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疆域版图形似一只昂首振翅的雄鸡,这是视觉上最鲜活的地形认知。但对于先天视障者而言,由于视觉经验缺乏、空间认知存在一定缺陷,这个比喻只是一个抽象概念。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中国的疆域版图形似一只昂首振翅的雄鸡,这是视觉上最鲜活的地形认知。但对于先天视障者而言,由于视觉经验缺乏、空间认知存在一定缺陷,这个比喻只是一个抽象概念。
10月13日,第42个国际盲人节到来前夕,众多视障者在《触摸故宫珍宝》《触摸》和盲文版《无障碍中国地图》《无障碍世界地图》发布会上,触摸到了这只雄鸡,读懂了那些凸起的轮廓里藏着的辽阔。
“我们出版的无障碍地图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凸起符号配合盲文,视障者通过触摸地图上凸起的线状、点状和面状纹理符号,可以感知到中国及世界各地区的轮廓、位置关系等,从而提高空间认知水平,更好地理解周围的地理环境和世界的空间结构。”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包国红介绍,无障碍地图能够以触代看,让视障者通过触摸获取这些信息,填补了他们在地理知识获取上的空白,使他们能够像视健人一样“阅读”地图,满足对地理知识的渴望。
“十四五”以来,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残疾人的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这其中,针对视障者的各项服务特别是文化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
据记者了解,自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以来,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积极创造条件,为视障人士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各出版机构也纷纷加入无障碍格式版本图书、图册的出版发行行列,满足视障人士的学习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残联携手出版的无障碍版《触摸故宫珍宝》《触摸》,在忠实还原故宫30余件馆藏珍贵文物原貌的基础上,结合视障人士认知特点进行无障碍增效设计,并辅以盲文与语音描述,多维度传递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价值,让视障读者利用视、听、触等多重感官读懂文明的恢弘与隽永。其浮雕增效设计细致入微,无论是瓷器的釉色质感还是古画的线条笔触,或是汴河两岸的市井烟火与繁华盛景,令视障读者和明眼人印象深刻。
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了百岁生日,在建院百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残联双方合作推出上述触觉书,既是文物活化利用的创新探索,也是文化惠民的具体实践,为视障群体打开了领略中华文明的新窗口,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共享”的当代价值。
触觉地图在视力残疾人的导航和空间认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星球地图出版社与中国盲文出版社在国内首次采用3D滴胶技术批量印刷盲文版《无障碍中国地图》和《无障碍世界地图》,即日起公开发行。无障碍地图采用加厚耐磨特种纸,防水防潮,盲文标注与地理轮廓精准对应。中国地图涵盖34个省级行政区+重点地理标志,世界地图利用不同浮雕纹理标注七大洲四大洋。成品尺寸530mm*730mm,方便摆放在书桌上供视障人士双手触摸感知。
在无障碍地图出版过程中,两家出版社以“以精准测绘为骨,以规范盲文为脉,让地理知识无障碍传递”为原则,严格遵循国家地理数据,确保疆域标注精准无误,便于家长与视障儿童一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故宫宝藏触觉书和无障碍中国·世界地图的出版,是我国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和《马拉喀什条约》的重要举措,将帮助视障人士通过触摸更直观地感知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美丽中国乃至更广阔的世界,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未来,各相关方将深化协作,推动更多无障碍文化成果从规划走向实践、从理念落到实处,让更多残疾人朋友能平等享有文明发展的红利,更顺畅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