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6月10日下午4点半,台北马场町,吴石将军倒在血泊中。8天后,同一片黄土,又倒下了一个人。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50年6月10日下午4点半,台北马场町,吴石将军倒在血泊中。8天后,同一片黄土,又倒下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身份更特殊,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前台湾行政长官、浙江省主席陈仪。67岁的他,为什么会死在这里?
1948年6月,陈仪65岁。
这不是他第一次接到蒋介石的任命,浙江省政府主席,听起来风光,实际上是个烫手山芋。淮海战役打得焦头烂额,整个江南局势一天比一天糟。
陈仪本来婉拒了,他累了,二二八事件那笔账,他背了整整一年。
1947年2月,台北专卖局查缉员打死小烟贩,引发全台暴动。他请兵镇压,死了近两万人,事后所有责任都推到他头上,被撤职。
那场风波里,陈仪其实也是受害者。他接管台湾时,全台驻军只有5000人。第六十二军和第七十军本来驻扎台湾,因为内战吃紧被调走了。
是陈仪自己跟蒋介石说,不用再派军队来,现有兵力够维持治安,结果二二八一爆发,他手里根本没兵可调。
蒋介石让他先去上海休息,再做决定,在上海,汤恩伯找他彻夜长谈。
汤恩伯是陈仪一手带出来的,1924年,穷小子汤克勤想去日本读陆军士官学校,没钱。陈仪每月给他五十大洋,资助三年。
汤恩伯为了感恩,把名字都改了——恩伯,恩情之伯。回国后,陈仪推荐他进国军,一路升到京沪杭警备总司令。
那晚汤恩伯说老师去浙江吧,我们可以找机会做点事。
陈仪懂他的意思,孟良崮一战,张灵甫全军覆没,蒋介石当众把汤恩伯打得满脸是血。汤恩伯跪着爬出客厅,第二天跑陈仪到那里哭,师徒俩聊到深夜,都觉得这个政权没希望了。
陈仪去了杭州,到任第一件事就是释放政治犯。浙江省警保处处长毛森抓了一百多号人,都是军统特务认定的"共党嫌疑",陈仪看了名单直接放人。
毛森气得跳脚,找蒋介石告状,陈仪不管,他已经在和地下党接触了。
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陈仪在福建当了七年省主席,见过太多黑暗面。军统、中统、CC派在福建争权夺利,老百姓苦不堪言。
1938年,军统闽北站站长张超暗杀了福建省立医院院长黄丙丁。黄是台湾人,日本医学博士,被怀疑搞情报,陈仪护不住自己的人,最后忍无可忍,把张超枪毙了。
戴笠跑到蒋介石面前告状,陈仪差点丢官,从那时起他就对这个体制失望透顶。
联络人叫胡邦宪。
这人有意思,台湾警备司令部曾以陈仪的名义发电报给上海警备司令宣铁吾,说胡邦宪是共党首要分子,在台湾鼓动暴动,现在逃到上海,请缉捕归案。
胡邦宪拿着这份通缉令找到陈仪,陈仪看完,提笔给宣铁吾写信:"铁吾兄,胡邦宪是我旧部,为人谨慎,向无不轨行为。近闻有传讯案件,务请即时查明注销,以免牵累好人。"
就这样案子销了,胡邦宪从此常来找陈仪,谈时局。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率部起义,蒋介石下野,陈仪找到胡邦宪,说了一句话,我也想做点事。
地下党组织很快回应,条件谈得很简单,释放政治犯、停止修筑工事、保护公共财物、按民主原则改编部队。汤恩伯要是愿意一起来,过去的事既往不咎,还能给军政要职。
陈仪很激动,他手里没多少兵,浙江这边说了不算。关键是汤恩伯,那小子手握四十万大军,又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他要是倒戈,整个江南局势立刻翻盘。
陈仪对汤恩伯有信心,两人认识二十多年,情同父子。汤恩伯在日本读书那三年,每个月五十大洋,陈仪一次没落下。
汤恩伯回国后,陈仪把义女王锦白嫁给他,汤恩伯的仕途,每一步都有陈仪的影子。
1932年,陈仪向何应钦推荐汤恩伯当第八十九师师长。1947年,汤恩伯因为孟良崮战败差点被撤职,也是陈仪出面说情。
1月27日,陈仪写了亲笔信,在一张纸片上,工工整整列了五条:释放政治犯、停止修筑工事、保护公共财物、按民主原则改编部队、取消战犯名义并给予相当职位。
他派外甥丁名楠连夜送到上海。
丁名楠回来说,汤司令答应了,说过几天就来杭州详谈。
陈仪等了一个星期,汤恩伯没来,他又派丁名楠去,这次带上机要秘书胡允恭。
胡允恭半夜赶回杭州,脸色煞白,老师,汤恩伯把信交给蒋介石了。
陈仪不信。
地下党也派人来警告,陈仪还是不信,他说恩伯和我的关系,你们不懂,他简直就是我的儿子,志安场的房子都是他送我的。这次来浙江,也是他劝的,反蒋是他先提出来的,他怎么可能出卖我?
陈仪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从头到尾没跟汤恩伯见过面,所有联络都是通过丁名楠传话。丁名楠是陈仪外甥,办事机灵,可他不了解汤恩伯,汤恩伯拿到信的第一时间,就找蒋经国汇报了。
蒋经国问汤恩伯,你真的要跟着陈仪反?
