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3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了2025年“云南好人”名单,郑晓曦等60人(组)入选。其中,昆明市郑晓曦、雷廷瑞、孙存邦、游定美、余志勇5人入选云南好人。
10月13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了2025年“云南好人”名单,郑晓曦等60人(组)入选。其中,昆明市郑晓曦、雷廷瑞、孙存邦、游定美、余志勇5人入选云南好人。
雷廷瑞
红土地上的“牯牛之子”
雷廷瑞,东川区振牧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东川区农业农村局特聘农技员、农民高级技师。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以一颗赤子之心,诚挚服务广大老百姓,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牛大夫”“牛一刀”。雷廷瑞先后获得“东川头雁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乡村振兴先进个人”“春城先锋讲师”“昆明好人”“昆明市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荣誉。
从医以来,他完成牛羊剖腹产手术八千多例,猪剖腹产手术三千多例,羊脑包虫摘除两千多只,为群众直接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累计为400余户贫困户减免治疗费用20余万元。
他组织合作社成员在各村开展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等传染病免疫注射工作,免疫密度达95%以上,平均每年完成免疫注射20万针次以上。完成免疫采血监测采样7024份,扑杀疑似染疫山羊八十多只。组织实施肉牛冻精改良七千多例,猪、羊人工授精两千多例,为养殖户提高了经济收益。
孙存邦
书写民族地区教育情怀
孙存邦,昆明市禄劝县屏山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从教37年来,个人先后被评为禄劝十杰教师、优秀校长、入选禄劝名师堂成员、昆明市优秀教师、敬业奉献昆明好人、昆明市道德模范、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云南省美育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乡村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表彰的新时代好少年“美好生活 劳动创造”先进个人等县级及以上表彰奖励60余次。
他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旧县小学、角家营小学、秀河小学、崇德小学四所农村标准化学校。2022年9月,屏山小学成立了由汉、彝、苗、傣、壮、傈僳等多民族学生组成的吆噜童声合唱团。三年时间先后获第九届中国童声合唱节金奖;2024世界青少年合唱节暨第一届大湾区合唱节获民谣E2组金奖冠军;第二届西部学校音乐周展演,在中小学组别162个合唱团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获一等奖;云南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暨云南省大中小学校高水平艺术团现场展演一等奖。2024年5月至8月,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七部门主办的“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活动,合唱团演唱的《心向北京》入选全国100首优秀曲目,供广大少年儿童欣赏、学习和传唱。2024年11月,合唱团先进事迹入选2024年度“新时代云南好少年”集体先进事迹。
孙存邦20年前担任屏山小学校长期间,学校被评为“昆明市示范小学”“云南省一级三等示范小学”。采用教职工垫资形式建盖教职工宿舍楼,每套面积120平方米,办理产权证,享受房改房政策,解决了每位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做到安居乐业。
游定美
在传承彝族刺绣中传递温暖
游定美,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彝族刺绣省级传承人,优秀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刺绣高级技师,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云南省第六界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云南省最具影响力工艺老年传承人,2024年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游定美以针作画、以线寄情,在传承好非遗技艺的同时为禄劝县彝绣行业注入新活力,带动群众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游定美8岁学艺,刻苦钻研彝绣技艺,掌握了65种针法,90多种刺绣纹样的绣法。2014年,游定美成立了禄劝县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传习馆,长期为上门求学的刺绣爱好者和有从业需求的人员教授刺绣技能。她先后被选派到德国、墨西哥、尼泊尔、新西兰、孟加拉、缅甸、日本、澳门等境外进行交流展览,并在孟加拉和澳门授课。先后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参加省内外各类非遗展、博览会、文化旅游节等50余次;多次在省内刺绣比赛中担任评委。
游定美重视后继人才的培养,通过学校+社会的方式开展非遗后继人才培养,培训人数超万人。游定美巧将彝绣“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用行动践行公益、诠释情怀。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彝族沉浸式体验街区1个、彝绣馆1个、民族刺绣非遗工坊4个、传习馆3个、传习基地1个;共有民族刺绣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2名、县级传承人7名;从事专业刺绣生产经营商54家、绣娘3000余人,年生产手工刺绣品、工艺品30万件,刺绣产业年产值达2600万元。
余志勇
临退休警察买菜途中逆行火场勇救2名孩童
余志勇,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督查审计大队退休民警。他先后获个人三等功3次、各级嘉奖12次。2025年4月19日,他买菜途中逆行火场救2名孩童的事迹被广泛传播。
19日上午9点,余志勇正买完菜准备回家,途中突然发现隔壁小区突发火情,一名6岁男童在家中玩火引发爆燃,火势瞬间吞噬客厅。惊恐中,男童与10岁的姐姐逃到卧室窗口呼救,浓烟不断从门缝中飘入,爆燃产生的冲击波震碎玻璃,两个孩童的身影在火舌吞吐的窗口摇摇欲坠。
见状,余志勇立即扔下菜篮、翻越围栏,踩着晃动的架子攀上两米高围墙后,他发现三楼阳台与围墙间仅存一条悬空钢缆,没有专业装备,没有年轻时的敏捷,但这位两鬓染霜的老警察毫不犹豫踏上危险钢索,他手扶窗框,踩着钢缆一步步靠近窗口,余志勇强忍着浓烟找到了两名满脸黑灰捂着口鼻的孩子,两个蜷缩的身影若隐若现,剧烈的咳嗽声和呼救声揪紧了余志勇的心。余志勇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必须马上救人!”
