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焕新 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7:53 1

摘要:周末的夜晚,唐家湾镇的山房路灯火初明。这条百年古街两侧,中西风格交融的建筑静静伫立,娓娓道来唐家古镇跨越千年的故事。由旧日供销社改建而成的珠海留学文化馆,与修缮一新的唐涤生大戏院并肩而立,成为市民游客参观打卡的文化新地标。当夜色降临,一片灯笼墙温柔映照着清代宗

信息来源:局园林环卫建设科、珠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周末的夜晚,唐家湾镇的山房路灯火初明。这条百年古街两侧,中西风格交融的建筑静静伫立,娓娓道来唐家古镇跨越千年的故事。由旧日供销社改建而成的珠海留学文化馆,与修缮一新的唐涤生大戏院并肩而立,成为市民游客参观打卡的文化新地标。当夜色降临,一片灯笼墙温柔映照着清代宗祠,古朴又现代的画面让游客心驰神往。不远处的会同古村内,远道而来的游人已经在民宿中安顿下来,为明日深入探访这座古镇养精蓄锐。

而在珠海城区的另一侧,南屏镇的北山社区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热闹时分。北山里商圈人流如织,北山会馆与古村院落间,游客络绎不绝。书店、茶馆、文创空间、特色餐饮纷纷进驻百年老建筑,让历史建筑真正“活”了起来。在承载时光的一砖一瓦间拍照打卡、品茗交流,已然成为许多珠海文艺青年的生活方式——古今在此对话,日常与诗意交织共生。

历史建筑是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生动载体,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忆,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从传统宅院到乡村宗祠,从民国洋楼到百年古镇,珠海拥有众多造型独特、底蕴深厚的历史建筑,资源丰富、禀赋独特。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珠海南屏镇、唐家湾镇等镇以古建筑活化利用为切入点,通过古建修复、功能更新、业态引导、配套提升等一系列“微功夫”,让古建筑焕发新活力与勃勃生机,为构建“保护-活化-发展”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探索路径模式,推动古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交出一份具有珠海特色的实践答卷。

【唐家湾镇:传承历史文化 赋能高质量发展】

唐家湾镇是国家级历史名镇,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名人众多。筹建开平矿务局的唐廷枢、清华大学创始人唐国安、民国总理唐绍仪……这一个个名字无不彰显着珠海这片地域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折射出了珠海人以留学为媒、学成报国的勇毅与决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的山房路上,新建成的珠海留学文化馆无疑是游客了解珠海与留学文化的一扇窗口。该场馆本是一处始建于1981年的供销社,“百千万工程”实施后,唐家湾镇将其改建为了珠海留学文化馆,整个建筑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语言再现香山近代风华,在保留老建筑风格的同时又赋予了他们符合时代要求的气息与使命,让其承载起古镇的历史。

作为全国范围内唯一一所聚焦留学文化主题的场馆,珠海留学文化馆系统性、完整性地介绍了我国的留学事业发展历史、留学名人及其贡献领域等内容。据其荣誉馆长徐惠萍介绍,展馆以打造中国近代留学文化发源地和百年留学报国传承地为定位,旨在讲述留学文化的中国故事,连接世界与中国的百年回响,同时以珠海为源点来追溯中国留学史当中的重要人物世界与理念,“既根植于珠海和唐家的地方文脉,又放眼国际历史,激发观众的情感与共鸣”。

该馆共设有“先行者容闳”“留美幼童”“第二次留学潮”“留学足迹”“留学家族”等展陈单元,自2023年底开馆以来,留学文化馆常态化举办主题论坛、沙龙、文化交流、文化体验等活动,截至今年7月31日,共接待来访22万人次。该馆紧扣留学主题,用优质的文化活动和详实的策划,展现出了“奋勇求变、奋力求新、奋发求强”的唐家湾精神,诠释了何为“一条山房路,半部近代史”。

珠海留学文化馆的成功运营,是唐家湾镇历史建筑活化实践的生动缩影。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唐家湾镇锚定美丽示范圩镇建设目标,以唐家古镇400米示范街区活化、会同那洲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项目为抓手,持续绘就古镇焕新的发展画卷。

作为唐家古镇主要道路的山房路,历经百年风雨,此前曾面临雨天积水、路面坑洼等问题,影响居民出行与游客体验,改造工作势在必行。

据高新建投留学文传的副总经理高磊介绍,山房路目前已完成了400米步行街示范街区整体风貌改造,项目团队秉承“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率先完成地下管网的铺设与道路铺装,并对两侧建筑开展活化利用,着力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2025年春节期间,这片示范区吸引了游客共30万人次,同比增长183%。