汤恩伯吓出一身冷汗,他立刻撇清关系,说是陈仪在策反他,还献上一条毒计——诱捕陈仪。
2月初,陈仪接到汤恩伯的信,信上说,上海安全,盼老师速来。
身边所有人都劝他别去,陈仪摇头,我了解恩伯,他要是不赞成,直接跟我说就是了,何必搞这一套?
2月21日,陈仪登上去上海的列车。
汤恩伯亲自到车站接人。
他笑容满面,跟以前一样恭敬,两人上了车一路聊家常,到了招待所,陈仪发现门口站着宪兵。
他被软禁了。
汤恩伯没再出现,第二天蒋经国派人来谈话,陈仪这才明白,从丁名楠第一次去上海开始,整个局就布好了。汤恩伯不仅把信交给了蒋介石,还提供了陈仪所有的行动细节。
2月27日陈仪被押往浙江衢州,4月30日转押台湾基隆。
在基隆监狱日子很难熬,陈仪每天能看到的只有一小片天空,狱警偶尔会给他送点报纸,上面全是解放军渡江、占领南京、解放上海的消息,陈仪看着报纸,不知道是什么心情。
他的老朋友来看过几次,参谋总长说只要写份悔过书,向委员长认错,就能恢复自由。陈仪的学生也来劝,说老师您认个错吧,命比什么都重要。
陈仪拒绝了。
他不是不知道求饶有用,蒋介石在日记里骂他"态度倔强""至死不悟""万恶官僚之脑筋",字里行间都是恨。可陈仪就是不低头,他跟探视的人说,我为京沪杭1800万人民做的事,认什么错?
5月30日,台湾军事法庭开庭,审判长是蒋鼎文,陈仪的老朋友,罪名是"勾结共党,阴谋叛乱"。
汤恩伯出庭作证,他站在证人席上说,我对犯人陈仪,一生受恩深重,难以言喻,只因忠党爱国情深,不得不忍痛检举。
陈仪坐在被告席上,看着汤恩伯,两人目光对上那一刻,汤恩伯移开了眼睛。
判决结果:死刑,褫夺公权终身,全部财产没收。
陈仪听完判决,一言不发,回到牢房,他给家人写了封遗书,信很短,只说了两件事:家里本来就穷,没什么财产可留,要孩子们好好做人,守住清廉俭朴的家风。
1950年6月18日,凌晨5点。
陈仪接到执行令,距离吴石将军在马场町就义,正好8天。
他穿上整齐的中将制服,扣子一颗一颗扣好,皮鞋擦得锃亮,狱警问他有什么要交代的,他说向我头部开枪。
囚车开往马场町刑场,一路上台北下着小雨,跟8天前一样。
刑场是河边一片坡地,荒凉空旷,日据时代就是处决犯人的地方,陈仪下了车,步履稳健。他没有被五花大绑,没有被反剪双手,国民党给了他最后的体面,毕竟是陆军二级上将。
他边走边说:"人死,精神不死!人死,精神不死!"
监斩官蒋鼎文站在雨里说不出话来,这是他的老战友,也是国民党内少数清廉自守的高级将领。
陈仪在福建当省主席七年,从来不贪污。抗战期间,全家住在简陋旅馆,薪俸多数用来接济贫困学生。1948年福州洪灾,他捐出2000银元救灾,还发动同僚募款救了十万灾民。
枪声响起。
陈仪倒在黄土上,终年67岁,他的五弟陈铮收尸火化,骨灰埋在台北,墓碑上只写"陈公退素之墓"六个字,连真名都不敢刻,怕被人报复,怕墓地被毁。
汤恩伯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可舆论一片哗然,骂他忘恩负义。妻子王锦白不顾他反对,在家里设灵堂祭拜陈仪,汤恩伯气得摔东西,说你是我老婆还是他女儿?王锦白一句话不说,继续跪在灵堂前烧纸。
没多久王锦白带着三个孩子去了美国,只留最小的女儿在台湾。临走前,她跟汤恩伯说,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嫁给你。
1954年6月29日,汤恩伯在日本做手术时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台上,终年54岁。有传言说,给他做手术的日本医生记恨他抗战时期杀了太多日本人,故意不打麻醉药,让他在手术台上活活疼死。
蒋介石听到消息,只说了十个字,若战死上海,他就是英雄。
1980年6月9日,陈仪被追认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
2011年,陈仪的外孙项斯文把骨灰背回大陆,他用一个普通背包,偷偷背过海关。2014年6月,骨灰安葬在杭州安贤园,安葬那天来了很多人。
马场町那片土地,后来建成纪念公园,2000年台北市政府在这里竖起纪念碑,保留了刑场土丘。
每年6月都有人来献花,有人是为了吴石将军,有人是为了陈仪。历史记住了这两个人,一个是隐蔽战线的英雄,一个是在最后时刻做出选择的将军。
他们都倒在同一片黄土上,相隔8天。
75年过去了,那片刑场的土早就翻新过无数次,可每年6月总有人记得,记得1950年那个雨季,马场町的两声枪响。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吴石将军最后的日子:对吴石的侦讯是最困难的事》(2018年6月11日)
浙江档案局:《陈仪与汤恩伯》(2009年4月15日)
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6月10日,请记住他们的名字!》(2023年6月12日)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