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谁都喜欢被称为“有见识的人”,怎样才能如愿呢?人们常说:人生在世,处世之道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与格局。清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中提出的"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十八字箴言,堪称有见识者的处世圭臬。
相信谁都喜欢被称为“有见识的人”,怎样才能如愿呢?人们常说:人生在世,处世之道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与格局。清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中提出的"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十八字箴言,堪称有见识者的处世圭臬。
这六组看似简单的动词短语,实则蕴含着中华文化数千年来积淀的处世智慧,每一句都可对应历史上那些真正参透人生真谛的智者。让我们穿越时空,从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品味这十八字箴言背后的人生哲学。
一、"提得起"考验的是担当与勇气
"提得起"三字,考验的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的担当与勇气。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面对赵军主力,毅然决定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这一决策需要何等胆识?四十万赵军被困四十六天,最终粮尽援绝。白起不仅提得起军事重担,更敢于承担坑杀降卒的历史责任。
正如《史记》所载:"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真正的"提得起",是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承担常人不敢想象的重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正是这种担当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放得下"展现了智者的淡泊名利
"放得下"则展现了智者面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辅佐勾践复国后,三次聚财巨万,又三次散尽家财。当勾践欲分国而治时,他毅然选择泛舟五湖,留下"狡兔死,走狗烹"的警世名言。这种能在巅峰时刻急流勇退的智慧,正是"放得下"的最高境界。
范蠡不仅放下了权势富贵,更放下了世俗评判,最终成为后世敬仰的"商圣"。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去得人欲,存得天理。"放下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是对更高精神追求的执着。
三、"算得到"体现了深谋远虑的智慧
"算得到"体现的是深谋远虑的智慧。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蓝图,精准预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他不仅算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也算到了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根基,更算到了蜀地"天府之土"的战略价值。
这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预见力,正是"算得到"的精髓所在。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耗时十九年,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将千年兴衰纳入一书,同样展现了历史眼光的深远。
四、"做得完"强调善始善终的毅力
"做得完"强调的是善始善终的毅力。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远达东非沿岸。在木帆船时代,组织两万七千余人的庞大船队完成如此壮举,需要何等坚韧的意志?郑和不仅开创了航海伟业,更每次都能将船队平安带回,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仍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用生命诠释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追求。这种"做得完"的精神,是对使命的忠诚,也是对历史的责任。
五、"看得破"彰显洞察本质的智慧
"看得破"彰显的是洞察本质的智慧。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看破了官场虚妄;唐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破了功名浮云。
而北宋苏轼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考验后,在《定风波》中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更是将人生荣辱得失看得通透。
这种"看得破"不是消极的看破红尘,而是历经沧桑后对生命本质的把握,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
六、"撇得开"考验的是决断力
"撇得开"考验的是断舍离的决断力。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面对忽必烈的亲自劝降,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毅然选择赴死。这种在生死关头能够撇开一切诱惑的气节,令后世敬仰。
同样,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也是在民族存亡之际能够撇开个人安危的典范。"撇得开"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明知代价巨大仍能坚持原则,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七、十八字箴言概说与当代价值
将这十八字箴言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人物,往往在不同程度上践行了这些处世原则。张良能为老人拾履,体现"提得起"的谦卑;功成后学神仙道,展现"放得下"的洒脱。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是"算得到"的谨慎;一生坚持日记自省,是"做得完"的毅力。王阳明龙场悟道,是"看得破"的智慧;平定宁王之乱后激流勇退,是"撇得开"的决断。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这十八字箴言更显其永恒价值。"提得起"智能手机却"放不下"社交网络;"算得到"眼前利益却"做不完"长远规划;"看得破"他人缺点却"撇不开"自身执念——这些现代人常见的困境,恰恰反衬出古人格言的生命力。
当我们面临职业选择时,需要"提得起"新挑战的勇气;在遭遇挫折时,需要"放得下"过往荣耀的胸怀;规划人生时,需要"算得到"长远发展的眼光;执行计划时,需要"做得完"每个细节的耐心;面对诱惑时,需要"看得破"表象的智慧;在关键时刻,更需要"撇得开"干扰的决断。
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古人智慧是永恒的明灯。金缨《格言联璧》中的这十八字箴言,浓缩了中华文明对理想人格的千年思考。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到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这些历史人物用生命演绎的处世哲学,至今仍在启迪我们:
真正的见识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能否在关键时刻践行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智慧稀缺的时代,重温和实践这十八字箴言,或许能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精神的定海神针,成就一个既有见识又有境界的人生。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来源:这是小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