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回来,这话题一说起来就觉得挺尴尬的,但又忍不住想聊聊。咱们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身上味道通常挺清淡的,走在街上或者挤地铁,基本闻不到啥刺鼻的味儿。
话说回来,这话题一说起来就觉得挺尴尬的,但又忍不住想聊聊。咱们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身上味道通常挺清淡的,走在街上或者挤地铁,基本闻不到啥刺鼻的味儿。
可一提到欧美女性,好多人脑子里就蹦出那种狐臭混着香水的复杂味儿,让鼻子遭罪。主要是基因和生活方式闹的,欧美那边体味重的人多,亚洲这边少得多。
先从基因说起吧,这可是核心原因。科学家们研究了好多年,发现体臭跟一个叫ABCC11的基因密切相关。
这个基因控制着大汗腺的分泌,东亚人里面,大概80%到95%的人携带了变异版本,导致汗腺分泌的那些容易变臭的物质少得多。
结果呢,东亚人的体臭发生率低得可怜,中国人狐臭比例也就10%到15%,韩国人更低,只有3%左右,日本人大概16%。
反观欧美那边,白人狐臭率高达80%到90%,黑人几乎99.5%。为啥这样?因为他们的ABCC11基因多是功能完整的,汗液里那些脂肪酸啥的分解后,就容易被细菌搞出臭味。
研究数据显示,东亚人汗液样本里,酸性物质和挥发性化合物少,闻起来淡;欧美样本里这些东西多,容易变成尖锐的臭味。
举个例子,2013年的一项基因调查显示,欧洲人中只有2%缺少体臭基因,东亚人却占80%以上。
这差异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据说是几万年前人类迁徙到东亚后,基因突变适应了寒冷气候,汗腺分泌减少了。简单说,东亚人天生就“清爽基因”多,欧美人则容易“味儿大”。
当然,基因不是唯一因素,饮食习惯也推波助澜。欧美人爱吃红肉、奶制品、洋葱这些高蛋白高脂肪的东西,这些食物消化后,化合物通过汗液排出,细菌一分解,就成羊膻味或者酸奶酪味。
研究文献里提到,美国人体味像水牛,德国人像酸腐味,这跟肉食摄入量大有关。相比之下,亚洲饮食偏植物性、谷物为主,汗液成分简单,气味轻。
2006年的一项实验让参与者吃红肉饮食,结果体味评分低,吸引力也降了。女性这边更明显,因为激素变化,汗液成分波动大,欧美女性每周肉类吃得多,体味就容易放大。
话说,夏天出汗多的时候,这差异就凸显了。欧美女性运动频率高,高强度活动让出汗量大,细菌分解速度快,味儿就浓。亚洲女性饮食清淡,汗味淡酸,不会那么冲。
卫生维护也得提一提,不是说欧美人不爱干净,但习惯不同。西方历史上有段时间不爱洗澡,用香水盖味儿,现在虽然改善了,但有些人还是隔天洗一次,味儿积累起来。
研究指出,在相同出汗条件下,不勤洗澡,欧美人体味会比亚洲人重几倍。喷香水本想遮掩,结果汗臭和化学香精一混,变成更怪的味儿,像花露水掺酸败,或者孜然羊肉加麝香。
公共场合最明显,公交车或地铁上,夏天一出汗,香水挥发不均,残留的跟体臭纠缠,刺激鼻腔。
黑人女性体味多样,重麝香调;白人偏酸涩,这些都远超亚洲女性的淡味。整体上,基因定基调,饮食和运动放大,卫生决定最终强度。
文化和社会影响也不能忽略。在亚洲,体臭被当成异常,甚至影响婚姻啥的,中国调查显示,狐臭患者多选微创手术防社交尴尬。
中原地区尤其注意这点,家庭打听对象是否有狐臭基因。结果呢,东亚狐臭率低,可能跟长期排斥有关,基因没广泛传播。欧美那边,接受度高,见怪不怪,用香水或止汗剂对付。
2015年的一项腋窝研究比较了东亚、欧洲、非洲样本,发现非洲裔的3-甲基-2-己烯酸最高,导致味最重,东亚几乎检测不到。
2014年生物学家追踪发现,体臭基因还连带耳蜡类型,东亚人干耳蜡对应低体臭,欧美湿耳蜡对应高。这推动遗传筛查普及。
这事儿说到底,人体味是自然事儿,别一棒子打死谁。欧美女性体味重,有基因饮食原因,用香水混狐臭虽虐鼻子,但也算应对方式。
亚洲女性清淡,得益于变异基因和生活习惯。关键是互相理解,注意卫生,大家日子都好过。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