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儒风:状元贾季阳与沧州贾氏的经世之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5 05:18 1

摘要:隋大业十年(614年),沧州南皮的贾氏庄园里,一场特殊的“家学考试”正在进行。十二岁的贾季阳端坐在堂屋正中,面前摊着一卷《春秋左传》,父亲贾闰站在一旁,手持戒尺,神色严肃地问道:“《左传·曹刿论战》有云‘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句何为治国之要?”

贞观儒风:状元贾季阳与沧州贾氏的经世之道

一、沧州贾氏:北地儒学的世家传承

隋大业十年(614年),沧州南皮的贾氏庄园里,一场特殊的“家学考试”正在进行。十二岁的贾季阳端坐在堂屋正中,面前摊着一卷《春秋左传》,父亲贾闰站在一旁,手持戒尺,神色严肃地问道:“《左传·曹刿论战》有云‘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句何为治国之要?”

贾季阳挺直脊背,朗声答道:“民为邦本,食为民天。若君主独占衣食之利,百姓饥寒交迫,则天下必乱;若能与民共享,百姓安乐,则国家安定。隋炀帝都洛阳,造龙舟,耗民财,失此道也,故天下叛之。”

贾闰闻言,紧绷的面容露出笑意,放下戒尺道:“吾儿虽幼,却知‘民本’之理,不愧是贾氏子孙。”

沧州贾氏并非中原传统士族,其先祖是北魏时期迁居河北的鲜卑贵族,历经数代汉化,至隋代已成为北地著名的儒学世家。贾季阳的祖父贾宝曾在北齐为官,以“通经致用”闻名,曾向齐后主进谏“轻徭薄赋”,却因触怒权贵被贬;父亲贾闰则在隋代任国子助教,因不满隋炀帝荒废儒学,辞官归乡,在南皮开办“贾氏学馆”,教授乡邻子弟读经,《沧州府志》载其“弟子数百人,皆以经义立身”。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贾季阳自幼便浸润在儒学典籍中。五岁诵《诗经》,七岁读《尚书》,十岁能为《礼记》作注,十三岁时已能与父亲的弟子们辩论经义。不同于其他世家子弟沉迷享乐,贾季阳最爱的地方是家中的藏书楼——那里藏有贾氏三代搜集的数千卷典籍,从汉儒郑玄的注疏到魏晋王肃的解读,从北朝的经学手稿到南朝的诗文集,应有尽有。他常常在藏书楼中待至深夜,遇有不解之处,便记下问题,次日向父亲请教。

隋末战乱爆发后,沧州成为窦建德起义军与隋军争夺的要地。贾闰为保护学馆弟子与家中典籍,带着贾季阳与百余卷核心典籍,躲进了南皮城外的古寺。寺中条件艰苦,贾季阳却从未中断学业,白天帮父亲整理典籍,夜晚借着佛灯诵读经书。一次,起义军士兵闯入古寺,见贾季阳手持经书,嘲笑道:“如今兵荒马乱,读书何用?不如随我从军,还能博个功名。”

贾季阳毫不畏惧,反问道:“君不闻‘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若天下无读书人传经授业,无典籍记载兴衰,即便夺得天下,又能守几日?”士兵被问得哑口无言,最终在贾闰的劝说下,悻悻离去。

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的消息传到南皮,贾闰激动地对贾季阳说:“李渊父子起兵太原,军纪严明,善待士人,此乃明主。吾儿将来若能入仕,当以经义辅政,实现‘致君尧舜’之愿。”此时的贾季阳已十八岁,他望着父亲眼中的期盼,暗下决心:定要通过科举,重振贾氏家声,更要以所学儒学,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二、贞观二年科举:北地士子的朝堂突围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广开科举,选拔天下贤才”,并特别强调“不问出身,不限地域,唯才是举”。这道诏令让沉寂多年的科举制度重焕生机,也让贾季阳看到了实现抱负的希望。

彼时的唐朝科举,虽已脱离武德年间的草创阶段,却仍存在明显的地域失衡——中原与关中的士子因靠近京城,获取典籍与名师指点更为容易,在科举中占据绝对优势;而河北、山东等地因历经战乱,儒学发展滞后,士子往往难以与中原士子抗衡。贾季阳的好友、同是沧州士子的李锐便劝道:“关中士子多有名师传授,典籍完备,我们北地士子与之竞争,如同以卵击石,不如再等几年,待学业更精再考。”

