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添加剂=致癌物”的谣言,冤枉了院士也吓坏了自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20:02 1

摘要:“自家咸鱼腊肉没问题,添加剂是院士无下限发明的,国标等于没标准,食品全是致癌物”——这套说法把偏见当事实,把极端当普遍,既冤枉了推动食品科技进步的科研工作者,也曲解了食品添加剂和国家标准的真正意义,本质是对现代食品工业的全面误解。

谣言

“自家咸鱼腊肉没问题,添加剂是院士无下限发明的,国标等于没标准,食品全是致癌物”——这套说法把偏见当事实,把极端当普遍,既冤枉了推动食品科技进步的科研工作者,也曲解了食品添加剂和国家标准的真正意义,本质是对现代食品工业的全面误解。

首先得澄清:食品添加剂不是“无下限发明”,更不是院士的“锅”。最早的食品添加剂本质是“天然防腐手段”,比如古人用盐腌肉、用糖渍果,和现在的食品添加剂功能一致——都是为了延长保质期、保证食品安全。现代食品添加剂的研发,核心目的是解决“大规模食品供应中的安全与品质问题”:比如防腐剂山梨酸钾,能抑制霉菌生长,避免面包、果酱变质产生黄曲霉素(这可是明确的强致癌物);抗氧化剂维生素C,能防止食用油氧化酸败产生有害物质。而研发这些添加剂的科研工作者,包括相关领域的院士,追求的是“让食品更安全、更稳定”,而非“无下限害人”——把“减少致癌物产生”的技术,说成“制造致癌物”,这是典型的因果颠倒。

再看“自家咸鱼腊肉没问题”的误区。其实自家制作的咸鱼、腊肉,反而藏着更高的健康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中式咸鱼”列为1类致癌物,因为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即便自己做也无法避免;腊肉在高温熏制时,还可能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而工业化生产的腌制品,会通过添加合规的亚硝酸盐抑制剂(如维生素C)、控制熏制温度等方式,降低有害物质含量,且每批产品都需符合国标中的致癌物限量标准——自家做的反而没有任何检测和控制,全靠“经验”,风险其实更高。把“无标准的自制食品”当成安全标杆,把“有标准管控的工业食品”说成毒物,是对“安全”的严重误判。

至于“国标就是没有标准”的说法,更是与事实完全相悖。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对每种添加剂的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都有严格规定,比如防腐剂苯甲酸钠,在碳酸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不能超过0.2g/kg,在酱油中不能超过1.0g/kg,且明确禁止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使用。这些标准的制定,参考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制定的JECFA标准,经过了毒理学研究、风险评估等多重科学论证——比如判断一种添加剂是否安全,会先做动物实验,计算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再结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制定出远低于安全阈值的使用标准。说“国标没标准”,就像说“红绿灯没规则”一样荒唐,忽略了背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风险控制。

最后必须明确:“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不是致癌物”。致癌物的判定有严格的科学依据,需要考虑“剂量、接触时间、暴露方式”——比如食盐过量摄入会增加高血压风险,但没人会说“食盐是致癌物”。合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远低于可能产生健康风险的剂量,比如我们每天吃的面包、饮料、酱油中,添加剂的总量加起来,可能都达不到一次“不安全剂量”的十分之一。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少数商家“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但这是“违规使用”的问题,而非添加剂本身的问题,更不能因此把所有食品都归为“致癌物”。

下次再听到“添加剂是毒、国标没用”的说法,不妨想想: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超市里的牛奶可能半天就变质,面包放两天就长霉,水果罐头根本无法保存——现代食品工业能满足十几亿人的日常需求,靠的正是合规的添加剂和严格的国标。别让错误的偏见,让你既否定了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也错过了安全、便捷的食品选择。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