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豫剧家病逝!曾曝恩师常香玉“偷师”,还将搭档告上法庭11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16:57 1

摘要:10月14号清晨,豫剧界传来噩耗,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玉秋在河南省职工医院因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享年85岁。

10月14号清晨,豫剧界传来噩耗,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玉秋在河南省职工医院因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享年85岁。

不少观众纷纷想起,那些年在戏台前看她演《拾玉镯》里的刘媒婆、《对花枪》里的姜桂枝的日子。

这位跟着常香玉学戏56年的老艺人,一辈子在戏台上塑造了近百个角色,台下却因两件事常被人诟病。

一个是曝光恩师常香玉“偷师”,另一个,就是她曾和搭档闹到法庭,足足打官司了11年。

高玉秋的艺术人生,打小就和常香玉绑在了一起。

1948年她进香玉剧社时还是个懵懂孩子,常香玉不仅教她唱戏,更给了她活下去的依靠,后来高玉秋总说"恩师是我的救命恩人"。

12岁那年,她在《拾玉镯》里演媒婆,还是常香玉亲自指导的,一出场就凭着灵动的表演让观众记住了这个小姑娘。

往后几十年,从《断桥》里的白素贞到《白奶奶醉酒》里的白奶奶,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她样样拿得起来,成了豫剧界少有的"多面手",还拿过全国十大名旦银奖、十大名丑金奖。

可就是这样一位跟随恩师学戏大半辈子的弟子,却在后来的文章里,“挑明” 了常香玉艺术中的 “秘密”。

高玉秋在《忆恩师常香玉》中写道,常老师的戏里藏着不少其他剧种的门道。

比如《拷红》中 “夫人息怒听红娘慢慢道来” 借鉴了河北梆子的曲调,“等候着我姑娘同回绣房” 融入了大鼓书的韵味,就连《花木兰》的最后一段,更是直接用曲剧唱腔演绎。

这番话在旁人看来像是 “批判”,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高玉秋读懂了恩师艺术中“海纳百川” 的胸怀。

毕竟常香玉当年为了改豫西调,还女扮男装去学豫东调,就是为了让红娘的形象更鲜活。

不过这话也间接引发了当年常香玉和桑振君的论战,桑振君当时就反问"你常香玉有什么资格说我生搬硬套",这桩梨园旧事也因高玉秋的直白再次被人提起。

但高玉秋对恩师的感情从来都是复杂又深厚的。

高玉秋(中)与常香玉夫妇

她记得“文革”时翻出常香玉的日记,里面写着“玉秋沙眼病厉害,回国得赶紧治治”,那是恩师在朝鲜慰问演出时记的,当时她自己还在受批斗,却惦记着弟子的眼睛。

常香玉去世后,高玉秋不仅加入事迹报告团讲恩师的故事,还口述了《情缘——高玉秋与恩师常香玉》这本书,字里行间全是感恩。

后来常香玉要收回小香玉的艺名,高玉秋也是少数能理解恩师的人,她说"老师一生为了戏,这么做肯定也是为了戏",还见过老师签字时手都在抖。

比起对恩师的"直言不讳",高玉秋和搭档的官司更让当年的梨园震动。

虽然具体细节随着时间有些模糊,但老戏迷都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她和一位长期合作的演员因《陈妙常》的改编权闹了矛盾。

这出戏是高玉秋和搭档王素君一起整理改编的,她还在里面演女主角陈妙常,可后来搭档在没打招呼的情况下就把剧本拿去评奖,还改了关键唱段。

高玉秋得知后气不过,多次协商不成,最终选择了打官司。

有人说她 “较真”,但了解她的人都清楚,这是她骨子里 “戏比天大” 的执念。

就像当年常香玉演砸了戏,会在后台哭着发誓 “再糊弄观众不得好死” 一样,高玉秋也始终把戏看得比什么都重。

她一辈子演戏从不敢含糊,哪怕是给矿工清唱、在五保户床前唱戏,都和登台一样认真。

案件历经漫长的调解与审理,两人最终在2016年达成和解,高玉秋与搭档王素君的官司持续了11 年。

这件事也让大家看到了她对艺术的执拗——戏可以改,但规矩不能破,心血不能被轻慢。

退休后的高玉秋也没闲着,2014年她公开收徒郭青峰,那天数十位常派弟子都来了,规格在梨园里少见。

她教徒弟时总说恩师当年的话:"观众是衣食父母,戏要跟着老百姓的脚印唱"。就连生活里,她也学恩师的简朴,一件衣服穿十几年,却在公益演出时从不推辞。

如今这位老艺术家走了,河南戏曲广播、大象新闻都发了讣告,戏迷们翻出她当年的演出录像,看着《桃李梅》里的封氏、《狱卒平冤》里的靳氏,忍不住掉眼泪。

有人说她这辈子又犟又直,可正是这份直脾气,让她在艺术上从不含糊,也让常派艺术多了一份真实的传承。

高玉秋的离去,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戏魂,那些她演过的角色、说过的真话、守过的规矩,都成了豫剧史上的一抹亮色。

就像戏台上的落幕,看似结束,实则经典早已留在了观众心里。

来源:白马说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