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具遗体仅归4具!以方怒指哈马斯违反停火协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17:55 1

摘要:炮火暂歇,和平未至。加沙地带刚刚喘口气,新的火药味又扑面而来。原本由美国牵线、埃及协助达成的停火协议,眼看着走得磕磕绊绊。哈马斯交出了20名生还人质,却只归还了4具逝者遗体,而以方清点的数字是28具。

炮火暂歇,和平未至。加沙地带刚刚喘口气,新的火药味又扑面而来。原本由美国牵线、埃及协助达成的停火协议,眼看着走得磕磕绊绊。哈马斯交出了20名生还人质,却只归还了4具逝者遗体,而以方清点的数字是28具。

这事一传出来,以色列政府和人质家属炸了锅,怒斥哈马斯“撕毁协议”。而哈马斯也不甘示弱,说以军在停火日还搞无人机轰炸。

两边你来我往,协议像是纸糊的,随时能撕裂。这宗“遗体风波”,到底藏着怎样的信任危机?背后又牵动了哪些更大的棋局?

这事要从停火协议刚生效那会儿说起。按协议约定,哈马斯得释放活人质,也得把那些在冲突中身亡的以方人质遗体一并归还。

结果呢,活人放了20个,逝者只“找回来”4具。这差距摆在那儿,不炸才怪。

问题是,这事真就这么简单吗?以方当然认为哈马斯耍赖,是“故意隐瞒”。可根据以色列内部早前一份评估,哈马斯也可能根本不知道剩下那些遗体埋在哪儿。

整个加沙像是被推土机碾过一遍,联合国估算那边堆着4200万吨废墟,想在里面找人,别说大海捞针,连“捞针”这动作都难以施展。

换句话说,哈马斯是不是不想还,还是没法还?这事说不清。可问题是,在缺乏信任的背景下,哪怕一个技术性难题,也会被理解成“恶意违约”。这才是麻烦的核心。

以色列那头,国防部长卡茨直接放话:协议不是终点,随时可能恢复军事行动。哈马斯这边也硬气,死活不愿意解除武装,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谈判资本”。

所以,这“归还遗体”看似是件人道主义小事,实则成了双方互不信任的放大镜。

要找遗体,得掘地三尺。可问题是,这地儿早就不是谁想挖就能挖的地方了。加沙现在的状态,就是一锅粥。以军虽然从部分区域撤了兵,可依然掌控着超过一半的要地。

哈马斯趁势填了真空,派出7000人马重建路障、设立检查点,还开始“清理门户”,处决所谓通敌者。这种局面下,国际搜救队伍就算能进来,也寸步难行。

有消息称,一个包括土耳其、卡塔尔、美国和以色列的多国搜寻小组准备介入。

听起来像是个好主意,但在地面上,这事不一定行得通。哈马斯现在正处于“谁进来我先查你底细”的高压状态,外人一动不动就可能引发新一轮误会。

而以色列却坚持:只要哈马斯手里还有武器,就不配坐上谈判桌。这种零和博弈的气氛下,双方根本谈不上合作。

搜寻遗体这种需要高度协调的工作,自然也被夹在中间,动弹不得。

这不是第一次了。国际社会在类似冲突后的搜救行动中,也多次碰壁。从叙利亚到也门,哪场战争不是先打得灰头土脸,最后连尸体都找不全?

所以说,这不是谁想做点人道主义就能顺风顺水的事,背后必然牵扯到现实的政治算计。

在加沙这边还在挖废墟的时候,以色列那边的“人质广场”红灯一直没灭。这块广场不大,但情绪很浓。

人们每天看着那计时器一秒一秒跳动,像是提醒政府:别忘了你还欠我们一个交代。

这事在以色列已经成了全民议题。不管你是左是右,是支持内塔尼亚胡还是反对他,一提到人质问题,大家都不分阵营。

尤其是当20名人质被释放回来后,社会情绪一度高涨,但很快又跌入低谷,因为那28具遗体的“失约”,让很多人觉得,这协议根本没诚意。

再加上,类似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被重新翻出。像2014年冲突中阵亡、遗体至今未归的士兵哈达尔·戈尔丁,成了一个象征。

他的家人这些年一直在游说政府要“不计代价带他回家”,如今这场风波无疑又加剧了他们的情绪。

这股社会压力不小,直接压在了内塔尼亚胡头上。他一边要安抚人质家属,一边又得照顾极右翼联盟伙伴的情绪,不能对哈马斯轻易让步。

于是你可以看到,他对协议的表态始终是“有条件的停火”,强调“非军事化”是最终目标。这种两头为难的尴尬,也让以色列在后续谈判中显得步步紧逼,难有灵活空间。

信任才是关键

从头到尾,这场“遗体风波”不仅仅是个道义问题,更是信任的试金石。归还遗体听上去是最基础、最不该出现争议的环节。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脸。事实再次说明,在没有基本互信的前提下,哪怕是最小的人道议题,也会被无限放大,成为政治角力的引爆点。

以色列想要“去军事化”,哈马斯死守“武装合法性”,这矛盾像锁死的门,怎么也打不开。

而国际社会虽然在努力推动新一轮和平进程,甚至有20多个国家计划召开“和平峰会”,但如果这样的基础问题都没法解决,任何形式的“未来愿景”都只能是空谈。

中国一贯支持“两国方案”,也在呼吁以巴双方保持克制,推动对话。

但现实是,当前局面就像一台高速行驶的列车,刹不住,也转不了弯。没有实打实的信任建设,所有的停火都只是“按暂停键”,随时可能再按“播放”。

这件事告诉我们,和平不是文件上的签字,而是要从一具具遗体的归还开始,从一个个家庭的情绪修复开始。

从“让人回来”到“让人安心”,这之间的距离,远比想象中要长得多。

28具遗体,仅4具归还。这不是一个数字游戏,而是一次现实的撞墙。停火协议本该是破局的第一步,如今却成了信任缺席的反面教材。

加沙的废墟还在冒烟,和平的钟表却迟迟不响。当理性让位于互疑,当人道让位于政治,这块土地的明天,只会越走越窄。

真正的停火,不止于炮火停下,更要从心里放下武器。否则,每一次协议,都是下一次冲突的序章。

参考资料:以防长:哈马斯若拖延移交被扣押人员遗体将被视为违反停火协议

2025-10-13 23:54·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瑶卿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