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沉默的荣耀》热播,想必许多敏感的人,都在心中有个隐隐感觉:莫非咱要收复台湾了?
随着《沉默的荣耀》热播,想必许多敏感的人,都在心中有个隐隐感觉:莫非咱要收复台湾了?
这其中想必也包括了新加坡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
据报道:他在10月9日的“亚洲前瞻峰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公开宣称:台海若开战,等于中美交战,全世界都不愿见……
最近,新加坡那边有了新动静,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的王乙康,在“亚洲前瞻峰会”上的一番话,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讲得很直白,如果台海真的打起来,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局部冲突,而是“中美交战”。
这位部长还补充说,中美可都是有核武器的国家,真到了那一步,就是一场全世界都不想看到的巨大灾难。
这话说得够重,也够明白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紧接着宣称,新加坡把台湾、中国大陆、美国都看作是“朋友”。
这番“三友”论,听起来滴水不漏,充满了东方智慧。
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外交辞令,更不是在和稀泥。
背后藏着的,是新加坡这个国家刻在骨子里的地缘宿命——“马六甲困境”。
这个小小的城邦国家,它的每一句看似圆滑的表态,其实都被脚下那条繁忙的水道给牢牢锁定了。
新加坡的立国之本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马六甲海峡。
这条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全球将近四成的海上贸易都要从这里经过。
可以说,世界贸易的脉搏,有一大半要在这里跳动。
这条水道对中美两个大国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
对于中国来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生命线”。大约八成的能源进口,都得依赖这条航道。一旦这里被卡住,后果不堪设想。
而对于美国,控制马六甲海峡,就是它维持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关键节点。
谁掌握了这里,谁就能在西太平洋的棋局中占据主动。
当年西方为什么会支持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确保这条黄金水道的控制权掌握在可靠的人手里。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王乙康那句“中美台都是朋友”,你就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了。
这不是在选边站,而是在乞求大家别在自家门口动手。
因为这条航道必须对所有主要玩家保持开放与和平,任何一方的冲突,都会直接砸了新加坡的饭碗。
呼吁和平,不是什么高尚的情操,而是新加坡最核心、最赤裸的国家利益,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存本能。
新加坡的整个国家体系,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脚下踩着两根绳索,一根叫繁荣,一根叫安全。
繁荣这根绳索,靠的是全球化。
新加坡能如此富裕,就是因为它把自己打造成了全球顶级的航运和金融中心。
这个角色要求它必须和所有国家搞好关系,特别是中国,作为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是得罪不起。
经济上,它需要一个开放、合作的全球大家庭。
但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命花。这就引出了第二根绳索——安全。新加坡的安全感,几乎完全建立在美国提供的“保护伞”之上。
早在1990年,两国就签署了《国防合作协议》,这可不是一张废纸。协议明确允许美军使用新加坡的关键军事设施。
比如樟宜海军基地,这是整个东南亚唯一能停靠美国航母的深水港,是美军第七舰队一个至关重要的补给点。
还有巴耶利峇空军基地,也向美军敞开大门。美国在新加坡部署了P-8A反潜巡逻机、濒海战斗舰,甚至还有“宙斯盾”系统的相关设备。
两国还长期搞联合军演,像“金色眼镜蛇”、“卡拉特”这些美国主导的演习,新加坡几乎从不缺席。
甚至在一些敏感时刻,新加坡高层也会释放明确信号。
比如李显龙就曾访问日本,并接受了“旭日大绶章”,而这枚勋章,历史上曾被授予过二战战犯。
这内在的矛盾就暴露无遗了:经济上,你要和全世界做朋友,尤其是中国。
安全上,你却死死抱住中国最大战略对手的大腿。
这种结构性的拧巴,让新加坡在和平时期左右逢源,可一旦像台海这样的火药桶被点燃,它就会被瞬间撕裂。
任何选边站队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其中一根赖以生存的支柱轰然倒塌。
问题是,这把由美国提供的“保护伞”,真的那么牢固吗?新加坡自己心里也在打鼓。
美国的核心逻辑从来都是自身利益,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友谊。
联盟承诺这东西,关键时刻很可能就是一张可以随时作废的空头支票。被抛弃的风险,一直都存在。
历史和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
看看菲律宾。马尼拉向美军一口气开放了9个军事基地,够意思了吧?可结果呢?
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以及后来在仁爱礁的屡次冲突中,美国除了口头支持和派船象征性地转几圈,有过任何实质性的介入吗?没有。
再看看乌克兰。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直接出兵保护。
结果就是,乌克兰陷入了一场看不到尽头的长期战乱,国家被打得稀巴烂。
远一点的,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美国毫不犹豫地抛弃了曾经的铁杆盟友——巴列维王朝。
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新加坡能看不到吗?它不可能不重新评估自己所依赖的这根“安全支柱”到底有多稳固。
更何况,美军的实力也在相对下降。比如,它引以为傲的MQ-4C无人侦察机,在南海进行电子战对抗时,就曾受挫后匆忙撤离。
与此同时,美国还被俄乌冲突和中东的巴以乱局搞得焦头烂额,大量的战略资源被分散,导致其在亚太地区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权力真空”。
这种焦虑感,最终通过王乙康这样的高官言论外溢了出来。
尤其是台海问题,对新加坡来说是终极考验。从中国的视角看,这完全是另一回事。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从三国时期,到元朝、清朝,历史脉络清晰。
二战后,依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文件回归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这在中国看来,是历史法理,是不可动摇的核心利益。
这一点,与新加坡极力希望维持现状的立场,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
新加坡的焦虑根源就在于此:它意识到,一旦冲突爆发,美国会不会为了新加坡的利益而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但无论战争结果如何,冲突本身就足以摧毁它的经济和生存环境。
所以,王乙康那番话,与其说是对外的政策宣示,不如说是在面对一个正在动摇的旧秩序和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格局时,一次公开的、充满忧虑的风险规避呼吁。
说到底,新加坡的言行,都是其“马六甲困境”的现实投射。这种地缘压力,让它必须在刀尖上跳舞。
它既想继续享受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又万万不敢失去中国这个最大的经济伙伴和区域稳定的压舱石。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种关系也很复杂。一方面,新加坡74%到76%的人口都是华人,这让中国对其始终抱有一种“血浓于水”的特殊情感。很多人相信,这或许是危急时刻,唯一能保护新加坡的力量。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观点认为,新加坡是在巧妙地利用中国的这种“仁厚”,搞“既当又立”的投机策略,两头下注,两边通吃。
放眼全球,“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中国的复兴被许多人视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分析认为,新加坡的和平呼吁,其实是一种拖延战术,本质上是想为被多方牵制的美国争取喘息和重返亚太的时间。
但无论其动机如何,一个冰冷的现实摆在面前:新加坡国土面积仅有734.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万,资源极度匮乏。这样的一个国家,根本经不起任何战争的冲击。
王乙康的“和平”呼吁,既是喊给世界听的,或许,也是对自己国家未来道路的一次迷茫探索。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