余志勇一手抓住窗框,一手稳稳地抱住6岁男童安全地转交给群众,又折返火场以同样的方式把10岁女童安全转移至地面,确认孩子安全后,余志勇继续站在钢缆上,接过群众递过来的灭火器悬空压制火势。直到消防员赶到,他才默默地扶着墙原路返回,捡起地上的菜篮悄然离开现场。
烈焰为证,这位60后老警察用职业生涯最后的热度,为“人民至上”的誓言写下滚烫注脚。
郑晓曦
红绿灯下的“为民日记”
郑晓曦,昆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执法监督大队民警。从警十一载,她锐意创新,实践多项执法创新;她耐心宣讲,安全知识覆盖六万余人次;她敬业奉献,留下无数暖心瞬间,让交通管理既有法律的威严,又有人情的温度,让警徽在平凡事迹中闪耀不凡的为民光芒;她先后荣获“昆明好人”“昆明最美志愿者”“昆明市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2024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盛夏的昆明,烈日灼人。郑晓曦警服的后背已凝起盐霜,她正拦下一辆逆行的电动车——这是当天纠正的第23起违法行为。“师傅,您知道刚才多危险吗?”她没有简单开具罚单,而是将当事人带至岗亭,播放起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警示片。这正是她与同事首创的“昆明非机动车违法教育三件套”:抄写交规、观看事故视频、参与路口劝导。通过增加违法“时间成本”和“洗脑”式的普法,辖区电动车违法率显著下降。
此外,她深入研究路段车流行驶特点,多次提出优化通行的建议并成功落实;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和时间节点编写、发放易懂的倡议书和顺口溜、积极开展路口“小喇叭”倡议活动;自制英语版执勤用语便携本,在处理涉外人员的违章和交通事故中多次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她随身携带的“百宝箱”——里面装着糖果(安抚事故现场或走失儿童)、急救药品(救助事故现场受伤群众)、甚至还有剪子、胶带等处理突发情况的小工具,常常发挥意外的大作用。
为了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都能真正理解维护交通秩序的意义,她曾向小学老师请教儿童认知规律、整理不同群体司机最关心的案例、最有趣的交通安全宣传海报和视频,以应对不同场景的普法宣传。她还自学Python、视频剪辑和板绘画等技能,创新“情景式+互动式”交通安全宣讲模式,开展600余场活动覆盖6万余人次。其自创的交通安全漫画、心理测试小游戏、小故事深受喜爱,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记住法规,将枯燥的普法变得生动有趣。
郑晓曦的温暖有“馨”从不分“分内分外”:作为团支部书记带领“青年突击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0余次,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作为贫困学童的“警察姐姐”,结对帮扶脑瘫患者家庭,力所能及为孩子辅导功课、购买书籍、聊天玩耍。十一年寒来暑往,她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早已融入血脉,她用汗水、智慧和爱心,诠释了一名新时代人民警察的敬业奉献,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有了不平凡的光芒。
全媒体记者:庞继光
编辑:贺靖
审核:段寅彬
二审:钟玲
终审:许建龙
来源: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