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双方谈好的条件,10月13号这天,有48名被哈马斯扣押的以色列人质终于能回家了,以色列这边作为回报,要释放将近250名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另外还有大约1700名被拘留的加沙居民也能重获自由。
看来,这仗可能还没打完。
原以为战火停了,人质放了,就消停了,可谁知道大招还在后头。
以色列扭头放话了:这仗,还没完!真正的“大活儿”还在后头,而大招针对的就是哈马斯在加沙地下的地道。
而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能坚持多久呢。
根据双方谈好的条件,10月13号这天,有48名被哈马斯扣押的以色列人质终于能回家了,以色列这边作为回报,要释放将近250名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另外还有大约1700名被拘留的加沙居民也能重获自由。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把接人回家的流程安排得挺细致,获释的人质先得送到南部的雷姆军事基地,让医生给检查检查身体,看看这一年多有没有落下什么毛病,然后才能跟望眼欲穿的家人团聚。
说起这个,真是让人心酸,对于那些没能活着等到这一天的遇难者,他们的遗体会被郑重地放在覆盖着国旗的灵柩里,由专门的机构来确认身份,以色列方面说了,必须等到确认咱们的人都平平安安踏上了以色列的土地,这边释放巴勒斯坦人的程序才会启动。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出来发话了,相当于给这缓和的局面“插播”了一段“预告片”。他明确讲,人质的事儿一了结,军队马上就有新的“大活儿”要干——那就是彻底清除哈马斯在加沙地底下挖的那些个隧道,卡茨已经下令让军队做好准备,看来这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已经提上日程了。
可能有些老铁不太明白,几条地洞而已,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当成一个大目标来打吗?您可别小看了这些隧道,它们在哈马斯手里,那可是能要命的“地下长城”。
这么说吧,哈马斯在加沙地下经营了不是一年两年了,挖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这些地道,高的地方人能站着走,宽的甚至能跑车。
他们的作用更是大了去了:第一,是“防空洞”,以色列的飞机在天上再厉害,也很难彻底炸到地底下的目标,哈马斯的人员、武器、物资都能靠着这些隧道隐蔽转移,跟你打游击。第二,也是更可怕的,有些“越境隧道”直接挖到了以色列这边,过去哈马斯武装人员就是通过这些地道钻出来,发动突然袭击,让人防不胜防。
自从去年10月7号那场大冲突以来,以军没少下功夫炸这些地道,对外也公布说摧毁了很多,但按卡茨部长现在的说法,那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有“残存”的没清理干净,只要这些地道还在,以色列就觉得像有根鱼刺卡在喉咙里,睡觉都不踏实。所以,他们是非得除之而后快。
那么问题来了,这隧道怎么清?以色列的想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自己的军队该动手时绝不客气;另一方面,也想把这个事儿塞进那个美国牵头制定的停火计划的“后续阶段”里,弄成一个“国际任务”,在美国的领导和监督下干。
但这计划听起来挺好,执行起来却有个大“坎儿”,毕竟哈马斯那边可不是软柿子,哪能你说解除武装就解除武装?哈马斯的高层巴德兰在12号就说了,停火计划的第二阶段“太复杂、太困难”。
这话说白了,就是不愿意乖乖缴械,你想想,这些地道是哈马斯保命的根本之一,它怎么可能轻易答应让你来拆?
所以,这就僵在这儿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赶紧出来敲边鼓,强调军事行动还没结束,就是怕大家以为换了人质就天下太平了。一边是铁了心要拆,另一边是死活不肯放手,这个矛盾要是解不开,刚刚达成的停火可能说崩就崩。
人质能够回家,是天大的好事,是通往和平的重要一步。但卡茨部长关于地道的这番强硬表态,就像一盆冷水,提醒着大家眼前的和平是多么脆弱。拆隧道这件事,背后是双方最核心的安全诉求和生存空间的博弈,谈何容易。
这就像看病,人质交换是退了烧,但地底下这个“病根”要是不除,这病就难免还会再犯。接下来,就看美国牵头的这个“国际机制”能不能发挥点实际作用,在双方之间找到个都能下台阶的办法。否则,这枪声刚停没多久,恐怕又得响起来。咱们这些旁观者,只能希望双方的政治家能多点智慧,少算点恩怨,真正为那地方的老百姓找条活路。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