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讨厌浪费的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8:45 1

摘要:产能过剩、工业品过度内卷的大环境导致我们享受的物价非常便宜,搞不好是全世界最低(我去过的东南亚等穷国的工业品,反倒因为需要从中国进口,比在中国买还要贵——而他们的人均收入比中国人更低)。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最讨厌浪费的人!

作者●晏凌羊

01

在澳洲插班游学的时候,因为那里物价很贵,逗号反而能过极简生活。

国内三块九包邮的东西太多,她觉得便宜,花钱毫不心疼,最后在家里囤一大堆同质化、没用的东西。

但是,一回到国内,各种同质化的玩具、用品、食物,逗号就买一大堆,浪费了也不觉心疼。

我让她不要浪费,不要滥用这些物品,她反倒认为这只是钱的问题。

产能过剩、工业品过度内卷的大环境导致我们享受的物价非常便宜,搞不好是全世界最低(我去过的东南亚等穷国的工业品,反倒因为需要从中国进口,比在中国买还要贵——而他们的人均收入比中国人更低)。

00年以后出生的这拨孩子,几乎从来没有过过一天物资匮乏的日子,很难产生勤俭节约的习惯(当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同)。

我们在奥克兰住的那个民宿的女房东,会细心地把超市购物小票收集起来贴在冰箱上当留言条,因为小票背面可以写字......但在国内,还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习惯?

小孩子更不可能有(比如,逗号有无数个只写了一页纸就随意丢弃的笔记本。家里已经堆积如山,她还在往家里买新的)。

人们普遍觉得:纸张很便宜,省不了几个钱,费那事干什么?我节约这点钱干什么?

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高级价值观”和“低级价值观”碰撞的问题。

“低级价值观”是什么?是觉得:这些东西我又不是买不起,我那么节约干什么?他们把一切换算成为金钱,认为一个东西只要足够便宜,就浪费得起。

高级价值观则是:

从宏观角度讲,我只是地球上渺小的一份子,我拥有的只是这些物品的使用权,金钱不过是我交换它们的介质,物品的价值很多时候并不以标价来衡量。

也正是因为我明白我不是地球的主宰、明白这世界的资源有限,所以,面对万事万物,我都有谦卑心。我会珍惜所有的到手之物,至少让他们物尽其用。浪费是极其可耻和傲慢的。

从微观角度,金钱也好,物品也罢,都是供我们享用的资源。人生就是一个使用资源并尽力让这些资源产出最大效能的游戏。我们只有玩好这些小型游戏,才能玩好这场大游戏。

所以,珍惜资源、绝不浪费,应该是对自我的要求,也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习惯。

我今天丢掉了一个还能用的洗碗机(嫌占地方),我本来想发在业主群里问问谁家需要可上门自取,但我先把它搬运到了门外放垃圾的地方。等我想起来这事儿的时候,发现洗碗机已经被人搬走了。

我本来觉得这个洗碗机流转到谁的手里都是流转,但随即又产生了自责:如果抬走洗碗机的人把它当废品处理了,那这也是资源的浪费。如果因为我没有交代它还能用,导致它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那就是我的错。

在这样微小的事情上,我真的会产生很大的自责感......但我小孩似乎没有。

甭管我讲多少这样的道理,小孩都听不大进去......一个很大的原因,我认为还是环境问题。

产能过剩的社会大环境,让孩子们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获得这些物品,奉行一个“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而在家庭环境方面,孩子对家长往往是“上行下效”。

我从事的工作也会让孩子觉得家里“产能过剩”,但她对我工作性质一知半解.....然后,学到的永远只是我的表象。

就像我拿着手机工作、搞钱,小孩看到的只是“我玩手机”,然后,她也要玩手机。

我不可能把所有身心都扑在孩子身上,督促着她一举一动,这样我会累死。

有时候,真的很想把小孩扔到一个物价高昂、很多事需要自力更生的地方去,我认为她需要这样的磨砺,而这样的环境有时候是需要高价购买的。

你今天不磨砺,今天不学会“珍惜资源、物尽其用”,明天就要吃更大的苦头。

02

我觉得浪费行为一直很可耻,这还真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对万物、对金钱有没有敬畏心和谦卑心的问题。

我们在悉尼吃的兰州拉面,算下来90块人民币一碗。

晚上想吃米饭,导航显示附近有一家湘菜馆,走近了一看,装潢一看就是我“吃不起”的样子(预估两个炒菜上千元人民币,那我干嘛不回国吃)。

后来,我们钻进一家中国快餐店,也是90来块一份,我以为份量很少,要了一份大份、一份小份,结果店员一勺子下去,我就后悔点多了。那份量,不是管饱,而是管撑、管吃到吐,跟不要钱似的。

我们两个人都吃饱了,还剩这么多。这么花钱,我觉得好浪费。这种浪费的感觉,更多是对粮食的疼惜。

钱从我这里出去了,可以流转到别人兜里。食物被浪费了,那就真的被浪费了。

所有的浪费中,我最见不得浪费粮食,虽然粮食可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但因为我是一农民,我知道它都是怎么来的,所以,我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就很痛心。

小时候,我家没晒场(那会儿打水泥地很费钱),每年稻谷、玉米秋收,我爸妈都是拿到处收集来的牛屎敷在泥地上,等太阳晒干了,再敷一层……如此搞三四次,晒场就有了。

但这种晒场不牢固,有时候收集粮食的时候,力度掌握不够,底下的土也会被刮上来。如若遇到下雨,那整个晒场又用不成了。

现在我宁肯浪费蔬菜瓜果也不浪费米饭,就是因为真正体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一颗谷种落地发芽到长出秧苗、移栽、施肥、打药、拔掉稗草、秋收、脱粒、晾晒、碾米、筛米、煮饭……这中间得经历无数让农民辛苦到虚脱的环节,晾晒只是其中一小个环节。

我上高中以后,家里的农活就逐渐干不动了。干农活实在是太辛苦了。暑假回家,我妈就让我管晾晒工作。

夏日若是忽然来一场雨,稻谷被雨淋到了会发霉,所以,我不能睡懒觉,得一直守在晒场边。

为了打发无聊时光,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好多世界名著,比如雨果、左拉、狄更斯、海明威等等的作品,并在晒场边读完了。

琼瑶、金庸的小说我也想看,但图书馆没有,去外面借的话每本每天一毛钱,我舍不得花这种钱。

我现在能在文史哲领域跟大家掰扯几句,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社交媒体上,我最喜欢刷的是一类视频:博主拿着钱、礼物,走进大山,去关爱弱势群体。观众打赏,让博主有钱收,赞赏博主的劳动,让博主更有动力去做关爱行动。

我最讨厌的是吃播,尤其是大胃王节目。我不理解人类为啥要去围观这种浪费食物,以及作践自己的视频。这能给人带来啥快感?

其次讨厌的,就是各种擦边、开着豪车相亲奔现的视频。感觉会去看这些的都是意淫能力强的男屌丝,主播们可能也赚不了啥钱。

*作者:晏凌羊,女,80后,中国作协会员,2001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著有畅销书《离婚七年》《所有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公文写作》等畅销书十几部以及儿童绘本《妈妈家,爸爸家》。拥有十几年金融从业(管理)经验,现为广州某文化信息咨询公司创始人、某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创始人。出生于云南丽江,现居广州。乐以文字为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有错有对,期待与您共成长。

来源:村夫小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