贾季阳却摇头道:“贞观新政,贵在‘不拘一格’。若因地域之限而退缩,不仅辜负自身所学,更辜负陛下求贤之心。况且,北地历经战乱,百姓疾苦更甚,正需有人入朝为官,为北地百姓发声。”

为备战科举,贾季阳做了三项准备:一是整理家藏典籍,将汉儒与魏晋学者对五经的注疏逐一比对,找出适合应试的核心观点;二是游历河北各地,走访乡绅与老兵,记录战后百姓的生活状况,为策论积累素材;三是专程前往长安,拜访时任国子祭酒的孔颖达——这位贞观元年的状元,也是北地出身的经学家,贾季阳希望能从他身上学到应试与治学的方法。

孔颖达见贾季阳出身儒学世家,且对《春秋左传》有独到见解,十分赏识,特意告诫他:“贞观科举,重‘经义’更重‘治道’。陛下刚平定天下,亟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若只知死记硬背注疏,难中高第。你当以经义为骨,以民生为肉,方能写出打动考官的策论。”

这番话让贾季阳茅塞顿开。回到南皮后,他将更多精力放在“经义与民生结合”的思考上:读《尚书·禹贡》,便研究河北的水利状况,思考如何修复战乱损坏的灌溉工程;读《礼记·王制》,便记录沧州的赋税轻重,分析如何调整政策减轻百姓负担。这些积累,为他后来的科举答卷埋下了关键伏笔。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贾季阳与李锐等沧州士子一同前往长安参加科举。此次科举的科目仍为“帖经”“经义”“策论”三科,主考官是时任礼部尚书的李孝恭——唐高祖李渊的堂弟,虽为武将,却极重视儒学,曾多次向李世民举荐贤才。

“帖经”考试中,考官从《春秋左传·隐公元年》中帖出“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一句,要求默写上下文并解释含义。贾季阳不仅准确默写,还在注释中写道:“此句乃郑伯克段于鄢之谏,今可喻隋末藩镇之乱。陛下平定四方,当以‘义’治国,赏善罚恶,方能长治久安。”阅卷官见其将古事与今政结合,不禁批注“有见地”。

“经义”考试的题目是“如何理解《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多数士子仅从字面解读“百姓劳累,渴望安定”,而贾季阳却深入一层:“‘小康’非仅‘温饱’,乃‘仁政’之始。今河北历经战乱,百姓流离,土地荒芜,陛下当行‘三策’以达小康——其一,招抚流民,给予土地;其二,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其三,兴办乡学,教化百姓。”这番回答,将经义与河北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让李孝恭在阅卷时眼前一亮。

最关键的“策论”考试,题目直击贞观初年的治国难题:“今天下初定,河北、山东等地民生凋敝,如何安抚,以固邦本?”贾季阳提笔疾书,开篇便点明核心:“河北之乱,非民之过,乃弊政之过。隋代重关中而轻河北,赋税不均,徭役繁重;战乱以来,将领纵兵劫掠,百姓无以为生。若欲安抚,当‘恩威并施’——恩在轻赋、授田、兴学,威在惩贪、治军、守律。”

他在策论中详细提出了“河北安抚三策”:一是“均田定赋”,按人口分配战乱中荒芜的土地,降低河北地区的赋税,与关中持平;二是“选贤任官”,选拔熟悉河北情况、清廉正直的官员任州县官,严禁武将干预地方政务;三是“复兴乡学”,在河北各州、县恢复乡学,以贾氏学馆为范本,免费教授子弟经书,培养本地人才。

李孝恭将贾季阳的策论呈给李世民,皇帝读罢,赞叹道:“此人来自河北,深知当地疾苦,其策论切实可行,非纸上谈兵之辈。朕正要整顿河北,正需这样的人才!”

