恨极了,写信给贺熙龄说:"琦善以奸谋误国,贻祸边疆,应当斩首军前。"他认为投降派的所作所为,长了敌人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从此西方人更蔑视中国,中国将士丧失了信心,以后东南海隅可能会长期遭受敌人的侵略了。他的判断不幸而言中。

他的友人黎光曙(后改名吉云)任御史,是一位敢说话的官,对英军人侵一直很关心,上过几次奏疏。他比左宗棠年长许多,但很器重宗棠,写信征求他的意见。宗棠说:"当前要务是严惩那些主和、投降的人,也要追究那些作战失误的将领。不这样办,人心就不能振作,国威也从此不振。"他也知道,世局已如此糜烂,黎光曙也不过一名小官,人微言轻,朝廷哪能听得进去?

那年左宗棠正30岁,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写了四首《感事诗》发抒他的愤懑。

在第一首诗中,左宗棠明确摆出自己的观点:"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对付掠夺成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卑躬屈膝求和决不是可行的策略。

第二首诗是赞抗英英雄林则徐、邓廷桢等。他们坚决抗敌,并不是为了"封侯"等私心杂念,而是为了爱国。"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不仅是林则徐,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在外敌入侵时,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抗敌。

第三、四首既叹奸佞之徒引狼入室,朝中衮衮诸公束手无策,又叹自己空有一番才略,报国无门。"一尊山馆共谁论?"一名乡村穷塾师,谁能听取你的意见呢?

时局不仅没有好转,不久英军舰又驶往浙江沿海,相继占领了镇海、宁波。左宗棠在山村中听到了这些消息,越发忧虑。他写信给贺熙龄说:"国家就败坏在几个庸臣、奸佞之手。竟没有一个敢说话的人。时局坏到这样,真是古今未有!"他还抱希望于林则徐,认为只有林则徐复出,收拾局面,还能固守东南半壁。但他也慨叹:"恐怕通翁是出不来了。"他还说:"天下没有不能办好的事,没有不能战胜的敌人,也不是缺乏会办事、能克敌制胜的人物。"无疑,他认为西方列强是可以战胜的,他也有雄心为国驰驱,求长治久安之策。但他也认识到:"目前局势败坏到这样,要改变朝廷中昏庸腐朽的现状,一时是不可能的。"他只有慨叹"国家前途茫茫",也渐渐由积极变为消极。

第二年(1842年),英国军舰由吴淞口沿长江长驱直入,开到南京城下。清朝廷在大炮口下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偿鸦片烟款,五口通商,承认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行权等。鸦片战争是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第一战。实际上清军并没有认真作战,只是挨打。《南京条约》签订,从此我神州大好河山就陷入英、法、俄、日、德等西方列强包围、瓜分的局面。

左宗棠在小淹听到这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既气愤又忧伤,他向贺熙龄说:"时局到了这步田地,真梦想不到,古今所未有,纵有能人出来,也无能为力了。"他感到世事茫茫,前途黯淡,思想变得十分消沉,想找深山僻处,隐居下来。

鸦片战争中,左宗棠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乡村教师,"身无半亩"的平民,但也是"心忧天下"的爱国者,怀着满腔报国热情,积极地为抵抗外国侵略出谋划策,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难道没有考虑到他自己的卑微的地位吗?他恐怕是太不自量力了。但是,他的哲学是"尽其在我",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儒教传统下的一项优良品德。当然,他的意见不会被采纳,他的善良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于是,他想逃避这丑恶的现实。"苟全性命于乱世",这是诸葛亮的哲学。但是时代已不同,要找一个桃花源已不可能了。诸葛亮终究会被请出来。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时代的大幸!

鸦片战争之后,左宗棠想"买山而隐",但他是个"无产者",祖传的几十亩薄田已送给了寡嫂。他在陶家坐馆,每年得到束脩200两银子,省吃俭用,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手中有了些积蓄,于是在湘阴东乡柳家冲买了70亩地。他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座小庄园。园内除了稻田外,还有坡地和水塘。他在屋门前题署了"柳庄"二字。他高兴地说:"从此我才有个家了。"

第二年秋天,周夫人率领三个女儿从湘潭迁来。王太夫人疼爱女儿和外孙女,也带了孙女同来。左宗棠虽然仍在安化教书,但也经常回家,一家人热热闹闹。王太夫人从前教儿女读诗,现在又教孙儿女、外孙女读书。每天晚上,全家欢聚在一起。孩子们朗诵唐诗,一会儿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隔会儿又是"床前明月光……""慈母手中线……"引起全家一阵阵的欢笑。念诗声和欢笑声一直传到大门外。

周夫人来柳庄后两年,孝威出生。那年正值久旱。左宗棠在安化教馆,八月的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雷电大作,似乎紧紧缠绕了他的身体,窗外大雨如注。醒来后很高兴,以为久旱该下雨了。几天后柳庄的信到,正是做梦的那天周夫人产下一男婴。因此宗棠给他取个号,名"霖生"。因为得子迟,夫妇二人都很钟爱。宗棠不常在家,周夫人亲自管教孝威。三岁就教识字。周夫人用薄木片削成一寸见方的字片,写上《千字文》,每天教孝威认几个字。她又找了一本旧书《养正图》讲解给他听。那是一本讲述历代好人好事的书,一边有文,一边有图。她对儿子很严格,坐立姿势不规矩,衣履不整洁,都要教导他改正。

