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精神回响——写在杨善洲逝世15周年之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17:57 1

摘要:10月10日上午,在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杨善洲墓园,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云南主题采访团的20多名媒体记者,驱车来到林场,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共同缅怀杨善洲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

10月10日上午,在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杨善洲墓园,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云南主题采访团的20多名媒体记者,驱车来到林场,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共同缅怀杨善洲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

这一天,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楷模——杨善洲离开我们整整15年。

墓园不远处,他当年亲手栽下的雪松,苍翠挺拔;他生前住了近10年的老窝棚,虽历经风雨,却依然静静矗立。

斯人已逝,雪松常青。穿越15载,杨善洲精神依然激荡回响,历久弥新,催人奋进。

讲好杨善洲故事

“打铁必须自身硬,靠自己双手创造的生活才踏实……”在善洲林场老场部,杨善洲大女儿杨会菊讲述了她与父亲的难忘故事。

今年74岁的杨会菊,一直生活在农村。父亲杨善洲一生清正廉洁的崇高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她和家人。

“父亲生前经常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自己去努力,这是父亲留给我和家人的宝贵财富。”杨会菊平静地说。

听着杨会菊深情的讲述,在场的记者无不动容。如今的她,每天早上照样下地干活,还负责杨善洲故居的义务讲解工作。

“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之后仍不休,不在城市享清福,回到家乡修‘地球’……”走进施甸县示范小学“小马桩广播站”栏目录制排练现场,节目编导王建超正在和栏目组成员排练节目。

“‘小马桩广播站’这个栏目,是以杨善洲老书记的乳名来命名的。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推出24期,主要讲述杨善洲老书记廉洁自律的一些小故事。”王建超说,通过广播的形式,把廉洁自律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中。

“多年来,施甸县深入开展杨善洲精神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网络活动,还把每年10月定为‘杨善洲精神学习月’,持续掀起学习热潮。”施甸县委书记周耀泉表示,今天的施甸,干部在状态、群众受鼓舞、社会有氛围。

保山是杨善洲的家乡,也是杨善洲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保山市坚持把学习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作为永恒课题,坚持用杨善洲精神洗礼党员干部、教育党员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加大杨善洲精神研究阐释力度,创新开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 做杨善洲式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等课程60余门。

——坚持用通俗化的语言、大众化的方式宣传杨善洲精神,累计开展宣讲3500余场、覆盖22.3万人次,发行《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楷模——杨善洲》等系列丛书10余本,制作《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系列)》等党员教育片20余部,推出《守望心灵》《青山风骨》舞台话剧和《杨善洲合唱音乐会》等文艺作品,不断满足广大干部群众多层次、专业化、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持续举办“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等各类培训,深入开展“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杨善洲同志“干革命就要干到脚直眼闭”的奉献精神。

2021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各类干部进修班和研讨班等877期,累计培训12万余人次。

传承杨善洲精神

杨善洲同志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新时代最美奋斗者。在职期间,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把保山建成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

退休之后,杨善洲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

全国最美农技员徐光,如今是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37岁便一头扎进田里,风里来雨里去,转眼15个春秋。今年,52岁的他每天仍然守在稻田里,和稻农并肩作战。

“作为基层农业工作者来说,向杨善洲老书记学习,就是要立足岗位,学习更多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指导好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徐光说。

金秋时节的善洲林场,天蓝云白、山青水绿,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生态画卷。林场深处,林下中药材基地生机勃发。

“在基地务工,一年有4万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的老小,我特别满意。”姚关镇雷打树村民李向勤的话,道出了善洲林场周边群众的共同心声。

如何让“青山”真正变成“金山”,让村民共享更多“生态红利”?近年来,施甸县善洲林场通过开展林下种植,创新“721”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林场、农户和村集体结成利益共同体。

“目前,林场已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增收160多万元。”善洲林场场长姜琨一边介绍当前发展情况,一边合计着下一步的打算。

“等林场效益好了,别忘了给乡亲们分红!”这是杨善洲生前的嘱托。如今,这份叮嘱成了林场职工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下一步,林场还将扩种3000亩,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更多周边群众。”姜琨表示,让更多的群众受益,这是他和同事对杨善洲老书记嘱托的践行,也是林场职工一生的追求。

云南杨善洲干部学院培训部部长、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周波,曾经与杨善洲老书记共事20年。

作为杨善洲精神的亲历者、传承者、践行者,如今的周波,已从曾经的“育林”人成为现在的“育人”工作者。

“虽然老书记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但我与老书记相处的点点滴滴,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周波动情地说,如今,大亮山上建起云南杨善洲干部学院,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都到学院来,倾听杨善洲先进事迹,学习杨善洲精神。

“从2013年开始,我一遍遍在老窝棚、老场部、火塘边、教室里给学员讲述老书记先进事迹和杨善洲精神,截至目前,我已经外出宣讲100多场次,院内授课1300多场次,90000多人次。”周波表示,虽然自己50多岁了,但是杨善洲老书记“干革命干到脚直眼闭”“共产党员身份永不退休”的话语时常在耳边响起,我会继续讲好杨善洲故事,阐释好杨善洲精神,让杨善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奏出新时代强音

善洲林场老窝棚,竹叶帽、蓑衣、砍刀……这些见证杨善洲22年植树造林的遗物静默无言,不少参观者睹物思人,悄然落泪。

时代在追问,杨善洲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一直以来,学院从精神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推动杨善洲精神时代化创新与发展。”云南杨善洲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君梅表示,今后,学院将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杨善洲精神相衔接,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融通,持续深化科研、优化课程、创新方法,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的主阵地。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杨善洲精神永远是施甸县奋斗征程上的不竭动力。”周耀泉表示,我们将始终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奋力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今天的施甸县,经济基础更加坚实,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15年来,在杨善洲精神的激励下,施甸县发展实现三大变化,一是“施甸街”变“施甸城”,县城规模发展到原来的近3倍,二是“二级路”变“高速路”,保施高速、施链高速县城至姚关段建成通车,告别了施甸不通高速的历史;三是“大亮山林场”变“云南杨善洲干部学院”,大亮山林场成为全国知名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杨善洲干部学院成功跻身“全国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列。

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只是施甸县。15年来,保山市各级党员干部深学、细照、笃行杨善洲精神,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

政治生态持续优化,保山市扎实推进清廉云南建设“十大行动”,全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更加巩固,干事创业的发展生态更有活力。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攀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保山成功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保山被国务院通报为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地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81.9亿元,是2020年的1.2倍。全市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经济结构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经济增长向主要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投资增长向主要靠产业投资转变。

“对杨善洲同志最深切的怀念,就是传承好、弘扬好杨善洲精神,循着他的足迹接续奋斗。”保山市委书记杨军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保山将切实扛起学习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的政治责任,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为开创保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穿越15载,杨善洲精神薪火相传,正在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奏出新的时代最强音。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建国 杨艳鹏

编辑:袁熙

审核:李兴文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来源:云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