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隐蔽英雄赴死前为子取名“念陆”,63年后儿子终捧遗像回福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01:24 1

摘要:聂曦牺牲时年仅33岁,临刑前为未出世的孩子取名“念陆”,意为“勿忘大陆故土,他日能归”。这份遗愿一等就是63年,直到2013年,他的儿子才终于捧着他的遗像,踏上了福州老家的青石板路。

聂曦牺牲时年仅33岁,临刑前为未出世的孩子取名“念陆”,意为“勿忘大陆故土,他日能归”。这份遗愿一等就是63年,直到2013年,他的儿子才终于捧着他的遗像,踏上了福州老家的青石板路。

1950年,台北军事看守所连日阴雨,聂曦把唯一一张全家福贴在胸口,用磨尖的牙刷柄在背面刻下“念陆”二字。看守发现后,抡起枪托砸肿了他右手,他改用左手,一笔一画仍坚持刻完。同牢房的老兵回忆,那一夜风特别大,聂曦把照片贴在肚皮上取暖,说“让孩子先认认爹的心跳”。

聂曦是吴石将军的副官,1950年在台湾被当时执政当局处决。那时妻子王玉珍已怀胎七月,他自知难逃一死,便在狱中写下遗书。尽管双手被打得肿胀变形,字迹歪歪扭扭,他仍执意为孩子取名“念陆”。孩子出生后,户籍室的人不肯登记,母亲只好先报“失踪人口”,再偷偷在襁褓里缝上“念陆”两个字的布片。没有户口,就没有配给,母子俩靠捡茶渣、糊火柴盒糊口。夜里孩子哭,母亲就抱着他走到海边,指着黑乎乎的海面说:“那边就是爹的家乡,风是咸的,因为带着那边的味道。”

事实上,聂曦并非普通副官,而是隐蔽战线上的关键人物。1949年,国民党计划将福州的绝密档案运往台湾,吴石便让他将298箱档案藏进福建省研究院的书库。那几日福州连日暴雨,聂曦带着士兵把档案箱码成“井”字,中间留空,撒上生石灰防潮。后来这些档案完整交到了解放军手里,被刘伯承称为“比两个师还值钱”。赴台后,他任交际科科长,每次传递情报都要绕三条街,先买一束白色姜荷花——花语“记忆永存”——插在西装口袋,再拐进书店用暗号接头。同事只记得他爱花,却不知那束花里藏着用米汤写成的密函。

聂曦被捕时,刚从咖啡馆送完情报回家,特务已在家中等候。他没有反抗,只是轻轻拍了拍妻子的肚子,小声用福州话说:“乖乖,莫哭,阿爸去去就来。”审讯室里,烙铁一次次落下,胸口皮肉焦糊,聂曦只重复一句:“作战图外,还有山河。”最后写遗书时,他的手肿得握不住笔,就用筷子绑着布条,蘸着血,在香烟纸上写下“念陆”,再把纸塞进内衣夹层。那件血衣后来随遗体一起被家属领回,母亲把“念陆”两字剪下,烫在儿子的襁褓里,成为孩子唯一的“出生证”。

聂念陆在台湾长大,始终铭记父亲的遗愿。那时候两岸隔绝,他只能把“回家”两个字写进日记本,再一页页撕掉,怕被发现。1988年两岸开放寻亲后,他拿着父亲留下的血书,通过红十字会找到了福州的伯父。

2013年,64岁的他第一次坐飞机,怀里抱着父亲的遗像,舷窗透进来的阳光把照片上的“念陆”两个字照得通红。抵达福州那天,他先在马尾港撒下一包从台湾带来的泥土,又在祖屋门前的老荔枝树下埋了一包故乡的土,轻声说:“爸,您当年走不出去的海,我替您游回来了;您回不去的家,我替您踏进来了。”

如今我们能过上安稳日子,正是因为有许多像聂曦这样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念陆”这个名字,是他留给孩子的根,也是留给我们所有人的根。

我们应当铭记这些英雄,铭记他们的遗愿,铭记自己的来处。

来源:直白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