周夫人自得了肝病后,一般都素食。家中省俭度日,平时也少吃鱼肉,只有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或是来了客人,这才宰鸡杀鸭。初一、十五是"打牙祭"的日子,全家上下都有肉吃。这时总是烧一大锅厚厚肥肥、五花三层的"拳块肉",加上青葱和调料,香喷喷、热腾腾的,这是孩子们最高的时候了。周夫人总是将肉先送给工人和仆妇们吃。平日她对仆妇们很慈爱体贴,仆妇患病时,她必去看望,并送药去。仆妇们和她感情很好,当她们辞工回家时,常常是含着一泡眼泪离开。周夫人对邻里中的贫苦残疾人,总想法周济他们一些,虽然自己也并不富有。

左宗棠是在农村长大的,自幼就在田头劳动,对农业既爱好也熟悉。会试三次失败后,就开始钻研农业,勤读古今农书,还亲自从事农业试验。在湘潭周家时,就种植桑树,养蚕、缫丝。周夫人也理解和支持他。她认为,民以食为天,宗棠重视农业,具有远见。他们写诗互相唱和,歌颂种桑、养蚕和从事农业的乐趣,周夫人诗说:"树艺养蚕皆远略,从来王道重农桑。"周夫人最了解宗棠,当时局势昏暗,暂时退藏溪山。她安慰宗棠:"书生报国心常在,未应渔樵了此生。"(《秋夜偶书寄外》)尽管农业十分重要,也有无穷乐趣,但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际,左宗棠满腔爱国热情,他决不可能一辈子退隐深山的。

左宗棠那时大部分时间还在安化,每次回到柳庄,他就专心钻研农事,兴致勃勃,似乎忘了自己曾一再嗟叹的时事。柳庄虽小,总是自己占有的一块试验基地,除了水稻外,还种茶、桑、竹和其他树木,也养蚕、种菜、种花等。他雇用了少数有农业经验的长工师傅,农忙时还雇用短工帮忙。每次从安化回来,就和雇工一起下地,进行各项农业试验。每天早晚在田垄上巡视农作物生长情况,自己起了一个别号:"湘上农人"。他准备在种桑、竹、蔬菜的经验成功后,推广到农民中去,让广大农民都获得利益。他的农桑业都很成功,茶园收入可以了清当年的农业税。湘阴现在盛产茶,就是他那时首倡和推广的。

在柳庄的生活,是他一生中从事农业活动比较集中和频繁的一段时期,他说,"少小从事陇亩","于农书探讨颇勤","于农事颇有所窥"。从农书上学到一些方法,作为理论指导;同时向老农学习,通过亲自种植来验证其效果,这是一种科学种田的方法。他自认在所钻研的学问中最优长的是农学,而不是地理、军事、政治等。他俨然以农学家自居,还批评当时的农学家与当时各类学者犯了同样的毛病:"急于求成,目光短浅,自误误人。"他写信给同学罗研生说:"近人著书,多选那些易于成名的空洞内容,有关实用者绝少。我近来读了不少新书,真正好书不过数种而已。可见学问之敝和人才之衰!我认为农事为人生第一要务。这方面的书又特别少。我早就想写一部农书,这也是人世间不可少的书。"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刚27岁时,就写过一篇《广区田图说》,极力推广古代分区种田的区田制,他认为有六善三便,可以节水、省肥、积水保墒、防虫害、省劳力、亩产高等。到柳庄后,他的农业经验更为丰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写了一部《朴存阁农书》,"朴存"是他自己起的别号,书共十余卷,分门别类叙述各种农事。他去世后,这部残稿还存留在家中,以后几经变乱,已失散了。

柳庄是个美丽的地方,有山有水,左宗棠很爱柳庄,也从农业劳动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他曾把这段田园生活描绘给贺仲肃(贺熙龄的儿子)听,他说:"我每天和工人们忙忙碌碌,在田间劳动。看到秧苗茁壮地长出来,田水琮琤流过,鸟儿在枝头乱鸣,湿润的泥土里露出一片片新草。多么美好的景象!我真想邀请知心好友到柳庄来,一同领受这段乐趣呢。"

他在柳庄村前屋后种了十来棵梅树。每到冬尽春来,梅花盛开,一片红艳,幽香扑鼻,给寂寥的山村增添了无限生机。他从安化乘舟归来,风雪载途,看到村前梅花在寒风中怒放,妻女迎候门前,真正感受到天伦之乐了。后来他请友人杨季鸾(字紫卿)将梅花画下来,题了一首诗,诗中有句云:

柳庄一十二梅树,腊后春前花满枝。

······

大雪湘江归卧晚,幽怀定许山妻知。

他是想将柳庄经营成一个桃花源吧?这是不可能的。他当时的志趣是,一辈子做个农夫,后来曾向友人说:"自戊戌(1838年)罢第归来,即拟长为农夫没世。"若干年后他还谈起柳庄这段往事,说:"早年我爱好种田种菜,不愿做官,要求不高,容易满足,也不想外出经营活动。这样我才心安理得。"但是,他早年这个希望,后来因时局的迅速变化,终未能实现。

左景伊(1918年5月-2006年8月),左宗棠曾孙,湖南湘阴人,出生于长沙,是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曾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研究所开放实验室(院外)学术委员;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防腐蚀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高校南迁,毕业于重庆兵工专门学校大学部,后赴美留学。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沈阳市政协委员、兰州市政协委员。

来源:读书有味聊忘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