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方打响对美“全面反制”之后,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承认中国已有了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全球影响力,却立刻拒绝“中美共治”,说G2既算“历史性错误”,也是“羞辱美国”。这种前后不一的说法,把害怕中国强大却又不敢面对事实的两难局面摆在明处,还能看出华盛顿的心理防线以
中方打响对美“全面反制”之后,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承认中国已有了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全球影响力,却立刻拒绝“中美共治”,说G2既算“历史性错误”,也是“羞辱美国”。这种前后不一的说法,把害怕中国强大却又不敢面对事实的两难局面摆在明处,还能看出华盛顿的心理防线以及战略忧虑。
此番表态发生在中方连出组合拳的时候:稀土出口管控升级到产业链要害位置;对美资船只收取特殊港务费,在物流环节提升成本、风险
而且华盛顿内忧不断:政府停摆的阴影、军人欠薪的刺儿扎心,内里外头矛盾重重;还要拉个阵线“围剿中国”。伯恩斯给出的“解法”,就是依靠“四大帮手”—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印度,想用盟友合作来冲淡中国的优势,给国内观众打气: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日本安全上深度绑定美国,军演互操作近乎一体,是亚太最稳的前沿支点,年年加码。但日本国内政治风向不定,执政联盟也不是铁板一块,高市早苗受挫、防卫政策忽高忽低,社会对“完全追随美国”的态度也不完全是。安全能上锁,民意难编程,“合力”不是写在文件里就算数。
欧盟看重价值也看重现实的利益,它参与制定规则,对于像芯片、清洁技术这类针对中国的议题,发言权不容小觑。但是德国法国反对“脱钩”,德企仍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自动化等产业继续发展。欧洲和亚洲相距遥远,军事影响力小且经济对国际贸易以及稳定的供应链有依赖。表态时热闹非凡,落实到执行中则多是根据情况而定。
澳大利亚是一条前线链路: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铁矿石、农产品强依赖中国买家,“去不了北京,财政报表就不好看”。新的政府务实一些,致力于改善中欧经贸关系,2025年的总理没有参加北约的峰会,重点又回到了贸易上面。拉扯两头之后,“站队”很难以下就定下来。
印度是“平衡者”,但选了“战略伙伴、不当盟友”。不愿签有法律约束的安全条款,坚持独立;进口俄罗斯石油继续,中俄经贸照做;QUAD碰低敏话题,反华不谈。再加上美因关税以及贸易壁垒等问题产生的矛盾很多,很难轻易地推动。
伯恩斯拒绝G2,原因在于对权力转移的担忧,也反映出华盛顿精英阶层长久以来不愿面对平等的世界。而中国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多边主义,希望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提高。名为“共治”,实际将中国捆绑到美国主导的体系里去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早就已经被看透了。
美国一面要应对国内对华强硬的舆论,态度不能软;一面又怕单打独斗压不住中国的增速,就试验“盟友包围”。问题是,阵线不是整面墙,是不同材料、不同利益、不同节奏的砖堆砌而成,越是紧要的地方越是容易出现裂缝。PPT上所讲的策略是另外一回事,各国按同样的节奏行动又是另外一回事。
与之相对,中国方的“组合拳”注重把控进度:你在上游卡好位置,我们守住了资源以及关键原料;你布设了海上线路,我们就从港务、费率等环节来增加风险溢价。不是以下子把对手踢倒,而是逐渐增大对对方的不确定性,干扰市场的预期。市场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企业最害怕的就是被破坏预期,政策力就体现在这里。
更易被忽视的是,中国无意成为另一个霸权,也不会谋求两极共治。主要在于把发展权交给大多数国家,防止被某一特定圈子控制。把供应链、 标准、金融结算、科技开放这些“枯燥环节”多元分散,系统就会更稳韧,谁更能顺应这种潮流,谁就能占先手和主导权。
文明长度体现战略定力,五千年的文明塑造“慢变量”,让中国变局中不慌,不在命运上押注。翻开一本地方志,它的历史跨度要长于美国建国史。这并非是在炫耀,而只是想提醒大家:习惯何种节奏,就更容易适应相应的制度。中国的走向世界中心过程比较缓慢且真实,时间会让人们慢慢适应。
伯恩斯在中国待了四年,中国实力长期被低估的判断并没有跑偏,但他依然不共治、押注盟友抵消中国,透着旧式冷战零和思维。旧磁带一直在重复地播放,声音已经沙哑;而现实生活变化速度又很快,新的歌曲也开始出现。
中美走到哪里,不在于谁拉来了更多的朋友、喊得更大声,而是看谁能把合作做扎实,降低不确定性的成本,让全世界的贸易和创新稳起来。拉帮结派短期看热闹、 长期看代价,顺应潮流短期不轰动,长期有收益。你对伯恩斯的这番话怎么看?承认中国强却拒绝共治、 期待“四大帮手”这种打法可以支撑多长时间,时间会给出答案。
来源:卢麒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