山房路的改建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系统性的“脱胎换骨”,山房路上的历史文化遗址也全面修缮焕新,如将唐家湾镇文化中心改建为唐涤生大戏院,新建了唐家湾乡思馆,充分展现唐家湾深厚的历史文化,让人们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

同样体现唐家特色的还有山房路旁的八间坊茶馆,该建筑的前身是知名茶商唐瑞芝的故居。茶馆进驻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宅原有的风貌,趟栊门、古井、圆木房梁、青砖黛瓦设计,让游客能充分感受传统建筑的美。

茶馆主理人郭英姿表示,山房路改造完成后,环境变得更加整洁,新建的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题,游客数量明显增多,茶馆的生意也好了起来,越来越多游客愿意来到古宅内,感受茶艺和书法等传统文化熏陶。

与原有发展基础较好的唐家片区相比,会同古村与毗邻的那洲虽都是岭南古村,保留着完好古建筑文化风格,但许多老房子缺乏有效的活化利用。

唐家湾镇农业农村办的负责人李玲表示,为充分利用会同、那洲传统村落古宅资源,采取了由政府牵头完成古建筑修缮及基础设施配套后,再引进成熟业态赋能的模式。

以会同五巷16号的“群艺馆”为例,该项目通过村企合作、政府补贴的形式修缮而成,引入商户进行运营,构建出了集会展、会演、培训等多功能一体的“会同群艺馆”。

距离“群艺馆”不远是曾被评为首届珠海市最美乡村民宿的花筑·隐庐民宿,该项目是由国企牵头对上横街3间老宅修缮完成并内部装修后,作为民宿组团,引入商家进行经营。

据民宿负责人彭雪儿介绍,游客可在民宿内充分感受岭南建筑青砖灰瓦的特色,民宿在入驻后还在原有基础上修建了约十亩的花园以更好地适配游客需求。

与之类似的还有那溪手作茶果店,唐家湾镇对老屋修缮后引入该店,将古村落历史文化与非遗唐家湾茶果相结合,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摩各类茶果制作的全过程,沉浸式体验非遗茶果文化。

据该店负责人胡柏轩介绍,店内茶果师傅都是具有多年茶果制作经验的那洲本地村民,不仅“原汁原味”保留了那洲茶果的特色味道,还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

文化、民宿、茶果……丰富的业态不仅因地制宜实现了对各类古建的差异性活化利用,还为游客提供了更优质的体验。

对于会同-那洲片区的变化,在此经营多年的尚燕感触颇深,作为会同村老屋咖啡的创始人,她是最早在会同经营的创业者之一。如今,看着这一片区基础设施日渐成熟,她对唐家湾镇的未来也更有信心,将产业从会同村的老屋,开到了会同那洲绿道环线上,“环境变好了,游客变多了,珠港澳乃至大湾区的游客都纷纷会过来打卡”。

【南屏镇北山村:古村蝶变国际村】

与唐家湾镇古村相比,南屏北山村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其蓬勃生长的艺术氛围。

早在十多年前,北山就便有文艺工作者陆续进驻,通过活化古建培育自有品牌与文化IP,推出了爵士音乐节等系列活动,形成官方影响力。随着北山街区人气攀升,停车难逐渐成为影响游客体验的现实问题。

据北山社区党委书记杨日高介绍,自“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南屏镇党委、政府持续支持北山商圈建设,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10月,北山广场及地下停车场工程正式开工,总用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规划地上为北山广场,地下为社会停车场。项目投入使用后,工委为街区新增停车位281个,有效缓解了周边停车压力。

改造后的北山广场不仅打造了集文化展览、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市民活动公园,还配套有公厕、配电房、便民服务点、文化活动场地等设施,旨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文旅消费环境。

此外,北山城市更新先行示范区工程、位于杨氏大宗祠西南角的音乐小广场完工投入使用,未来将以北山音乐节IP为核心,定期以多元化的文娱公众表演形式举办主题音乐节,打造365天不落幕的音乐主题街区。

对于近年来的北山社区的变化,在此经营多年的商户最有发言权。薛文是北山力禾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山音乐节创始人,是最早在北山尝试将古建+艺术+商业进行融合的商户。

