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连锁梦?做地方菜才是正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20:32 1

摘要: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餐饮老板?疫情三年,团队人心涣散,顾客越来越少,他却拿着一张手写的“东营菜”规划图,在会议室里红着眼眶说:“我要让这碗疙瘩汤,成为东营人的骄傲。”

餐饮人必看:从“赔本3700元”到成东营名片,这3个真相砸醒多少老板?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餐饮老板?疫情三年,团队人心涣散,顾客越来越少,他却拿着一张手写的“东营菜”规划图,在会议室里红着眼眶说:“我要让这碗疙瘩汤,成为东营人的骄傲。”

这不是电影,是我见过最扎心的真实。上周在餐饮品牌节上,一茗品牌咨询创始人王茗的,像根针戳中了所有餐饮人的痛点:“现在多少人开店,不是为了做生意,是为了‘捞快钱’——等风头过了,才发现连回头客都没有。”

而她口中那个“让疙瘩汤成为东营骄傲”的故事,藏着三个砸醒人的真相,今天我就把这碗“热汤”端给你。

一、当团队骂“东营菜是伪命题”时,他把“42年的城市根”端上了桌

2022年底,我陪王茗去东营见“村长家的疙瘩汤”创始人代总。一进门,代总就把手机摔在桌上,屏幕上是团队的群聊记录:“老代疯了吧?我们都不是东营人,哪懂什么东营菜?”“做游客生意?东营一年才多少游客?这不自欺欺人吗?”

我当时就问代总:“你到底图”他指了指墙上的照片——那是一群穿工装的工人,在黄河边啃着馒头,碗里是最简单的疙瘩汤。“他们是我父亲那辈的油田人,当年吃着疙瘩汤打井,现在孩子都忘了‘东营味’长什么样了。”

这句话让我突然懂了:餐饮人总盯着“游客”“网红”,却忘了脚下的土地。东营42年建市史,没有“东营菜”的说法,不代表没有“东营味”——那些油田会战的搪瓷盆、黄河入海口的野菜香、渔民晒鱼的咸涩,都是本地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王茗说,当时他们做了两个“疯狂”决定:一是关了老门店,开一家“东营菜试验店”;二是把品牌使命从“幸福福大人(买车买房)”改成“做好东营菜,幸福福大人”。

第一个决定,厨师长直接撂挑子:“我是鲁菜出身,从没听说东营菜,你这不是让我砸招牌吗?”王茗只回了一句:“你吃的那碗疙瘩汤,油盐是老东营人的味道,你现在去学,就是给东营菜写根。”

结果呢?现在那碗“孤东会战庆功菜”成了爆款——当年胜利油田15天打100口井,工人吃着糙米饭配疙瘩汤,厨师长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搪瓷盆炖菜”,连菜名都是老工人取的:“井多汤多,井井有条!”现在东营人请外地朋友吃饭,必点这道菜,有人说:“吃的不是菜,是咱东营人的骨头。”

二、暴雨夜接顾客回家,这碗“疙瘩汤”为什么能让城市记住?

2024年8月东营大暴雨,新闻里到处是被淹的街道。我跟着王茗去村长家门店,发现代总正在给顾客打电话:“别来了,雨太大,安全第一!”

有个潍坊来的客户不信邪:“我订了包间,亲戚都等着呢!”代总直接开着自己的车冲到客户小区,把一大家子人接回店里。店里没空调,他就搬来发电机,给每个人煮疙瘩汤,还说:“今天我请客,菜随便点,不够再补!”

更绝的是赔偿事件:国庆期间,有个顾客投诉“上菜慢”,按承诺该赔1000元。但店长觉得委屈:“我们国庆忙得脚不沾地,是真没做错啊!”代总却说:“你记住,顾客说的不是‘菜不好’,是‘我没被尊重’。”

后来,店长自己开车去顾客家,把3700元现金(10倍赔偿+370元餐费)放在桌上,说:“哥,今天这顿算我请,东营菜不能让你吃了委屈。”顾客当场红了眼:“我来东营三次,第一次见这么较真的店。”

这两件事像催化剂:员工开始主动讲“疙瘩汤背后的东营故事”,服务员阿姨会给客人说“这是孤东油田的老工人教的做法”,后厨大叔偷偷加了“免费续疙瘩汤”的暗号——只要客人说“想家”,就多给一勺。

我问王茗:“为什么这些小事能让品牌火起来?”她笑了:“你看现在多少店,老板眼里只有‘KPI’,员工眼里只有‘提成’。我们的员工能记住‘顾客说想家’,不是因为培训,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东营人,是因为代总在暴雨夜说‘我们是东营的孩子,要护着自己的家’。”

三、从“赔3700元”到“拿非遗”,餐饮人最该懂的3个“心”

现在的餐饮人总爱说“内卷”,可“内卷”的根源,是我们忘了:生意不是冷冰冰的“卖菜”,是有温度的“活气”。

1. 得员工心,先把“画饼”变成“陪你”

老代有个习惯:每周三下午关店,带团队去黄河边散步。一开始员工不乐意:“我们是搞餐饮的,不是搞团建的!”代总说:“你们知道‘疙瘩汤’的‘汤’字怎么来的吗?当年油田工人喝的‘疙瘩汤’,是用黄河水和野菜煮的,现在你们连水都没摸过,怎么能做好菜?”

现在员工会主动跟代总说:“我爷爷当年在孤东油田打井,他说‘疙瘩汤要煮得稠,才能扛饿’。”员工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传播素材”。

2. 得顾客心,把“菜单”变成“城市记忆册”

王茗团队做了个疯狂举动:把菜单上的“疙瘩汤”,换成了“东营菜地图”。每道菜下面都有:“这是黄河口的梭子蟹,配着疙瘩汤吃,鲜到骨子里!”“这道‘胜利油田第一锅’,复刻了1964年工人吃的菜量!”

有个东营本地人说:“我在外地20年,每次回来都点这道‘记忆里的疙瘩汤’,因为里面有家的味道。”

3. 得城市心,让品牌成“城市的一部分”

今年2月,“东营菜”正式被百度百科收录,这是代总写的话:“终于,家乡的烟火气有了文字的重量。”现在村长家的疙瘩汤不仅是餐饮品牌,更成了东营的“城市打卡点”,游客来东营,必去“吃一碗有故事的疙瘩汤”。

而那些还在纠结“要不要做网红”“要不要追爆款”的餐饮人,看看人家:他们没追流量,而是追人心;没搞“套路营销”,而是搞“真诚互动”。

我想把王茗说的送给所有餐饮人:“你开店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这座城记得你。当你把员工当家人,把顾客当朋友,把城市当故乡,你的店就不是店了,是一座城的‘味觉地标’。”

就像东营暴雨那晚,代总给顾客煮的那碗疙瘩汤——热气腾腾,暖的不是胃,是人心。而人心,才是餐饮人最该守住的“王炸”。

来源:敏锐巴里4g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