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10年之后,我国粮食产量站上1.4万亿斤台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在了实处,“兴粮于品”路子也越走越宽,一大批粮油品牌叫得响、销得畅,带动种粮农户增收能力强。
你能想象吗?
天津耕地总面积仅467万亩
但就是这片土地
孕育出一个个叫得响、销得畅的
粮食蔬菜品牌
在这里
小站稻不再是普通稻米
摇身一变为具有助眠功效的“晚安稻”
沙窝萝卜也成了“网红”农产品
人气十足
从“以前粮油蔬菜哪有品牌”
到如今“买米买面先看品牌”
天津如何让粮食蔬菜的“香”
变成品牌的“响”?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10年之后,我国粮食产量站上1.4万亿斤台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在了实处,“兴粮于品”路子也越走越宽,一大批粮油品牌叫得响、销得畅,带动种粮农户增收能力强。
九河下梢天津卫,素来以港促产、以产兴城,近年来农产品品牌,特别是粮食蔬菜招牌也越擦越亮——小站稻振兴,身价倍增;沙窝萝卜走俏,声名日盛;岳龙红甘薯出圈,“薯”光无限……耕地总面积仅467万亩的天津,在全国农产品版图中产量不高,但分量不轻,尤其品牌建设高光不断,稻花香、菜根香的产品优势转化成了品牌响的市场价值。
天津粮食蔬菜品牌叫得响,是谋出来、抓出来、创出来的——近两年来,记者持续关注天津大宗农产品品牌塑造,多次采访天津农委、科技人员、种粮种菜农户和生产加工企业等,看微澜之间大浪成,深知这个过程非一日之功,有三关要闯。
理念关
必须走“小而精”和“小而美”这条路
天津农业的“小”是客观市情农情。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小体量意味着“打品牌不划算”,甚至还有几分非本地人吃不到的饥饿营销似的荣耀感。但辩证地看,高品质农产品因量少而无品牌,也意味着产品优势在市场端没有完全释放,意味着种植农户的收益没有充分兑现。
“小产区一样可以抓出大品牌。”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党委副书记刘彤告诉记者,近几年天津不遗余力创品牌,打出了几张农产品品牌名片,市场反响好,带农增收效果明显。产销两端几轮正向反馈下来,全市农业品牌意识渐浓,“东西好不愁卖”的小富即安思维逐步扭转,“品牌是篇大文章”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小产区必须走“小而精”这条品牌路,深耕每一寸土地,深挖每个农产品的价值。天津粮食蔬菜的“小而精”,主要发力方向是精品种植和精深加工。
西青区沙窝萝卜核心产区,谷力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郝立红在试验棚里展示着新品种试种成果:“我们和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合作研发了沙窝萝卜的升级品种。”她指着翠绿的萝卜缨向记者介绍,新品种沙窝萝卜不仅皮更薄、汁水更多,甜度和脆度也大幅提升,再通过种植技术改良,能让萝卜刚离土就有又甜又脆的口感,省去了在冷库里低温糖化、提升糖度脆度的环节。“沙窝萝卜的品质本就很高,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更高!”郝立红说。
产业链后端,加工环节也需要求精求深。武清区陈咀镇一根鲜食玉米被掰下后,饱满的籽粒经冻干技术处理,成为搭配酸奶的绝佳伴侣;玉米须配上茯苓等药材,摇身变成祛湿降脂的养生茶;玉米皮和秸秆被送进牧场做成饲料。“全株利用”让在天津素有名气的陈咀玉米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大产区有“大而不倒”的好处,小产区也有“小而美”的一面。小而美企业“专注核心优势、克制扩张冲动”的十二字诀,在大宗农产品品牌打造上同样奏效。
天津没有广撒网式地塑造品牌,而是升级“津农精品”认定门槛,重点打造10个品牌。品牌产业的发展理念由求量转向重质,通过扶持品牌基地、规范品牌管理,克制种植主体的扩张冲动,引导生产转向高品质、精加工的核心优势上来。沙窝萝卜要过无损检测关,陈咀玉米要被吃干榨净,借助品牌四两拨千斤的“小而精”和“小而美”这条路,天津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科技关
跨过从“大路货”到“稀罕货”这一步
让一粒米卖出保健品的价值,就得把科技的“精细活”做到骨子里。对粮食蔬菜这一类农产品而言,科技不只是种植加工环节的翅膀,当它作用于增强功能性、适口性之后,还可以是品牌的脚注。
好品质要有“说清道明”的硬底气,必须用数据支撑吹散“好在哪”的迷雾,靠机理分析筑牢“为什么值”的立足根基。在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里,一台GABA富化设备正高速运转,设备内的高温高湿环境可以刺激水稻萌发,富化出简称GABA的γ-氨基丁酸,然后经过快速冷却,将γ-氨基丁酸聚集在稻米中。
