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央视新闻频道以卫星影像变化为线索,展现了北京中轴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方面的丰硕成果。报道中说,北京中轴线,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的城市脊梁,全长7.8公里,连通古今。2024年,它成功申遗,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提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以卫星影像变化为线索,展现了北京中轴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方面的丰硕成果。报道中说,北京中轴线,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的城市脊梁,全长7.8公里,连通古今。2024年,它成功申遗,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提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而在今年服贸会上,文旅服务专题展以北京建城3070年为契机,通过MR技术复刻中轴线历史古迹,展现中轴线文化魅力,引起“围观”。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迎来申遗成功一周年。不久前,《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的发布,标志着这条承载古都文脉的轴线进入保护新阶段。同时一个深刻命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让这些历史空间真正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滋养城市发展的文化源泉,而非静态的展示标本?破解这一课题,需要在以下四个维度协同推进。
其一,打破发展瓶颈,完善工作机制。
当前古建保护利用仍面临一些瓶颈,如审批流程、权责界定等。破解之道在于构建合理利用的“快车道”。可借鉴杭州桥西历史街区经验推行“备案承诺制”改革,将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办理,压缩审批流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审批“分类管控+技术监控”模式。创新产权管理制度,探索权责分置模式。文物部门保留保护监督权,国资部门履行所有权职责,民营专业运营商获得特许经营权,各方合力为古建注入现代生命力。
其二,深耕公益沃土,培育文化根系。
应进一步增加北京中轴线区域公益性文化场所数量。构建公益文化矩阵需系统布局,建议沿中轴线构建公益文化空间网络。例如,在太庙、社稷坛等皇家建筑群设立典籍博物馆,集中展示礼乐文明精粹;在地安门、前门等城市节点打造主题图书馆,如“北京城市记忆图书馆”“中轴线建筑图书博物馆”;利用胡同腾退院落培育一大批民间古旧书店,形成“古都阅读文化圈”。
培育文化根系还需构建特色文化生态。可借鉴伦敦查令十字街政策,对入驻旧书店给予税收优惠和租金补贴,吸引古籍修复、版本鉴定等配套业态,形成“中轴书香文化带”。当钟鼓楼畔飘散翰墨清香,太庙左右遍布古籍书肆,中轴线就成了流动的智慧长河。
其三,重构价值坐标,校准发展方向。
笔者此前调研发现,某公司对某个历史空间利用项目的考核指标中,租金收益权重高达六成,而文化价值相关指标仅占15%。这种过于关注经济价值的导向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传统老字号流失、本土文化元素衰减。从相关国际经验来看,亟需建立双轨制评估体系。在中轴线相关开发利用项目中,文化价值维度应占主导地位,重点考量历史真实性维护、社会影响力、创新表达力等核心要素;经济价值维度则聚焦运营可持续性,关注非租金收入占比等指标。具体路径包括,制定中轴线文化价值评估指南,为各类活化项目提供明确的价值标尺;实施文化绩效浮动机制,对评估优秀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减免。
其四,创新表达方式,更好连接古今。
面对“Z世代”成为文化消费主力的新趋势,传统展示方式已显乏力。为延续古都文脉,各方需以“Z世代”乃至“α世代”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与创新熔铸一体。简单的探访已不足以满足年轻人群对文化体验的深度渴求,“二次元”乃至“三次元”的表达形式理应纳入创新利用尝试。例如,故宫出版社推出的互动解谜书《谜宫·永乐疑阵》上线5分钟后便迅速收获百万销量,印证了大众对互动叙事的渴求。中轴线保护利用需构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让历史以青春语汇重新讲述。
数字技术可打开历史空间保护利用新维度。建议实施“元宇宙中轴”计划;开发《中轴密码》AR解谜游戏;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时空折叠走廊”,呈现古代中轴线盛景。这些创新不仅增强了体验感,更使文化遗产成为可参与、可互动的“活态存在”。
培育国潮创意生态同样是关键。鼓励创作团队开发中轴线主题动画短片,用现代艺术语言诠释传统营造智慧;与知名游戏公司合作推出“中轴守护”皮肤系列,打造虚拟世界里的文化地标;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文创产品,如永定门兽首盲盒、天坛祈年殿榫卯积木等。当厚重历史借青春语汇传播,古建便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
总之,中轴线的古建保护利用不仅是空间再造,更是文明传承的当代实践。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