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糖心肾论坛落幕:多学科专家破解共病难题,有何诊疗新策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9:00 1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转变,糖尿病(T2DM)、心血管疾病(CVD)与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三者常存在“共病”状态——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而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又相互影响,形成“糖

多维度剖析糖心肾诊疗新方向,为推动区域糖心肾综合管理规范化、提升患者预后提供新思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转变,糖尿病(T2DM)、心血管疾病(CVD)与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三者常存在“共病”状态——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而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又相互影响,形成“糖心肾”疾病链条,显著增加患者致残率、致死率,给临床诊疗带来巨大挑战,也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25 年 9 月 27 日,“糖心肾综合管理论坛 - 岳阳站”隆重召开。大会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启明教授与岳阳市中心医院黄杨教授共同担任主席,引领众多与会专家聚焦糖心肾疾病诊疗的新进展、新策略与新实践,以进一步推动糖心肾疾病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创新,提升区域内糖心肾综合管理水平,打破单病种诊疗局限。

会议伊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佑铭教授带来“从 CKM 视角开启 CKD 诊疗新纪元”专题演讲,以CKD诊疗理念演进为脉络,解析 CKD 管理的全新方向。

彭佑铭教授指出,CKD 诊疗已从1980 年代单一“延缓肾脏进展”,迈入 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 “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管理” 时代[1]。数据显示,多数中国 CKD 患者合并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等 CKM 组分,传统单器官诊疗易忽视疾病间关联,而 CKM 视角强调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多维度干预降低心肾事件风险。目前研究来看,能量代谢失衡、炎症、纤维化及心肾血流动力学异常是CKM 综合征的四大关键病理环节,而理想的药物应能通过多重作用机制,综合管理疾病谱。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SGLT2i)可通过促进尿糖排泄改善能量代谢、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抗炎、抑制多器官纤维化、收缩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改善血流动力学,全面阻断 CKD 进展链条。研究显示,SGLT2i可使伴或不伴 2 型糖尿病(T2DM)的CKD患者主要终点风险降低 39%,肾脏特异性终点风险降低 44%[2];Meta 分析也证实,SGLT2i 可显著减少T2DM、CKD和心衰患者因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率,且这些效果在广泛的不同亚组中一致[3]。基于上述证据,彭佑铭教授强调,2024 年 KDIGO CKD 指南已将 SGLT2i 列为 CKD 一线治疗(1A 级推荐),AHA 亦建议其在 CKM 2-4 期适应患者中优先使用[4,5]。这一推荐标志着 CKD 诊疗正式进入 “心肾代谢协同保护” 的新时代,为临床提供了更全面的管理策略。

图1:Meta 分析显示SGLT2i 显著改善T2DM、CKD及慢性心衰患者的CV结局[3]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吴伟华教授以“从指南更新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管理新策略”为主题,结合最新指南与循证证据,剖析了疾病管理痛点与解决方案。

吴伟华教授首先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达 66.3%,远高于普通人群的 21.9%,但控制率仅 4.7%[6]。数据显示,收缩压每升高 20mmHg,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倍增[7];重度高血压患者终末期肾病发生率是理想血压人群的 11 倍,且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终末期肾病风险分别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 4.5 倍、3 倍,疾病负担沉重。因此需高度重视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8,9]。

随后,吴伟华教授聚焦指南更新带来的治疗策略变化。他强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管理已从“单一控糖降压”转向“糖心肾综合管理”。2025 年首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6]推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优先选用具心肾获益的药物,如 SGLT2i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研究数据表明,SGLT2i 单药治疗可使T2DM患者空腹血糖降低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 1.5%[10]。高血压药物选择则应基于血压水平及其他并存危险因素进行决策。吴伟华教授最后总结,当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管理需以指南为纲,优先选用 SGLT2i 类药物,实现血糖与心肾保护的多重目标,为患者改善长期预后。

图:《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对SGLT2i相关推荐[6]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陈玉华教授以“T2DM血糖管理新策略”为主题,提出以“早期联合、简化方案”为核心的管理路径。

