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民追捧到抛弃!曾经流行的“韩流文化”,如今被中国市场淘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18:39 1

摘要:韩流这个词最早是北京媒体在1999年用来描述韩国电视剧在中国掀起的热潮,那时候韩国娱乐产业刚开始往外扩张。1998年,韩国政府就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把文化当成国家支柱产业来抓,目的是通过电视剧、音乐和偶像团体赚外汇。

韩流这个词最早是北京媒体在1999年用来描述韩国电视剧在中国掀起的热潮,那时候韩国娱乐产业刚开始往外扩张。1998年,韩国政府就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把文化当成国家支柱产业来抓,目的是通过电视剧、音乐和偶像团体赚外汇。

韩流最早在东亚国家流行起来,中国是重要市场之一。2000年代初,韩国电视剧大批进入中国电视台,《2000年蓝色生死恋》播出后,让宋慧乔和宋承宪这些韩国演员一下子成了中国观众熟悉的面孔。

那时候中国电视剧市场还处在发展阶段,韩剧的浪漫剧情和时尚元素填补了不少空白。韩国文化产业海外销售额从2002年的5亿美元涨到2015年的55亿美元,中国市场贡献了不少份额。韩国政府还专门规划,通过韩剧带动旅游和商品出口。

韩流不光是电视剧,韩国偶像团体也跟着火起来。2003年东方神起出道,2005年Super Junior跟进,2007年少女时代带来《Gee》这样的神曲,这些组合的歌曲和舞蹈在中国年轻人中间传开。

韩国娱乐公司像SM、YG这些,掌握了流水线造星模式,练习生制度让艺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接受严格训练,出来的产品标准化高,颜值和才艺都在线。中国粉丝当时追星追得热火朝天,很多年轻人学韩语、买周边,甚至去韩国做练习生。

韩国文化输出还拉动相关产业,韩妆品牌像雪花秀、悦诗风吟在2010年代初在中国卖得火爆,韩系电子产品如三星手机也占了中国市场20%的份额。

韩流高峰期是2013到2016年,《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网络平台热播,全智贤和金秀贤的形象深入人心,那时候韩剧几乎霸占了中国视频网站的热门榜单。

韩国政府在背后推波助澜,把韩流当成外交工具。总统选举时,拉明星助阵,艺人出国演出时,衣服上绣韩国元素宣传。从上世纪60年代,韩国文化产业就开始受美国影响,那时候本土文化被美日港台压制,90年代后通过政策翻身。

韩流成功在于包装,歌曲舞蹈注重视觉冲击,艺人年轻貌美,动作设计吸引眼球。但这也暴露问题,韩流缺乏深度,更多是娱乐快餐,相比中国古典文化或好莱坞的叙事风格,韩流底蕴浅薄。韩国娱乐圈内部竞争残酷,练习生待遇差,外籍成员如中国人常受排斥。

2016年,韩国朴槿惠政府同意美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直接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韩关系降到冰点。中国政府虽没正式承认,但从那年起,韩国艺人来华演唱会、电视剧播出都受限,这就是大家说的限韩令。

韩国明星团体活动停摆,韩剧从电视台和主流平台消失。韩国媒体报道,中国民间和官方多次抗议萨德,但韩国坚持部署,导致文化交流中断。限韩令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政治事件延伸到娱乐领域。

限韩令影响巨大,韩国娱乐产业损失惨重。韩流海外收入锐减,中国市场是韩国文化出口最大目的地,2016年后韩国明星在中国曝光率降到零。韩国公司转向东南亚和欧美,但中国粉丝基数大,丢掉这块蛋糕痛。

韩国经济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对华出口从高峰期下滑,韩剧制作成本高,本土市场小,依赖海外。限韩令还波及韩国商品,2016年三星手机Note7爆炸事件雪上加霜,市场份额从20%跌到2018年的不足1%,工厂关门。

韩系汽车如现代起亚销量下滑,化妆品品牌在中国份额减少。中国本土产业趁机崛起,2014年后中国偶像团体如TFBOYS出道,本土剧如《古剑奇谭》培养出李易峰、杨洋这些流量明星。中国娱乐公司学韩国模式,但加了本土元素,粉丝经济转向支持国货。

来源:于彬书法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