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翁片村的刺梨基地已热闹起来。村民们穿梭其间,手指翻飞,金黄的刺梨果落入篮中。
金秋时节,黔南山野间一片“金黄”。
福泉葛洞村刺梨基地。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翁片村的刺梨基地已热闹起来。村民们穿梭其间,手指翻飞,金黄的刺梨果落入篮中。
“今年又是好收成!我家种了351亩,已经卖出6万公斤,收入13.2万元。”种植户杨昌敏擦擦汉,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另一边,在黔南州龙里县洗马镇猫寨村集中收购点,农户们有序登记、领取单子、排队过磅、装车发运,热闹非凡。
“我家种植刺梨已经10多年了。”看着自家的刺梨搬运上车,村民田梦秀笑容满面。
猫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国平介绍,全村共种植刺梨1500亩,年产量约500吨,140余户种植户今年预计户均增收近万元。
昔日酸涩小野果,变身群众“致富果”,离不开黔南州的精心布局。
独山影山镇刺梨基地。
刺梨产业初具规模——1993年,首次在龙里县引种栽培试验。成功后,于2000年在龙里县示范推广种植,后扩大到贵定县。
全面推进产业发展——2013年,黔南州委出台《关于加快刺梨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南党发〔2013〕8号),刺梨种植规模再上新台阶。
种植版图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全州12县(市)刺梨种植面积51万亩,以贵定、长顺、龙里、平塘、都匀、独山等6县(市)为主要分布区。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大户等)103家,栽植品种以贵农5号为主,有少部分贵农2号、7号;累计建有有机认证种植基地26个共计7万亩,建有吨产园、千斤园56个共计4.7万亩。龙里县刺梨基地成功入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期)名录。并建有刺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70亩,收集保存省内外种质资源380份和刺梨太空种子繁育苗木520份。
刺梨富含维C,但鲜果娇嫩,氧化速度快。10.8万吨产量,如何锁住营养?考验加工智慧。
自2018年开始,黔南州就重点做好基地提质和做大加工带动发展。
“必须跑赢时间!”贵州恒力源集团落户龙里,建设标准化刺梨深加工流水线,并创新研发膜浓缩提取工艺,让维C保留率高达95%。
贵州山王果集团加工车间。
2020年8月,位于贵定县的贵州山王果集团投入建设5G智慧工厂,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生产、品控、物流、仓储等10多项生产重要环节进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5G科技赋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有效融合。
目前,全州规模刺梨加工企业共23家,规上刺梨企业10家,年鲜果加工能力27万吨,产品加工能力40万吨,基本形成龙里冠山和贵定沿山两个刺梨加工集聚区。
生产线飞速运转,让刺梨华丽“变身”:原浆、饮料、果脯、精油……琳琅满目的商品“走出”车间。
贵州山王果集团收购的鲜果。
刺梨酵活精华卖到千元!今年9月,贵州山王果集团推出了创新产品——刺梨冻活SOD精粹粉,每克单价近43元。这不是普通的粉末,而是一种高科技健康产品,将刺梨冻活SOD精粹粉倒在矿泉水里晃两下,瞬间就融成透亮的果饮。产品自9月1日开始预售,半个月时间首批售罄,销售额达到200万元。
国际市场传来好消息!今年8月,贵州亿欣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研发的“蔚醺浅啜刺梨红茶”产品,将茶香与果香创新融合,一举拿下德国茶商5万美元的国际订单。
线上销售同样火热!京东、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均设立“黔南刺梨”销售专区,并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直播平台打造“黔南刺梨”直播销售矩阵,产品销量节节攀升。
同时,政府每年投入超千万资金,组织企业参展参赛,全力助推提升刺梨产品知名度。
今年4月18日,“黔南刺梨”号高铁冠名品牌专列首发仪式在贵阳北站举行。高铁呼啸,成为流动的广告牌,让黔南刺梨加速驶向全国市场。
据统计,2024年黔南州刺梨总产值35亿元,销售额约16亿元。今年,预计刺梨加工产品产量10万吨左右,产品市场销售额约18亿元。
从枝头到舌尖,从深山到都市,一颗颗金黄小果,正成为黔南乡村振兴路上最亮眼的色彩。
刺梨原汁。
历经20多年,如今,黔南刺梨已从基地规模发展阶段转入精深加工带动与市场拓展推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今年9月3日,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还印发了《黔南州支持刺梨产业发展十条措施》(黔南府办发〔2025〕16号,以下简称《措施》),共十条24项,包含了基地稳定、产销链接、品牌打造、产品推介、市场营销、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促进刺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毕文君
编辑 袁绍阳
二审 虞思滔
三审 张发扬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