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进行时|沃野生金绘丰景 黑土地上话振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21:34 1

摘要:金秋十月,松辽平原腹地的四平大地,正上演着一场壮阔的丰收交响曲。放眼望去,广袤的黑土地上,机声隆隆,稻浪翻滚,大豆摇铃,玉米金黄。这片黑土大地,正以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诠释着新时代粮食安全的深刻内涵。

金秋十月,松辽平原腹地的四平大地,正上演着一场壮阔的丰收交响曲。放眼望去,广袤的黑土地上,机声隆隆,稻浪翻滚,大豆摇铃,玉米金黄。这片黑土大地,正以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诠释着新时代粮食安全的深刻内涵。

截至10月13日,四平市已收获秋粮252.43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8.26%。这不仅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收会战,更是一次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一幅"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生根的壮美画卷。

战略担当: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四平市深知粮食安全这根弦须臾不可放松。从春耕备耕到田间管理,从防灾减灾到秋收归仓,市、县两级始终保持战时状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颗粒归仓。

32个秋粮收获技术指导服务组、3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和乡镇干部奔赴一线,这支“秋收铁军”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织密了从田间到粮仓的“安全网”。14156台收割机、70400台拖拉机整装待发,现代化农机装备为秋收提供了坚实保障。从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到推广科学储粮技术,从适时晚收提质增效到严守农机安全底线,六大举措环环相扣,构筑起粮食丰收的坚固防线。

数据显示,双辽市、伊通县、梨树县等主产区秋收进度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全市秋收工作将于10月下旬全面完成。这份“快”的背后,是科学部署的智慧,是精准施策的担当,更是对“二十二连丰”目标的执着奋进。

科技引领:黑土地焕发新生机

走进梨树县保护性耕作示范田,一场关于土地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你看这土,攥在手里能出油!”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手捧黑土,眼中闪烁着农技人员特有的兴奋。它是“梨树模式”持续耕耘的结果,是科技与土地深情对话的见证。

作为全省17个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之一,梨树县393.9万亩农作物中,98%的玉米播种地块采用了“梨树模式”。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合理轮作,这套看似简单的技术体系,却让黑土地发生了质的变化:耕层有机质含量年均增长0.1%—0.3%,土壤保肥能力增强30%,化肥用量减少18%。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让“梨树模式”成为黑土地保护的“金字招牌”。

科技的力量更直观地体现在产量的跃升上。升级的“4+2”种养循环模式,配上智能化免耕播种机,种子间距误差小于2厘米,亩保苗数从3500株提升至6000株。21.6万人次的科技培训,100%的良种覆盖率,让传统耕作的玉米每公顷产量从18000斤跃升至27000斤,这显著的增长,浓缩着农业科技进步的非凡力量。

在近日举行的梨树县第八届农民丰收节上,县乡村三级“粮王”近350个的诞生,面积超100亩以上玉米亩产吨粮地块达到10块的突破,不仅是对辛勤耕耘者的褒奖,更是科技兴农战略在黑土地上开花结果的最好注脚。

规模经营:抱团发展谱写致富新曲

“今年种植600公顷大豆、60公顷玉米,大豆每公顷产量稳超3500公斤,个别地块能达到4500公斤!”梨树县双河乡长臣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洪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规模,让科技插上了翅膀。从分散地块到集约经营,“垄上双行交替精播密植技术”在这里找到了最佳应用场景。大豆播种量从每公顷40公斤增加到160公斤,产量直接翻倍。聘请专家指导用无人机精准喷洒叶面肥,每公顷产量比普通地块高出75至400公斤。在这里,规模化经营释放出了巨大效能:今年合作社预计年产量可达320万公斤,产值突破1200万元。

规模经营的红利惠及更多农户。合作社每公顷11000—13000元的土地流转价处于当地高位,还提供了500余人次就业机会,年支出人工费约60万元。“跟着合作社干,既有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每年还能挣六七万,日子越来越有奔头!”36岁的拖拉机手龚贺道出了农户的心声。

品质农业:从“种得好”到“卖得好”

在梨树县孤家子镇,胜丰家庭农场主刘彦杰凭借优质水稻在“粮王”评选中脱颖而出,个别地块水稻亩产达到745公斤。

“从5月初施有机肥,到8月喷三遍牛奶增质,每个环节都有标准流程。”刘彦杰介绍,农场采用机插覆膜技术、稻蟹、稻虾、稻鱼种养共生技术模式,用二龙湖水自流灌溉,物理防虫替代农药,成功申请了国家绿色标识。

品质带来品牌溢价。农场生产的“凯洁良田”大米连续斩获国际金奖,订单遍布全国。在刘彦杰带动下,20多农户改种水稻,每公顷增收2000余元。她还指导村民线上销售,帮农户销售大米1000万斤,让稻花香大米溢价30%。如今,农场的稻米产业园成了网红打卡地,农旅融合让“辽河大米”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梨树模式”的持续深化,让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找到了最优解;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了有机衔接;品质农业的华丽转身,让“好粮”变“好价”成为现实。秋收对四平市来说,不仅是一场粮食丰收的保卫战,更是一次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深刻变革。

展望未来,四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武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推动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二连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四平力量。”

金秋的四平大地,丰收的号角依然嘹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正在书写,一个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未来,正在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毛思博

来源:中国吉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