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你看下图,这犹如花瓣似的柱子却并不是一根木头,而是多根拼合而成的。这就叫做“拼合柱”。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来聊一个有趣的话题——拼合柱。
柱,在古建中是承重的核心构件,为了保证强度,一般都是用一根整木制作。
但你看下图,这犹如花瓣似的柱子却并不是一根木头,而是多根拼合而成的。这就叫做“拼合柱”。
而且这在宋朝以后是一个非常普及的技术。那为啥有木头不用,非要“拼合柱”呢?
且听小蚂哥给你慢慢道来。
大家都知道古代居住建筑都是木头做的,每次朝代更迭,都会经历一次木材资源的透支。所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木材过度砍伐的情况。
唐朝之前大多是局部性的,并不严重,比如秦始皇修建阿房宫导致“蜀山兀,阿房出”。
隋唐时期,都城大兴土木,据说唐代年消耗木材超300万吨,终南山等周边森林被砍伐殆尽。大明宫、兴庆宫建设需砍伐25.5平方公里森林。
到了宋朝,皇家工程(如北宋汴京宫殿)大量消耗楠木、松木。大规格的木材周边已经不好找了,据《宋史》记载,汴京宫殿 “取材于蜀、荆、湖”,需长途运输,南方森林已因开垦而资源渐少。
元大都(北京)营建时,蒙古贵族追求 “奢丽” 风格,消耗海量木材。据《元史》记载,仅万安寺建造就 “伐木数十万株”,不仅修秃了西山,还向辽东取木。
妙应寺原为元代万安寺
明代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十三陵等工程,直接导致中原无木可用,只能到川黔深山取木,据《明实录》记载,仅永乐年间 “采木于川、湖、云、贵”,役使民夫数十万,“入山一千,出山五百”。
清朝更是夸张,康乾时期修建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清朝仅圆明园 “九州清晏” 一景就用楠木万余根。四川的木材也已用完,开始从云南、缅甸取木。
九州清晏
所以你看那些清朝的老照片里,都是光秃秃的,大树早就已经砍光了。
聊到这,你应该知道为啥要用“拼合柱”了吧,因为木材确实不好找啊。
那你会不会有疑问,古建的柱子都需要多大的树啊?
古建用木大致分为楠木、杉木、柏木和松木,它们的成材时间各不相同。
比如楠木,就需要百年以上,故宫太和殿的金丝楠木柱的直径1.06m需要砍伐胸径1.5m的巨木,树龄就达到了200年,特别夸张。
那么以1.5m胸径的树木为例,柏木成才就需要100年,杉木需要80年,松木最差也需要60年。
可想而知,如果朝代更迭太快,或者短期内一直大兴土木,确实是很难再找到可用之木了。
那么如果真的找不到木头却又急着用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把几根小规格的木材,拼合起来,用榫卯嵌合,形成一根“拼合柱”。就像现在的“拼好饭”一样,能用就行。
这项技术最早记录在北宋《营造法式》卷三十中。
书中明确记载了“合柱”做法,看图可知,有两段合、三段合和四段合,各段之间用暗鼓卯合楔子连接,表面再用盖鞠明鼓卯紧固。
《营造法式》卷三十中的拼柱法
两段合柱、三段合柱、四段合柱
这种工艺使小料组合后承载力接近整木的70%~80%左右。虽然不及整木,也确实是能用了。
宁波保国寺大殿(1013年)的瓜棱拼合柱是已知最早实物,四根木料拼合后外镶木条形成八瓣瓜棱状。不过这其中有宋朝的也有明清时期替换的,我们这里就不深究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南通天宁寺大殿、南通太平兴教寺大殿。
瓜楞柱模仿束竹形态,象征 “节节高升”,当时常用于寺庙、祠堂等礼制建筑。
但这种“拼合柱”有一个缺点——容易变形。由于中心没有支撑,全靠榫卯,一旦一根柱子形变,柱子就会出现裂缝,甚至垮塌。
所以在明清时期发展出 “包镶法”,以中心主梁为核心,外围包裹多块小料,并用铁箍紧固,同时通过披麻挂灰掩盖接缝。这种做法使拼合柱外观接近原木柱。
简单说就是中间有一根芯柱,直径占整柱的 2/3 以上,周围外镶八瓣,这中间的芯柱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主心骨”。
这样从外面看上去就跟一根木头一样,所以我们今天看古建,很难判断柱子究竟是不是“拼合柱”,因为外面都有漆面,不拆开你基本分辨不出来。
很多时候只有建筑快不行了,漆面脱落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是根“拼合柱”。比如昭西陵的柱子。
所以你现在去看明清大型的建筑基本都是拼合柱,包括故宫太和殿的金柱。
知道了“木材”得之不易,你也就明白了为啥我国会在近现代从木质建筑改变为混凝土建筑了吧~
虽然木构建筑有诸多好处,但木材的短缺,易腐朽、虫蛀、燃烧,且受湿度影响易变形开裂,需定期维护…都使得木构建筑的后续成本远高于混凝土建筑。
到此你明白啥是“拼合柱”了吧~
看来古人和我们一样都要讲究性价比。9.9的“拼好饭”走起~
这期就先聊到这,更多有趣的古建园林知识,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
来源:蚂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