陈玉华教授首先指出,我国T2DM患病率已达 14.92%,但血糖达标率仅 50.1%[11]。其中,单药治疗失败率高达 64%,且 76.2% 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问题[12,13]。更关键的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显著增加心肾风险,T2DM患者终生主要心肾不良事件风险达 80%,合并心肾疾病后医疗费用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 4 倍以上[14]。针对这一困境,陈玉华教授强调,管理理念需从“单药阶梯治疗”转向“早期联合治疗”,国内外权威指南也明确推荐加强早期干预,并优先选择作用机制互补、兼具心肾保护的方案,综合改善T2DM患者治疗结局。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二甲双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中国专家共识》指出[15],以二甲双胍(Met)+ 二肽基肽酶 4 抑制剂(DPP-4i)+ SGLT2i为代表的新型口服降压药三联方案,可多靶点覆盖糖代谢通路,实现强效降糖、保护胰岛功能、保护心肾三重守护,且安全性良好,适用于多数T2DM患者。同时,三联方案固定剂量复方制剂(FDC)更可减少服药片数,提升依从性。总体而言,T2DM管理需兼顾“强效降糖、心肾保护、患者依从”,Met+DPP-4i+SGLT2i 三联方案凭借多维度优势,为临床提供了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优选策略。

图:中国专家共识推荐Met+DPP-4i+SGLT2i三联方案[15]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蒋卫红教授以 “从指南出发-探讨心衰患者规范管理” 为主题,结合疾病负担、指南更新与循证证据,为心衰临床管理提供了系统指导。

当前我国心衰管理现状严峻,≥25 岁人群心衰标准化患病率达 1.10%,8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是高达 7.55%[16]。且心衰患者预后差,出院后 1 年全因死亡率 13.7%,3 年达 28.2%,6 个月再入院率 38.3%[16],人均年治疗费用也更为高昂。蒋卫红教授指出,202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17]已明确,无论对于何种类型心衰患者,SGLT2i均为Ⅰ类推荐。SGLT2i安全性良好,使用无需滴定,不受血压、心率、血钾影响,助力GDMT长期规范实施。

图:《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对SGLT2i的推荐[17]

蒋卫红教授特别强调,心衰管理需以指南为纲,尽早启用 SGLT2i,推动指南指导药物治疗(GDMT) 规范落地,才能切实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疾病负担。然而,当下GDMT整体联用率较低,尤其是SGLT2i在所有心衰患者中使用率亟待提升。

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谭轶湘教授以“从中外指南看高钾血症诊治规范化管理”为主题,结合疾病负担、指南共识与创新药物分享了精彩观点。

高钾血症在CKD人群中尤为高发,且危害严重:当血钾 5.0-5.5mmol/L 时,心律失常/心脏骤停风险增加 62%、住院风险增加 40%[18],血钾>5.0mmol/L 后死亡风险更是升高约 12 倍[19]。然而,临床高钾血症诊断率仅 2.53%、治疗率 8.69%,首次高钾血症后 14 天内复查率不足 10%[20],管理现状亟待改善。

基于此,谭轶湘教授指出中外指南的核心共识,已将高钾血症诊断切点前移至血钾>5.0mmol/L,即当血清钾浓度>5.0mmol/L 时应启动降钾治疗[21]。监测频率方面,指南建议 CKD 高危人群增加检测频率,血液透析患者有条件时每月一测,总体而言,<3 个月检测一次可使高钾检出率提升至 32.3%。在治疗策略上,谭轶湘教授推荐钾离子结合剂,并指出传统降钾方案如限制饮食等存在局限性,而钾离子结合剂具有高度钾离子选择性,全消化道起效,1 小时即可降钾,且不被人体吸收。既往研究[22]显示,钾离子结合剂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时,血钾达标率(4.0-5.0mmol/L)是安慰剂组的 40 倍,紧急抢救治疗需求显著降低;长期治疗数据更显示,88% 患者1年血钾维持<5.1mmol/L,28 天维持期低钾血症发生率为 0,安全性良好。谭轶湘教授最后总结,高钾血症管理需以指南为纲,尽早识别高危人群、加强监测频率,同时合理选用钾离子结合剂等创新药物,为患者提供长期平稳控钾的新方案,切实改善患者预后。

