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开始种韭菜时,我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韭菜刚种下去那几天,我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就怕土壤干了影响生长。看到土壤表面稍微发白就赶紧补水,甚至下雨天也坚持浇水。当时觉得韭菜叶子长得快就是好事,完全没意识到问题。
刚开始种韭菜时,我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韭菜刚种下去那几天,我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就怕土壤干了影响生长。看到土壤表面稍微发白就赶紧补水,甚至下雨天也坚持浇水。当时觉得韭菜叶子长得快就是好事,完全没意识到问题。
一周后,韭菜确实长得很快,叶子又长又绿,我还沾沾自喜。但第二周开始,靠近土壤的茎部开始发黄,有些叶子尖端出现褐色斑点。
我以为是缺肥,又加大了浇水量,觉得水能把肥料带下去。结果没想到第三周时整片韭菜地都蔫了,拔出来一看,根部已经发黑腐烂,轻轻一碰就断。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韭菜虽然喜湿,但根系怕涝。过度浇水会导致土壤缺氧,根部无法呼吸,最终烂根死亡。我因为不懂浇水,把韭菜弄得全烂根了。
发现烂根问题后,我痛定思痛,改变方法。首先学会观察土壤湿度,现在我会用手指插入土壤约2厘米深,如果指尖感觉不到潮湿才考虑浇水。夏季高温时,一般3-4天浇一次;春秋季节5-7天一次;冬季减少到10天左右。
以前我中午太阳大的时候浇水,觉得能快速补水。现在知道这错了,高温时浇水会导致土壤温度骤变,伤害根系。现在我固定在早晨太阳刚出来时浇水,对根部刺激最小。
水量也改为了少量多次,每次浇到土壤湿润15厘米深即可。遇到连续阴雨天就停止浇水,雨后还要及时松土排水。现在我的韭菜长得更健壮,再没出现过烂根问题。
我总结出的五个浇水禁忌
通过这次教训,我归纳出五个绝对不能犯的浇水错误。第一忌浇水过频,韭菜根系需要呼吸空间,土壤长期过湿必烂根。第二忌中午浇水,温差太大会造成"根烫伤"。第三忌浇半截水,只湿润表层土壤会导致根系上浮,植株不抗倒伏。第四忌用冷水直接浇,井水或自来水最好先晾晒至接近气温。第五忌雨后要松土,不然会闷死根系。
特别是浇水频率,很多人控制不住手,实际上韭菜耐旱能力比我们想象中强,偶尔干旱反而能促进根系下扎。我现在宁可让韭菜稍微干一点,也绝不冒险多浇水。
此外,我还观察到不同阶段的浇水也不同
韭菜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浇水方法都不同。播种后到出苗前要保持土壤湿润,我每天用喷壶轻轻喷水,避免冲刷种子。出苗后到苗高10厘米前,改为2-3天浇一次,水量以湿润5厘米土层为准。
进入快速生长期后,浇水要配合施肥。我一般在施肥后第二天浇水,水量稍大些,帮助肥料溶解下渗。收割前3天停止浇水,这样韭菜切口愈合快,不易感染病害。收割后不要立即浇水,等切口稍干后再浇,同时追施少量氮肥促进新叶生长。
越冬韭菜的话,入冬前浇足"封冻水",帮助根系防寒。冬季除非特别干旱,基本不浇水。开春土壤解冻后浇"返青水",要配合中耕松土。这些细节都需要长期观察积累,光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
对了,现在为了提高浇水效率,我淘汰了原来的喷壶和水管,改用专业工具。小面积种植用长嘴浇水壶,能精准控制水量和落点。大面积种植安装了滴灌系统,省水又均匀。
工具升级后效果立竿见影。滴灌系统能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韭菜长势明显改善。湿度计帮我避免了多次不必要的浇水,根系发育得更好。这些投入虽然花钱,但比起烂根的损失划算多了。种菜就是这样,该省的地方要省,该花的钱必须花。
特殊情况的应对经验
种韭菜难免遇到异常天气,浇水方法也要随机应变。连续阴雨天我最担心积水,现在会提前挖好排水沟,雨后立即检查土壤情况。发现积水就用铁锹在植株间插几个深洞,帮助排水透气。
夏季高温干旱时,我会在早晨和傍晚分两次浇水,避开正午高温。同时用稻草覆盖垄面,减少水分蒸发。发现叶子轻微萎蔫也不慌张,这是韭菜的自我保护,傍晚浇水后就能恢复。关键是要保持镇定,不要一看叶子蔫了就拼命浇水。
浇水不是孤立的工作,需要与其他管理措施配合。我发现在浇水后第二天松土效果最好,土壤湿度适中,不粘不散。施肥也要看浇水计划,速效肥要在浇水前施,缓释肥则在浇水后施。
病虫害防治也与浇水有关。我以前在发现病害后加大浇水,想"冲走"病菌,结果适得其反。现在知道病害期要控制水量,保持适度干燥反而能抑制病菌传播。这些经验都是在失败中积累的,没有捷径可走。
总之到现在我种了好几年韭菜,最大的体会就是浇水这件事不能想当然。看起来最简单的环节,往往最容易出错。我现在每次浇水前都会三思:真的需要浇吗?浇多少合适?什么时候浇最好?能少走了很多弯路。
有些菜友问我为什么他的韭菜总长不好,我第一句话就问怎么浇水的。十有八九问题都出在这里。我的建议是:宁可干着,也别涝着。
最后强调一点:所有浇水方法都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我的经验仅供参考,关键是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种菜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试错的过程。
来源:小农民挖穿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