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利率环境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管理的思考|银行与保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18:12 1

摘要: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我国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面对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周期性和结构性等诸多因素交织的宏观经济环境,利率中枢趋势性下移,低利率环境或将持续较长时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主责主业,在服务经济社会

文/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林立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我国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面对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周期性和结构性等诸多因素交织的宏观经济环境,利率中枢趋势性下移,低利率环境或将持续较长时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主责主业,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大价值。

引言

净息差为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的比值,是衡量银行经营能力的关键性指标。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我国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在低利率环境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主动加大让利力度,息差总体呈现下行趋势。随着低利率环境持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坚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守服务实体经济主责主业,加大融资供给力度,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有效平衡量、价、险、效,积极有序精准让利的同时提高净息差管理能力,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大价值。

低利率环境下国有大行净息差走势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息差水平与宏观调控政策高度相关。当前,随着我国政策利率水平持续下行,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大幅收窄。

净息差呈现收窄趋势。2019年至今,在新冠疫情伤痕效应叠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下,我国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主动减费让利,息差呈现行业性下行走势,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18年末2.18%下降至2024年末1.52%,下降0.66%,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行平均净息差降幅高达0.8%,当前净息差水平已大幅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的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临界值1.8%。

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中,贷款收益率最高,投资收益率次高,其中贷款收益率高于总生息资产收益率。2018至2024年,贷款和投资作为生息资产中收益率最高的两类资产,收益率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随着新增贷款利率持续下调和存量贷款重定价,贷款收息率持续面临下行压力,我国四大行平均贷款收益率从2018年4.34%下降至2024年3.55%,下降0.79%。同时,当前我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持续位于3%以下,2025年以来已持续低于2%,并有进一步下行压力,加之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债券投资收益不确定性上升。我国四大行平均投资收益率从2018年3.59%下降至2024年3.09%,收窄0.5%。

计息负债成本率上升。一方面,存款付息率不断提高。2018—2024年,我国四大行平均存款付息率从1.47%上升至1.76%,提高0.29%,带动计息负债成本提升。另一方面,存款作为计息负债中成本最低的负债类型,存款占付息负债比重持续下滑,四大行存款占付息负债比重平均值从2018年83.79%下降至2024年78.64%,下降5.15%。与此同时,存款定期化长期化加剧,存款付息率较为刚性,且随着资本市场回暖,理财、基金等产品收益率回升,居民风险偏好边际改善,付息成本管理难度加大。

利息净收入出现负增长。利率下行初期,为缓释净息差收窄对利息净收入的影响,银行业整体通过资产规模扩张,“以量补价”实现利息净收入正增长。随着利率逐步下降到一定程度较低水平后,“以量补价”的效果边际削弱,量增无法弥补低价的效益损失。从我国四大行年报数据可以看到,利息净收入变动因素可分解为规模因素和利率因素,自2023年开始,正向规模因素已无法弥补负向利率因素,导致部分银行利息净收入逐年减少。

低利率环境或将持续较长时间

面对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周期性和结构性等诸多因素交织的宏观经济环境,利率中枢趋势性下移,低利率环境或将持续较长时间。

从历史规律看,根据“泰勒规则”,当经济增速下滑且通货膨胀率低于目标值时,央行会降低利率以提振实体经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生产端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消费端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主要价格指标同时持续低位运行。结构性因素方面,技术进步放缓、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动能转弱,从而引起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进而带来利率下行调整压力。周期性因素方面,产出和通胀等因素直接影响短期利率波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供强需弱的矛盾突出,产出缺口持续为负,物价回升速度明显低于金融总量增速,产出和物价低迷带动利率周期性下行。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整体看我国低利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一种常态。

从国际趋势看,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2024年以来,美联储、欧央行等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先后启动降息。随着美国通胀压力缓解、就业增长放缓,2024年9月美联储四年来首次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降至4.75%至5%,随后同年连续两次分别下调25个基点。根据2025年6月美联储公布的利率点阵图显示,2025年预计将降息两次,2026年、2027年预计分别降息25个基点。与此同时,2024年6月以来,欧央行“八连降”累计下调存款机制利率200个基点,英格兰银行“五连降”下调基准利率至4%。加拿大央行“七连降”、新西兰联储“六连降”分别累计下调基准利率225个基点。澳大利亚联储四年多来首次降息且连降两次,韩国央行“四连降”将基准利率降至2.5%。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路径存在不确定性,但整体进入降息周期。

从国内政策看,我国央行有序加大降息力度。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复杂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投资增速放缓。为了给稳增长、扩内需......

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10月刊总第143期

编辑 | 何佳霖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 | 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