演讲环节的最后,岳阳市中心医院胡蓉教授通过解析一则PD-1 抑制剂后膜性肾病病例,为参会者呈现了CKD诊疗的实战思路。

患者为53 岁男性,因 “双下肢浮肿 1 月余” 入院,既往有食管癌病史,曾接受四周期化疗免疫治疗及食管癌根治术。入院检查显示,患者尿蛋白 4+、24 小时尿蛋白 4713mg,白蛋白 21g/L,伴血脂升高,符合肾病综合征表现;进一步肝脏核磁共振(MRI)提示食管癌肝转移,肾穿刺病理提示PLA2R 相关膜性肾病(Ⅰ期)、缺血性肾病。

在诊断与鉴别环节,胡蓉教授强调需区分三类膜性肾病:原发性膜性肾病、肿瘤相关性膜性肾病与 PD-1 抑制剂相关性膜性肾病,随后结合患者特点,最终诊断其为 “PD-1抑制剂后 PLA2R 相关性膜性肾病(Ⅰ 期)、肿瘤性膜性肾病待排、缺血性肾病、食管癌术后肝转移”。

治疗方案上,胡蓉教授团队采用 “泼尼松25mg qd + 他克莫司1mg q12h + 厄贝沙坦 0.15g qd” 的联合方案,兼顾免疫抑制与肾保护。随访数据显示,治疗1月后,患者白蛋白升至 30.6g/L,24 小时尿蛋白降至 2722mg,疗效显著。同时,胡蓉教授结合指南指出,PD-1 抑制剂相关膜性肾病治疗需暂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优先选用利妥昔单抗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并强调 SGLT2i(如达格列净)在 CKD 治疗中的重要价值,目前2024 KDIGO 指南已将其列为 CKD 一线治疗(1A 推荐),可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协同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蛋白尿,延缓终末期肾病进展。

胡蓉教授最后总结道,临床中需警惕免疫治疗相关肾损伤,通过细致病史采集、病理检查与动态随访实现精准诊断;治疗上应结合患者基础疾病与药物耐受性,制定个体化方案,同时重视 SGLT2i 等新型药物的长期肾保护作用,为 CKD 患者改善预后。

论坛设置两大讨论环节,在黄杨教授和刘启明教授的主持下,围绕临床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参会专家各抒己见,形成了丰富的学术共识。

在首个讨论环节,专家围绕“CKM多学科融合新思考”“CKM患者早筛共管实现路径”及“SGLT2i及其与二甲双胍复合制剂的临床应用”等议题展开交流。多位专家指出,CKM理念打破了传统单学科诊疗局限,但落地过程中仍面临患者认知不足、多学科门诊运行机制待完善等问题,需临床认真对待。针对早筛共管,专家建议从健康管理中心、体重管理中心等高危人群集中场景入手,加强科室间转诊培训,同时借助社区体检、慢病管理门诊扩大筛查范围,结合血糖、血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等指标提高检出效率。 关于SGLT2i的应用,专家重点探讨了肾功能临界值的用药困惑。此外,专家强调SGLT2i与RASi协同使用,发挥机制互补作用,同时需关注用药安全性。针对联合治疗(如SGL2Ti+二甲双胍)的剂量调整,专家建议根据患者肾功能、耐受性灵活组合,平衡疗效与便捷性,避免因剂量不足回归多药联用的繁琐。

第二个讨论环节聚焦“心衰患者尽早启用SGLT2i”“适宜尽早启用SGLT2i的CKD人群”及“高钾患者管理与指南的差距”。专家结合临床实践指出,心衰治疗已进入“四驾马车”时代,SGLT2i作为核心药物,无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与心衰住院风险,但临床中存在用药滞后问题,部分医生仍优先启用传统药物,导致患者错失早期获益机会。针对高钾血症管理,专家坦言,指南推荐的“高危人群每月一测”与临床实际存在差距,建议通过加强患者教育、借助医院信息系统设置随访提醒、推广便携式血钾检测设备等方式,提升监测依从性;同时在使用易致高钾的药物时,动态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联用钾离子结合剂等降钾药物。 此外,专家强调糖心肾共管需突破“学科壁垒”——糖尿病不仅是内分泌科疾病,更是心血管病与肾病的重要病因,三者共享RAS系统激活、炎症反应等病理基础,需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从降糖到心肾保护”的理念转变。

