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历史专家的疑问,中国不是列强,为什么能守住这么大地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8:58 1

摘要:公元前 238 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 “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的策略,之后便陆续消灭六国。

有许多研究历史的外国专家,心里都有一个解不开的谜题。

中国在历史上并非那种靠殖民扩张崛起的 “列强”,却能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保持着幅员辽阔的统一版图。

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众多民族,大家说着不同的语言,却都坚定地认同自己是 “中国人”。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要想找到答案,就得跳出西方 “帝国” 的思维框架,深入去了解中国独特的、传承千年的国家构建逻辑。

公元前 238 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 “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的策略,之后便陆续消灭六国。

公元前 221 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 秦朝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举措。在政治上,他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文化上,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这一举措促进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增强了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让大一统观念在文化层面得以扎根。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了各地的贸易往来,使全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经济基础上巩固了大一统格局。

秦始皇的这些措施,不仅仅是领土的统一,更是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全方位铸就了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为后世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种大一统观念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历经多少朝代更迭、岁月变迁,始终深入人心。

西方帝国的崛起,大多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而中国的疆域拓展,却有着不一样的路径,商业与情感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但张骞这一去,历时长达十三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他此次远行的意义,远不止于军事层面。

司马迁用 “凿空” 一词来赞誉张骞的功绩,这个词精准地体现出,这不是武力的征服,而是一种友好的 “开通”。

张骞带着汉朝的友好与诚意,不仅给西域各国带去了汉朝的节杖,也带回了关于西域的丰富信息,包括风土人情、物产兵力等。

随后,举世闻名的 “丝绸之路” 应运而生。沿着这条商路,中原的丝绸、瓷器等精美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而西域的香料、葡萄、石榴等特色物产也传入中原。

这种经济上的紧密往来,让双方相互依存,建立起了深厚的联系。经济交流带来的利益,远比武力威慑更加稳固和持久。

除了商业交流,“和亲” 政策也为国家版图的稳固贡献巨大。就拿唐朝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来说,这绝非一场普通的政治联姻。文成公主的嫁妆十分丰厚,不仅有象征文化传承的释迦牟尼佛像、珍贵的典籍,还有能促进吐蕃发展的大量工匠、医药和谷物种子。

她将内地先进的酿酒技术、纺织工艺以及占卜历算知识带到了吐蕃,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她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带头学习中原文化,吐蕃贵族子弟纷纷前往长安的太学求学,整个吐蕃社会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日益浓厚。这种文化的深度交融和情感的紧密联结,让吐蕃从内心深处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且多元的国家,光靠经济与文化的吸引力还不够,高超的政治智慧必不可少。

唐朝时,为了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央王朝广泛设立了 800 多个 “羁縻州府”。“羁縻”,形象地说,就像是用缰绳轻轻拴住,承认当地首领的统治地位,允许其职位世袭,户籍和赋税无需上报中央,只需在名义上接受中央的册封与监督。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松散,但却以最小的成本,将广大边疆地区纳入了中华版图,充分考虑到了边疆地区的特殊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逐渐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于是,从宋元明时期开始,“土司制度” 登上历史舞台。

土司的继承需要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部分地区要向中央缴纳赋税,其管辖下的军队也成为朝廷可征调的力量之一。与 “羁縻” 制度相比,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加紧密。

到了明清两代,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 ——“改土归流” 全面推行。简单来讲,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派遣有任期的 “流官” 进行直接管理,并逐步在边疆地区推行与内地一致的户籍、赋税制度。

从 “羁縻” 到 “土司制度”,再到 “改土归流”,这一系列的演变,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清朝时期,统治者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重大转变。他们摒弃了传统儒家 “内华夏而外夷狄” 的 “华夷之辨”,提出 “华夷一家”“天下一家” 的理念,并将其切实贯彻到政治实践中。

例如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丽正门匾额上,同时书写着满、蒙、汉、藏、维五种文字,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对各民族平等地位的认可,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一体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秦始皇奠定大一统观念开始,中华民族便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面临挑战,却始终凭借着这种精神和抵御外敌的不屈意志,巩固着国家版图。

汉朝时期,匈奴屡屡侵扰边境,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但汉朝军民上下一心,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率军出征,给予匈奴沉重打击。

汉军深入漠北,封狼居胥,极大地拓展并稳固了汉朝的北方边界。这场持续多年的汉匈战争,不仅展现了汉朝的军事力量,更彰显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时的团结与坚韧,各民族为了守护共同家园,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近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吞并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精神再次爆发出强大力量。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爱国志士,都团结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一系列大型战役,顽强抵抗日军进攻;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全国各族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与日军奋战多日,最后壮烈牺牲;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宁死不屈,纵身跳下悬崖。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战悲歌,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守护祖国,绝不让侵略者得逞。

正是这种从秦始皇时期就深深扎根的大一统精神,以及面对外敌不屈不挠的意志,让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团结一心,最终取得胜利。

这不仅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更让中华民族的版图在磨难与抗争中进一步巩固,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历经数千年,中华民族的版图在不断融合、抵御外敌中愈发稳固,大一统精神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守护家园、传承文明的强大动力。

西方历史专家之所以对中国守住庞大版图的现象困惑不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自身历史发展的局限性。

在西方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还是近现代的帝国主义,对外侵略与扩张几乎贯穿始终。

罗马帝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四处征伐,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其统治模式是将征服地区纳入自己的政治体系,对当地人民进行统治与剥削。

近现代的帝国主义更是通过殖民扩张,在全球范围内抢占资源、倾销商品,将亚非拉众多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长期的殖民思想灌输,使得西方历史学家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若要控制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对外殖民是必然手段。

然而,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与西方截然不同。中国自古以来便秉持着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即便在汉朝和唐朝这样国力强盛的时期,与周边国家也大多维持着友好的邦交关系。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开展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传播先进的中原文明,同时也吸收西域的优秀文化成果,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唐朝更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各国使节、商人、学者前来交流学习,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心。

周边国家纷纷派遣留学生、遣唐使来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唐朝也从未有过殖民他国的意图。

中国注重的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经济的互补与合作,通过和平方式让周边地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而主动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融入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这种基于平等、友好、互利的对外交往模式,与西方的殖民扩张思想形成鲜明对比,也正是西方历史专家难以理解中国能守住广袤领土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大一统并非依靠对外侵略与殖民,而是通过独特的文化、经济、政治智慧,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巩固下来的。

来源:施州阿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