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的社区里,住着两户风格迥异的家庭,王叔家和李婶家,他们对待孩子使用手机的态度犹如天平的两端,一个走向了极端禁止,另一个则走向了过度放纵,而这两端衍生出的结果,在孩子们成长的轨迹中形成了鲜明且令人深思的对比。
在生活的社区里,住着两户风格迥异的家庭,王叔家和李婶家,他们对待孩子使用手机的态度犹如天平的两端,一个走向了极端禁止,另一个则走向了过度放纵,而这两端衍生出的结果,在孩子们成长的轨迹中形成了鲜明且令人深思的对比。
极端禁止:压抑后的“失控”
王叔家的浩浩,从小便被严令禁止触碰智能手机,仿佛手机是洪水猛兽,会吞噬孩子的未来。记得有一次去王叔家串门,眼前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浩浩正用着一部老人机查单词,他需要逐个字母地按动键盘,那缓慢而笨拙的动作,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格格不入。
去年中考前夕,学校安排了上网课,这可把浩浩急坏了。他连最基本的腾讯会议软件都不会进入,在班级群里,他带着哭腔发语音求助,那无助的声音仿佛穿越了屏幕,让人心疼不已。中考结束当天,压抑已久的浩浩像是脱缰的野马,冲进手机店一口气买了三部手机。从此,他整天躲在被窝里,沉浸在游戏直播的世界里,仿佛要把之前错过的时光都补回来。
邻居张姐家的遭遇同样令人揪心。她家闺女在高考前从未接触过社交软件,对网络的认知几乎为零。大学住校的第一个月,这个单纯的女孩就陷入了网恋的陷阱,被骗走了8000块生活费。当警察来做笔录时,小姑娘抽泣着说:“我连微信转账都不会看真伪……”那一刻,她眼中满是迷茫和无助,仿佛被这个数字时代抛弃在了角落。
这种极端禁止的方式,看似为孩子筑起了一道保护墙,实则却让孩子在面对真实世界时,变得手足无措。就像一直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旦打开笼门,却不知如何飞翔。
过度放纵:“慢性中毒”的危机
与王叔家相反,李婶家对孩子使用平板的态度极为宽松,小美每天有长达6小时的平板自由时间。如今的小美,出门吃饭必须看着吃播才肯动筷子,仿佛离开了屏幕,生活就失去了滋味。有次去郊游,看到一只真实的蝴蝶,她竟然下意识地伸手去点屏幕,想放大查看,那一刻,她仿佛与现实世界脱节,沉浸在自己的虚拟小天地里。
更可怕的是,体检报告显示,小美的颈椎已经出现了40岁人才会有的劳损。同事老刘的儿子也是如此,从小抱着手机长大,13岁就近视800度。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大家正聊得热火朝天,他突然冒出一句:“你们说话能不能发弹幕?我看字幕比较习惯。”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已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这些孩子就像吸食了“慢性毒药”,在看似快乐的虚拟世界中逐渐迷失自我。他们的身体在屏幕前僵硬,思维也被碎片化的信息切割得支离破碎。
专注力的“侵蚀”与改变
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场景中,手机对专注力的影响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手机屏幕一亮,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像被磁铁吸住一样,瞬间从作业上转移。背课文时,他们总忍不住摸手机查单词,结果单词没记住,却刷了半小时的短视频。
短视频15秒一个梗、游戏每分钟弹出新任务,这种高频刺激让孩子们的大脑习惯了“不停换台”。就像吃惯了重口味零食的人,再也尝不出清粥的香味,孩子们看完半小时短视频后,连5分钟的故事书都读不进去。哪怕手机静音放在书包里,他们的心里也总挂着“会不会有人发消息”“喜欢的UP主更新没”,这种隐形干扰就像脑子里开了个小窗口,不断消耗着他们的注意力流量。
老师也反映,课堂上手机震动过的学生,接下来15分钟基本都在走神。遇到数学难题,以前孩子们会咬着笔头想半小时,现在却直接拍照搜题。看似节省了时间,实则废掉了大脑的“思考肌肉”。就像总坐电梯的人,爬两层楼梯都会喘,长期依赖手机捷径的孩子们,遇到需要耐心攻克的难题时,容易选择放弃。
“反正随时能查手机”的心态,让孩子们不再用心记忆知识。背古诗记不住?有语音搜索;历史年代搞不清?有百科秒查。这种“电子脑”依赖症,让专注记忆的大脑区域越来越懒。
智慧引导:开启合理使用之门
聪明的家长们已经找到了应对之策,他们把手机变成了“自行车”,就像教孩子骑车一样,先装辅助轮。小学阶段只给孩子老年机,初中配学生机(能定位、限时长),逐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把屏幕时间变成亲子时光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每周五晚的“电子茶话会”,全家一起看科普视频后比赛画思维导图,玩闯关游戏时故意输给孩子,把微信聊天记录当阅读理解题。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正确使用电子设备。
当孩子写作业非要查手机时,可以试试这招:“先把你能想到的答案写纸上,查完手机对照,找找思维差距。”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同时,家长们要记住三个关键数字:3岁前,能不用就不用,多让孩子玩触觉玩具;7岁法则,每天使用分钟数≤年龄×2(7岁14分钟);15分钟魔咒,每用15分钟电子设备,要做5分钟眼保健操。
上周在小区,看到王叔和李婶家的孩子在一起玩,浩浩教小美用手机查公交路线,小美提醒浩浩注意看路别撞树。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手机本身没有善恶,关键看我们给孩子的是囚笼还是钥匙。就像孩子学走路总会摔跤,数字时代的成长,需要的是陪跑的父母,而不是筑墙的狱警。希望广大父母都能正确看待手机,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拒绝沉迷网络,让孩子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春芳谈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