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本照进现实,康巴什区学子这样读历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20:24 1

摘要:“站在千人千面的秦俑军阵前,我才真正读懂什么叫‘秦王扫六合’。”“老师,这个陶盆上的鱼纹真的和课本上一模一样!”

“站在千人千面的秦俑军阵前,我才真正读懂什么叫‘秦王扫六合’。”“老师,这个陶盆上的鱼纹真的和课本上一模一样!”

——摘自同学们的研学日记

当七年级《中国历史》中“秦汉一统”的篇章,遇见坑俑列阵的秦始皇陵;当八年级“西安事变”的记述,回响在骊山脚下的兵谏亭——当历史的页码从课本飘落,在长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场跨越六千年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

在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与实验中学的精心组织下,本次“跟着课本去旅行”研学活动将课堂延伸到历史现场。在兵马俑军阵前验证“大一统”气象,在华清宫遗址中思辨历史规律,学子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化身文化探索者,在真实场景中培养核心素养。

01

|半坡寻根

走进六千年前的原始村落

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七年级历史课本中“原始农耕生活”的篇章变得生动立体。“快看!这就是课本第14页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同学们兴奋地围在展柜前,仔细比对教材插图与实物细节。

站在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遗址前,老师现场讲解:“这就是我们祖先六千年前的家。”随后的陶艺工坊里,同学们亲手绘制鱼纹图案,用红陶土制作属于自己的彩陶。“绘制这些神秘符号时,我仿佛能听见先民们的呼吸。”一位同学在研学手册上这样写道。

02

|秦汉气象

在地面之下,看见“大一统”的基石

“秦的统一,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找到了最震撼的答案。七年级课本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抽象概念,在这里化为眼前肃穆的军阵。

带着问题走进历史博物馆,学生不是问题答案的背诵者、记录者,而是问题的创生者,学生在触摸展品、专注地看展品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与历史古人面对面对话。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同学们通过观察将军俑与士兵俑的铠甲差异,生动印证了课本中秦朝“严密的军事制度”;随后亲手制作陶俑的过程,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书同文、车同轨”背后精密的标准化智慧。

转战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考古探索中心,同学们在手铲与毛刷的交替使用中体验考古工作,将新课标要求的“史料实证”素养化为实践。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中,同学们用青铜剑、铜权等实物,完整串联起从军事组织到度量衡统一的“大一统”政治智慧,完成了从观察到思辨的认知升华。

03

唐韵今声

从盛世华章到时代选择

从秦的恢弘,转向唐的绚烂与近代的波澜。华清宫成为连接七年级历史“隋唐时代”与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 的独特课堂。

华清宫的飞霜殿前,《长恨歌》的诗句在温泉遗址间回荡。“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在真实的场景中吟诵诗句,语文课本上的文字被赋予了生命的气息。

更令人深思的是兵谏亭前的现场教学。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到改变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西安事变”,层层叠压的历史让同学们陷入沉思。“如果是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个问题在每个人心中激荡。

04

|薪火相传

千年文脉育新枝

在西安交通大学,学子们与学长学姐深度交流,发现研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正是大学推崇的项目式学习。这场旅程实现了“课本知识—实物验证—实践体验—思维升华”的完整闭环,展现了康巴什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创新实践。

此次研学活动是康巴什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动缩影。通过“跟着课本去旅行”系列活动,让康巴什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知识、提升素养,展现了康巴什美好教育的独特魅力。

来源:康巴什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