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数智经济”研究中心落地上财:以专业力量架起跨国沟通桥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16:42 1

摘要:“原本以为教汉语只要备好课本就行,没想到AI和中文流行文化才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在韩国金融高中支教的上海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刘思序,至今记得学生们围着AI语音软件纠正“风”“光年”发音、跟着AI设计的舞蹈动作学唱《起风了》的热闹场景。如今,这些韩

东方网记者费一妍10月14日报道:“原本以为教汉语只要备好课本就行,没想到AI和中文流行文化才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在韩国金融高中支教的上海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刘思序,至今记得学生们围着AI语音软件纠正“风”“光年”发音、跟着AI设计的舞蹈动作学唱《起风了》的热闹场景。如今,这些韩国孩子不仅能主动用汉语分享生活,还会自发在TikTok上发布汉语舞蹈视频,配文“汉语真有趣”。

这样的教学创新,正是上海财大探索国际中文教育新路径的缩影。今年10月9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上海财经大学联合成立“中文+数智经济”研究中心。这场合作既是对课堂中“技术+文化”教学实践的提炼与升级,更是国际中文教育应对数字时代、高校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的破局之举。

技术赋能:“AI+文化”激活海外中文课堂

供图:刘思序

刘思序的执教经历并非个例。在传统汉语教学中,海外学生往往将汉语视为应试学科,机械跟读、死记硬背的课堂模式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近年来,上海财大通过推进“数智新财经”建设,在新建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同时,同步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借助这些举措,学生不仅掌握了AI工具的应用方法,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大幅提升。当他们以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身份走出国门开展教学时,总能精准找到贴合当地学习者需求的方式。

供图:刘宇睿

类似场景遍布多国课堂。在爱沙尼亚,王璇、刘宇睿等4名志愿者把厨房变成“文化课堂”。中餐工作坊里,他们用AI整理“饺子与春节”“红烧肉与苏东坡”等故事,让当地友人在揉面、包饺子的过程中,读懂饮食背后的中国文化。中秋活动中,AI生成的月饼制作教程,搭配“举头望明月”的诗句,让“乡愁”与“团圆”的情怀随月饼香气一同传递。

跨洋实践:“语言+贸易”编织中拉丝路

供图:杰妮

如果说海外志愿者是中文教学的“实践者”,那么来自玻利维亚的中玻混血华裔杰妮则是上财复合型人才“走出去”的典型代表。怀揣“改变南美市场环境”的初心,杰妮创立贸易公司,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服务平台,凭借双语优势与对中拉市场的深度理解,串联起中国供应商与拉美需求方,让中国制造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拉美寻常百姓家。如今,她的合作伙伴网络涵盖各国大使、商业领袖,她不仅是企业家,更成了中拉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贸易是流动的血液,要滋养双方的土地。”杰妮的愿景,恰是上财“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生动落地。既懂贸易专业,又通中文与文化,才能在跨国合作中打破壁垒,实现共赢。

研究中心:“破题+转化”,推动实践成果落地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文+专业”“中文+职业技能”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跨国交流合作的香饽饽。上海财大与语合中心联合成立的这一研究中心,聚焦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构建适配全球需求的“中文+数智经济”知识体系,推动中文学习与数字经济专业能力深度融合;二是将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成长经验,提炼为可复制的培养模式与教学资源。

据悉,双方将从四方面推进:学科建设上,探索设立“中文+数智经济”新专业或微专业,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资源建设上,对接全球各界对应用中文学习的新需求,开发“中文+数智经济”教学资源;产业应用上,面向市场、服务政企与师生,打造“中文+数智经济”主题品牌项目;国际传播上,举办“中文+数智经济”相关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凸显中文在数字时代的实用价值。研究中心致力于培养既懂中文教学、又具备专业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优秀人才,以专业力量架起跨越国界的沟通桥梁,让中文成为连接世界、促进合作的重要纽带。

来源:东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