放榜那日,长安国子监前的红墙上,“贞观二年科举状元:沧州贾季阳”的朱红大字格外醒目。贾季阳站在榜前,望着自己的名字,想起远在南皮的父亲与学馆弟子,不禁热泪盈眶——他不仅实现了个人的抱负,更为北地士子打开了通往朝堂的大门。

三、入职门下省:状元郎的谏议之道

贞观二年秋,贾季阳被授予“左补阙”一职,入职门下省。门下省是唐代中枢决策机构之一,负责审议中书省拟定的诏令,“左补阙”虽仅为从七品上,却拥有“供奉讽谏,扈从乘舆”的权力,可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是朝廷培养年轻官员的重要岗位。

入职首日,门下省侍中王珪便对贾季阳说:“补阙之职,贵在‘敢言’。陛下虽贤明,仍需臣子匡正过失。你乃科举状元,当以经义为依据,以民生为根本,大胆进谏,勿惧权贵。”

贾季阳牢记王珪的教诲,上任后不久,便遇到了第一件需要谏议的事。贞观三年(629年)初,唐太宗为加强对河北的控制,下令调关中士兵三万人驻守河北各州,所需粮草由河北百姓供给。诏令传到门下省,贾季阳立即上疏反对:“河北百姓刚经历战乱,粮草匮乏,若再供给三万士兵,恐难承受。陛下若要守河北,当‘以河北人守河北’——招募河北流民为兵,给予土地,免其赋税,既省粮草,又能安抚百姓,一举两得。”

李世民看到奏疏后,召集大臣商议。不少武将认为“河北人不可信,需关中兵镇守”,而王珪、房玄龄等文臣则支持贾季阳的建议。最终,李世民采纳了贾季阳的主张,改招募河北流民为“义兵”,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还稳定了河北局势。事后,李世民召见贾季阳,笑着说:“你果然不负‘状元’之名,能为朕分忧,为百姓谋利。”

此后,贾季阳更加积极地履行谏议职责。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计划修建洛阳宫,以彰显大唐气象。贾季阳再次上疏,引用《左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劝谏道:“陛下初定天下,百姓仍需休养生息。洛阳宫之役,需征调民力数万,耗时数年,恐让百姓失望。不如将钱财用于修复河北、山东的水利工程,让百姓早日恢复生产,这才是真正的‘大唐气象’。”

李世民虽有不悦,却也明白贾季阳的苦心,最终下令暂停修建洛阳宫,将资金用于修复河北的漳水灌溉工程。此事过后,朝廷官员都知道这位状元郎“敢于直言,不畏龙颜”,连长孙无忌这样的重臣,也对他多了几分敬重。

在门下省任职的五年间,贾季阳的谏议多围绕“民生”与“儒学”展开:他建议唐太宗在河北设立“经义馆”,选拔名儒教授经书;他反对过度征收盐税,主张“盐利归民”;他弹劾河北地区贪赃枉法的官员,为百姓伸冤……据《旧唐书·谏议传》记载,贾季阳在贞观年间共上疏二十七次,其中二十三次被采纳,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谏官之一。

贞观七年(633年),贾季阳因谏议有功,被提拔为“起居郎”(从六品上),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朝政大事,编撰《起居注》。这一职位虽不如补阙那般有直接谏议权,却能更深入地了解朝廷决策,为他后来参与治国提供了便利。

担任起居郎期间,贾季阳始终坚持“秉笔直书”。一次,唐太宗打猎时误伤随从,却不愿将此事记入《起居注》,特意召见贾季阳说:“此事乃朕一时疏忽,不必记录,以免后人笑话。”

贾季阳却坚定地说:“《起居注》乃后世评判得失之依据,若为陛下隐瞒过失,便是欺君欺世。陛下若真心悔过,当让后人知晓此事,引以为戒,这才是明君所为。”李世民闻言,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称赞道:“你真是朕的‘一面镜子’,能让朕时刻自省。”

四、归乡兴学:状元的家学传承

贞观十年(636年),贾季阳因母亲病逝,辞官归乡丁忧。回到沧州南皮后,他看到父亲贾闰创办的贾氏学馆因多年无人打理,已破败不堪,弟子也仅剩寥寥数人,心中十分愧疚。

丁忧期间,贾季阳决定重振贾氏学馆。他首先修缮学馆房屋,将家中珍藏的典籍捐赠给学馆,设立“藏书阁”;然后四处寻访河北的名儒,邀请他们来学馆授课;还特意规定“凡贫寒子弟,皆可免费入学,供给笔墨纸砚”。

