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如行路,有人始终清醒地辨认方向,有人却蒙着眼睛在黑暗中摸索。
作者:青衣
人生如行路,有人始终清醒地辨认方向,有人却蒙着眼睛在黑暗中摸索。
那些层次低的人,往往并非天生资质不足,而是习惯了"自我欺骗"的温床。
用精心编织的借口掩盖不足,用虚幻的优越感填补内心的空虚。
这种自我欺骗,就像一剂甜蜜的毒药。
在短暂的舒适中,悄然剥夺了我们成长的可能。
何谓自我欺骗?
它不仅仅是对外界说谎,更是对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掩饰。
当我们把失败归咎于环境,把无能包装成淡泊,把懒惰美名曰"等待时机"。
我们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筑起了一座海市蜃楼。
看似美好,却随时可能坍塌。
战国时期,楚怀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惑,轻信"献商於之地六百里"的承诺,毅然与齐国断交。
当真相大白,所谓的六百里地不过是个骗局时,楚怀王不是反省自己的轻信与愚蠢,而是将责任全部推给张仪的"奸诈"。
更可悲的是,在被秦国扣留期间,楚怀王依然沉浸在自己是"受害君主"的悲情中。
据《史记》记载,他常常在囚室里喃喃自语:"非寡人之过,乃秦人无信也。"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勇气承认:
正是自己的虚荣与短视,导致了楚国的衰败和自己的悲剧结局。
屈原在《离骚》中痛心疾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看到了楚国统治者自我欺骗背后的危机,却无力唤醒那些沉溺于虚假优越感中的人。
自我欺骗最常见的形态,就是用指责他人来掩饰自己的过错,用外在的悲壮掩盖内在的虚弱。
《论语》有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自我欺骗来拒绝认错,最终让小过酿成大祸。
三国时期,关羽率军攻打樊城,被毒箭射中右臂。
名医华佗前来诊治,提出需要刮骨疗毒。
面对钻心之痛,关羽坦然自若,一边饮酒下棋,一边接受治疗。
这个故事常被用来赞美关羽的勇猛,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
他敢于直面伤情的严重性,接受最痛苦却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试想,若关羽自我欺骗,认为"小伤无碍",或者畏惧刮骨之痛,而选择温和却无效的疗法,恐怕不仅会失去手臂,更可能丧命。
在治疗过程中,关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执棋的手指微微发颤,他在承受巨大的痛苦。
但他始终没有呻吟,没有退缩。
因为他深知:真正的勇气,不是不知道疼痛,而是明知疼痛却依然选择面对。
同样的智慧体现在曹操身上。
在《龟虽寿》中,他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直面生命的有限,而不是自我欺骗地追求长生不老,而是明白人的局限性。
直面真相需要刮骨疗毒般的勇气,但唯有如此,才能根除病灶,获得新生。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层次高的人,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而是他们愿意每日反省,如刮骨疗毒般清除自我欺骗的毒素。
王阳明少年时,曾痴迷于"格物致知"的理念。
他下定决心要格尽天下万物,于是对着自家庭院里的竹子,整整"格"了七天七夜。
结果不但没有悟出任何道理,反而病倒了。
这次失败让王阳明开始反思:
是不是自己的方法错了?是不是朱熹的学说有问题?
面对这些疑问,他最初也犹豫过,质疑权威学说,这不啻于一种"背叛"。
但他最终选择了忠于自己的理性,而不是盲目追随权威。
在被贬至龙场的艰苦岁月里,王阳明经历了更深层的自我审视。
在一个深夜,他突然从梦中惊醒,顿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这一刹那的觉醒,打破了长期以来对外在权威的迷信,也打破了"我必须遵循既定道路"的自我欺骗。
从此,王阳明开创了心学,教导人们要"致良知",要勇敢地审视自己的内心。
他在《传习录》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个"心中贼",正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自我欺骗的念头。
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自我欺骗的牢笼,让真实的自我破茧而出的过程。
王阳明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微笑着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个能够终生打破自我欺骗、直面内心的人,才能在生命终点如此坦然无惧。
做个清醒的人很难,但是并非不能做到。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对自己诚实一点,再诚实一点。
当想要找借口时,选择承担责任;
当想要逃避时,选择直面问题;
当想要妥协时,选择坚守标准。
这个过程会很痛,就像蝴蝶破茧,就像凤凰涅槃。
但请相信,当你打破自我欺骗的牢笼,你会看见一个更真实、更强大的自己,那才是你本该成为的模样。
愿你我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借口的世界里,都能活成自己最爱的模样。
清醒,明亮,温暖,坚定。
因为,唯有清醒地活着,才算真正活过。
来源: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