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看到日产把奇骏推向插电混动,我既有一点兴奋,也有点小担心。兴奋是因为日系三巨头终于在新能源这一波里不再旁观,担心是因为“传统耐用”和“新潮电驱”能不能在一辆车上和平相处。这款基于CMF-CD的新奇骏,预计在2026年中登场,外观上大面积蜂窝格栅和矩阵大
新一代奇骏插混要来了:日系耐用会被“新能源光环”取代吗?
说实话,看到日产把奇骏推向插电混动,我既有一点兴奋,也有点小担心。兴奋是因为日系三巨头终于在新能源这一波里不再旁观,担心是因为“传统耐用”和“新潮电驱”能不能在一辆车上和平相处。这款基于CMF-CD的新奇骏,预计在2026年中登场,外观上大面积蜂窝格栅和矩阵大灯确实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但这种设计语言也把它推向了更像科技感强的同级竞争者阵营,这对习惯了低调日系脸的用户来说,是一次适应考验。
外观上有亮点也有现实问题,蜂窝状大格栅和展翼式灯组让整车辨识度上来了,但车顶行李架与两端连体的设计更像装饰而非载物利器。说到这点,我邻居李叔去年买车经常去山里露营,结果发现很多所谓“越野风”的行李架并不牢靠,最后还是用车载箱解决行李问题。再者,新奇骏保留了传统门把手,这个细节我觉得很接地气,尤其冬天结冰、手套操作的场景下,传统把手反而更省心,说明日产在设计上没有完全被“新能源潮流的审美”绑架。
内饰和智能配置走的是稳妥路线。12.3英寸全液晶仪表和HUD抬头显示能实实在在减少低头带来的风险,悬浮式中控屏看着更时尚,但并没有把所有功能堆成“听着很高大上”的智能中台。我的一个朋友在4S店试驾时就说,实际操作物理按键比光靠触控来得省心,尤其是行车中调空调和音量这些频繁动作。至于是否会配备5G、OTA更新和更深的车机生态,目前还不清楚,消费者在购车决策时要把这些“还没公布的功能”列入权衡项里。
动力系统是这次关注的核心之一。资料显示新奇骏会有e-POWER超混和2.4L插混两套思路,2.4L插混据传与三菱欧蓝德PHEV同源,采用双电机加四缸发动机的组合,而海外e-POWER有1.5T+双电机、250kW、525N·m的高能数据。这里的关键是体验而不是纸面数字,混动系统带来了瞬时扭矩和更低油耗的潜力,但也带来了系统复杂度、维修成本和电池退化的顾虑。说到后者,买混动或插混的人一定要问清楚电池保修政策、换电成本和本地维修网点的覆盖情况,否则油耗省下来的钱可能被后续维护赶超。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品牌定位的拉锯。日产这波动作既是赶潮流,也是自我革新:跟上混动技术能争夺更广的消费群,但也存在“品牌个性被稀释”的风险。市场上CR-V和RAV4早已在混动阵营布阵,奇骏如果仅靠“颜值+混动名字”是难以长期站稳的。我的判断是,短期内这款车会吸引追求颜值和综合经济性的中产家庭,但长期销量能不能稳定,取决于它在真实工况下的油耗表现、驾驶质感和售后服务三样。
如果你正考虑把这台插混列入备选,试驾时有几件事别忘了亲自体验。首先要感受电动模式下的安静和爆发力,观察换挡或发动机介入的逻辑是不是平顺;其次体验HUD在不同光照下的可视性和中控逻辑的直观性,再者检查车顶、后备箱和后排座椅的实用性细节,别只被宣传图迷惑;最后问清楚充电时间、家用充电桩安装支持和电池保修细则,我自己建议把这类问题当成购车的必要门槛,而不是可选项。
说白了,日产把奇骏带进新能源赛道,是好事,也是一次赌注。好处是给用户更多选择,坏处是让长期信任这个品牌的用户不得不重新评估“耐用”“省油”“维修成本”这些老卖点是否依然成立。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样的观点:技术进化无可厚非,但能否把功能转化为真实日常体验,才是决定一款家用SUV能不能火的关键。油电并不冲突,体验才是王道,这句话我一直觉得很贴切。
你最近有没有试驾过插混或者纯电的SUV?在真实使用里你最看重什么体验,续航、保养、还是售后?说说你的经历和担忧吧。
来源:随性自由的海燕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