消息传开后,沧州及周边地区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短短半年,学馆弟子便达到三百余人。贾季阳亲自教授《春秋左传》,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在朝堂的经历,讲解经义如何应用于治国理政。一次,他在讲解“晏子使楚”时,对弟子们说:“晏子以智慧维护齐国尊严,正如臣子以经义辅佐君主。你们将来若入仕,当学晏子,既要有才学,更要有风骨,不卑不亢,为百姓谋利。”

在贾季阳的努力下,贾氏学馆成为贞观年间河北地区最著名的学馆,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弟子李义府后来考中进士,官至宰相;弟子崔玄暐则成为武则天时期的名臣,以“清廉正直”闻名。《沧州府志》评价贾季阳:“归乡兴学,泽被北地,河北儒学之兴,季阳功不可没。”

贞观十三年(639年),贾季阳丁忧期满,本应返回长安任职。此时,唐太宗正计划任命他为“吏部郎中”,负责官员选拔。然而,贾季阳却上疏请求继续留在沧州,担任“沧州学官”,专心兴办教育。

李世民收到奏疏后,十分不解,特意召见贾季阳问道:“吏部郎中乃朝廷要职,你为何要放弃,留在地方办学?”

贾季阳答道:“臣在朝堂数年,深知治国之根本在人才,人才之根本在教育。河北地区历经战乱,儒学衰落,人才匮乏。臣愿留在沧州,培养更多熟悉河北情况的人才,将来他们入仕,必能更好地为河北百姓服务,这比臣一人在朝堂为官,更有意义。”

李世民被贾季阳的赤诚打动。

李世民被贾季阳的赤诚打动,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下令拨款支持贾氏学馆的发展,并赐名“沧州官学”,使其成为朝廷认可的官方学校。此后,贾季阳便以“沧州学官”的身份,致力于河北地区的教育事业,直到贞观十七年(643年),才应李世民的再三征召,返回长安担任“国子司业”(从四品下),负责国子监的教学工作。

在国子监任职期间,贾季阳将沧州官学的办学经验推广到全国。他建议唐太宗在各州设立“官学”,统一教材,规范教学;还主持编撰了《经义入门》,将复杂的五经注疏简化,方便寒门子弟学习。这些举措,为唐代教育的普及与儒学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暮年坚守:经世之道的传承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贾季阳已年近五十,因长期操劳,身体日渐衰弱。唐太宗见他精力大不如前,便任命他为“散骑常侍”(从三品),这一职位虽无实权,却能参与朝政议论,享受优厚待遇,是对老臣的一种优待。

即便身居闲职,贾季阳仍心系朝政与教育。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重,贾季阳多次入宫探望,还上疏建议太子李治“即位后当以‘仁政’为先,继续重视儒学与教育,善待河北、山东等地百姓”。李治对这位状元前辈十分敬重,将他的建议牢记在心。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贾季阳因病情加重,请求辞官休养。李治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赐给他大量财物,让他返回沧州养老。回到南皮后,贾季阳仍不忘教育事业,时常到沧州官学讲学,指导弟子研读经义。他还将自己多年的谏议奏疏与教学心得整理成《贾氏经世录》,书中既有对五经义理的解读,也有对治国理政、兴办教育的见解,成为后世学子的重要参考资料。

永徽五年(654年),贾季阳在沧州南皮病逝,享年五十八岁。李治得知消息后,十分悲痛,下令追赠他为“礼部侍郎”(正四品上),并派官员前往沧州吊唁。

沧州官学的弟子与百姓自发为他举行葬礼,送葬队伍从贾氏庄园一直延伸到南皮城外的墓地,沿途百姓纷纷焚香祭拜,哭声震天。

弟子李义府当时已任中书舍人,特意从长安赶回沧州,在葬礼上诵读祭文:“先生以状元之身,行儒者之事,谏朝堂以安民生,兴乡学以育人才。河北儒学之兴,先生开其端;北地士子之荣,先生启其途。先生虽逝,其道永存!”

来源:雁飘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