本次论坛紧扣糖心肾疾病共病特点,通过专题演讲与深度讨论,既传递了最新指南进展与学术前沿,又聚焦临床实际痛点,提供了可行解决方案,为参会者搭建了 “从理论到实践” 的高效学术交流平台。专家强调,糖心肾疾病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突破 “单打独斗” 的诊疗模式,持续推动多学科融合、规范临床诊疗流程、加强医患协作。未来,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岳阳市及周边地区的学术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糖心肾综合管理理念落地基层医院,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一站式”规范诊疗服务,最终实现降低糖心肾疾病发病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Ndumele CE, Rangaswami J, Chow SL, et a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Health: A Presidential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3 Nov 14;148(20):1606-1635.

[2]Heerspink HJL, Stefánsson BV, Correa-Rotter R, et al. Dapagliflozi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0;383(15):1436-1446.

[3]Usman MS, Bhatt DL, Hameed I, et al. Effect of SGLT2 inhibitors on heart failure outcomes and cardiovascular death across the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spectru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Jul;12(7):447-461.

[4]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 CKD Work Group. KDIGO 2024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 2024;105(4S):S117-S314.

[5]Ndumele CE, Neeland IJ, Tuttle KR, et al. A Synopsis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Science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CKM) Syndrom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3; 148(20): 1636-1664.

[6]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41(03):179-185.

[7]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et al; 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02 Dec 14;360(9349):1903-13.

[8]Klag MJ, Whelton PK, Randall BL, et al. Blood pressure and end-stage renal disease in men. N Engl J Med. 1996 Jan 4;334(1):13-8.

[9]Stamler J, Vaccaro O, Neaton JD, et al. Diabetes, other risk factors, and 12-y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for men screened in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 Diabetes Care. 1993 Feb;16(2):434-44.

[10]Ji L, Ma J, Li H, et al. Dapagliflozin as monotherapy in drug-naive Asi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randomized, blinded, prospective phase III study. Clin Ther. 2014 Jan 1;36(1):84-100.e9.

[11]Wang L, Peng W, Zhao Z, et 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JAMA. 2021 Dec 28;326(24):2498-2506.

[12]VERIFY study group. Glycaemic durability of an early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vildagliptin and metformin versus sequential metformin mono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VERIFY): a 5-year,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trial. Lancet. 2019 Oct 26;394(10208):1519-1529.

[13]李洪超,官海静,刘国恩.我国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临床产出的短期影响研究[J].中国药房,2019,30(18):2570-2576.

[14]Zhang R, Mamza JB, Morris T, et al. Lifetime risk of cardiovascular-renal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473,399 individuals. BMC Med. 2022 Feb 7;20(1):63.

[15]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二甲双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29(8):561-570.

[16]Wang H, Chai K, Du M, et al.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Among Urban Patients in China: A National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Circ Heart Fail. 2021 Oct;14(10):e008406.

[1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03):235-275.

[18]Singer AJ, Thode HC Jr, Peacock WF.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potassium disturbances: severity, treatment, and outcomes. Clin Exp Emerg Med. 2017 Jun 30;4(2):73-79.

[19]Kashihara N, Kohsaka S, Kanda E, et al. Hyperkalemia in Real-World Patients Under Continuous Medical Care in Japan. Kidney Int Rep. 2019 May 30;4(9):1248-1260.

[20]边佳明,左力,赵厚宇,等. 中国门诊患者高钾血症分布及诊疗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血液净化,2020,19(11):726-729,746.

[21]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 钾离子结合剂在慢性肾脏病患者高钾血症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5,41(04):297-305.

[22]Fishbane S, Ford M, Fukagawa M, et al. A Phase 3b,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Sodium Zirconium Cyclosilicate for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Predialysis Hyperkalemia. J Am Soc Nephrol. 2019;30(9):1723-1733.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69111 ,过期日期:2026-04-10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