经过GABA富化处理,小站稻就变成了声名鹊起的“晚安稻”。“一般来说,精米中不含γ-氨基丁酸,而经富化后的‘晚安稻’中γ-氨基丁酸含量达到35~50毫克/100克。”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王胜军介绍,研究表明,人体摄入一定量的γ-氨基丁酸有助于改善失眠,此外还能降低血压、促进发育。这些实打实的数据在消费者那里得到了验证,市场开始认可“晚安稻”作为功能食品的定位,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
同样有科技参数支撑,但不同于“晚安稻”走功能化食品的路子,岳龙红甘薯秉持的是“适口化”的发展思路——闯过储存科技关,留住甘薯好口感。燕山山脉地下河谷的弱碱性优质水源、明显的昼夜温差、长达150天的日照时间以及独特的土壤环境,孕育出岳龙红甘薯的甘甜可口。“岳龙红甘薯检测甜度能超过50°,远高于市面上的普通红薯品种。”宁河区岳龙镇党委书记薄立江说,岳龙红甘薯声名大噪之后,该镇上马智能仓储系统,不仅解决了存储难题,更能通过调控温湿度,最大程度保住红甘薯的好口感,“存上一年,口味基本没变化”。
过去较普遍地存在一种认识,认为特色经济作物更注重用科技手段强化功能性、突出差异化,粮食蔬菜“都差不多”,科技含量主要在品种培育和种植改进上。而“晚安稻”和岳龙红甘薯成功背后的逻辑则是:越是大宗作物,越要靠科技赋能,当粮食谷物插上科技翅膀,进入细分领域,开辟出新的赛道,也就挂上了金字招牌。
要的是“土玩意儿”变“农网红”
这个范儿
中国农民丰收节办到了天津金融城标志性区域津湾广场,奥体中心的灯光秀勾勒出稻穗轮廓,“丰收号”地铁专列载着“伯伯、姐姐和二哥”们穿梭……“没想到农业能这么玩儿,这么有范儿!”见惯了世面、满身松弛感的天津市民也不免心生感慨,折射着天津农产品品牌的新潮。
“消费是面向市民的,招牌就要打进城市去,推动农货进城、品牌出新。”天津市农业农村委总农艺师李洁主抓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在她看来,粮食蔬菜的“土气”也可以变成“洋气”。农产品进城路上,无论是品相、LOGO,还是口碑、“人设”,都得追求精致与美感,有股子“范儿”,从“披头散发”变为“精妆打扮”,精准击中消费者对品质与审美的双重需求。
“起范儿”的另一关键是人,农口也要有明星。天津市深入挖掘本地农业领域标杆人物:市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总经理聂飞,开拓小站稻功能米“晚安稻”新赛道,在去年全国谷价低迷的市场背景下,实现销量和价格的逆势上升;“卖萝卜就认‘郝立红’”,她从包装设计、渠道拓展、品牌保护入手,推动沙窝萝卜上架京东、山姆会员店等平台,沙窝萝卜地头收购价格这两年翻了一番。市场也看中这些“农明星”的背书,他们一方面在种植端指导着农户种出精品,严格把关质量,维护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在消费端拓宽市场渠道,以品质和规模获取议价权,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从渤海湾畔的盐碱地到高端商超的摆货架,从地头收购价到精品特供价,天津用多年时间书写“小产区大品牌”故事。这背后有政府的破局智慧——用“陪伴式服务”替代“一刀切管理”,有企业的创新勇气——从“情怀坚守”到“科技赋能”,更有农户的蜕变力量——从“面朝黄土”到“直播带货”,这些转变最终具象为一个个农产品品牌。
在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领域,强公共属性与同质化竞争决定了品牌打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如果政府不大力支持,企业不用心维护,农户不遵循标准生产,很容易就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石沉大海,长此以往,产业内各方群体就会失去打造农业品牌的动力。天津的实践证明,品牌是抓出来的,需要从高位推动,从上到下构建一套完善的规划和体系,让产业链条内各方充分重视、各司其职,心往谋品牌上想,劲往打品牌上使,齐心协力共抓品牌建设,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筑牢品牌护城河。
海河汇聚九条支流,连接百沽之地,见证了天津的诞生、发展与繁荣。如今,冠名“小站稻号”的游船划过海河,品牌为帆,天津农业正在远航……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飞 缪翼 刘学 林单丹
来源:网信宝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