一开始,艺术家出身的薛文曾在北山举办画展、教育培训、文化沙龙、摄影展等活动,但这样的文化活动局限在特定的人群和领域内,曲高和寡、人流量有限。这让他意识到,北山必须要有独特的文化活动和品牌,才能运营起来。于是他聘请了专业团队,参与修复了北山会馆与戏院,这才有了享誉国内的北山音乐节。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南屏镇与北山社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不断提升,薛文团队也开始转型孵化社区的小微商业,由力禾公司统一对老民房进行修复利用,引进餐饮企业,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异域风情的美食选择,不仅可以服务当地的居民,还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享受古村落和文怡的生活,将北山打造成一个网红打卡胜地和湾区青年文化的一个聚集地。

保遐杨公祠和澄川杨公祠等老祠堂为主体复建而成的北山大院是北山的另一文化坐标,现在是宣传传统琴棋书画的北山艺术中心,古琴、国画、书法,传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

据北山大院文创园区董事长李国兴介绍,他们采取了修旧如旧的方针,聘请了专业的修复匠人,对两座祠堂和周边区域进行了修复,在他看来,古建修复耗费巨大且要回本周期长,好在北山社区给了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可以安心运营。

同样声名远播的还有杨氏大宗祠,这座1828年落成的祠堂,是珠海最大的古建筑,在社区的指导下,杨氏大宗祠东侧活化成为停云书房,并在2022年被评为珠海最美书店,已然成为珠海北山口碑相传的文艺地标。

据北山停云书房的创始人云朵介绍,停云书房不止于网红书店,而是一直尽心尽力地致力于本土文化艺术与阅读的传播与建设,大力宣传北山本土文化,我们共举办了大大小小300余场各类文化交流、文化艺术传播、阅读分享、传统文化学习、生活美学分享等活动。

如果说停云书房代表了杨氏大宗祠“静”的一面,那醒狮则意味着北山“动”的另一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举国欢庆抗战胜利,北山村决定成立一支名为“胜利”的醒狮队。时光流转,如今这支醒狮队加入了传统武术蔡李佛的元素,取名为北山蔡李佛胜利龙狮团。

据该团的杨伟沂表示,近年来,随着北山对传统文化的越发重视,社区为他们提供了祠堂作为训练和表演场地,还面向社会举办醒狮、武术培训班与非遗技艺展演、龙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百余场。

不久前举办的庆祝龙狮团成立80周年的活动上,在杨氏大宗祠前舞动50米长金龙的23名队员,皆是1948年北山胜利醒狮队受邀前往澳门表演队员的后人。这一刻,人们仿佛见证了百年时光在北山一代代龙狮队员的身上的传承与发扬。

丰富的商业与文化业态,是北山社区持续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的核心魅力。90后青年齐丹一直热爱传统文化,在北山社区的引导下,租下一处古建筑并将其修缮改造为“山侧茶馆”。这里不仅提供茶饮,更是一个融合茶艺品鉴、昆曲研习、诗歌阅读的复合文化空间,通过持续的内容运营,真正让老建筑“活”了起来。

像齐丹这样投身北山的青年创业者并非个例,周小良是澳门设计师协会会长,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北山新居民,他用独特的设计理念改建了北山医帝庙,将其打造成白天卖广式凉茶,晚上卖西式鸡尾酒的现代凉茶铺,广受年轻人好评。

顺势而为,为从业者更好地提供服务是北山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通过积极引进社会企业进行古建活化,北山社区以“自然生长、有机更新、艺术引领、大众参与”的理念持续发展,孵化本土原创品牌50余家,吸引了一批港澳台、外国人士落户创办特色商铺30余家,带动村集体年收入达1650.6万元,村民房屋租金最高增长12倍,让北山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青年聚集地,百年古村自此蝶变成一条国际化的新古村。2024年,南屏北山古村还入选广东省年度文旅促消费优秀案例。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以南屏、唐家湾为代表的珠海各镇,正以“绣花”功夫推动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在“护”与“用”之间寻得巧妙平衡,使得历史建筑在持续服务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些焕然一新的古建筑,不仅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频频亮相于社交媒体等平台,更逐步融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图景,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文化繁荣与居民共富,为珠海“百千万工程”书写出一幅历史与现代交融、保护与发展并进的生动答卷。

影像素材来源于:珠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唐家湾镇、南屏镇、珠海留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

来源:房天下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