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国庆与中秋双节同庆的美好时节,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夏庄镇胡塘村的文化广场上,鼓镲激昂,歌声悠扬,一场以“孝行天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此拉开帷幕。这场由村党支部牵头、村民代表、乡贤与志愿者共同策划的活动,像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不仅激荡起村
采编:曹兴发;供稿:苏士军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国庆与中秋双节同庆的美好时节,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夏庄镇胡塘村的文化广场上,鼓镲激昂,歌声悠扬,一场以“孝行天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此拉开帷幕。这场由村党支部牵头、村民代表、乡贤与志愿者共同策划的活动,像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不仅激荡起村民心中对孝亲敬老的情感涟漪,更以千年儒家孝道文化为底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从筹备到举办,这场活动凝聚了全村人的心血:村 “两委” 干部逐户走访村里 60 岁以上的老年家庭,记录下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孝亲细节;村民自发排练文艺节目,将自家的孝亲经历融入表演;乡贤出资出力,为活动提供物资支持;衡水礼仪文化志愿者团队专程赶来,指导流程、编排节目;就连村里的孩子,也跟着大人折千纸鹤,写下对长辈的祝福。村党支部书记苏士君说:“现在村里日子好过了,住上了砖瓦房,修好了水泥路,但总觉得缺点啥。后来才明白,缺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精气神’—— 孝道就是咱们胡塘村的根,得把这根扎深了,村子才能真正兴旺。”
这场活动为何能让全村人如此投入?它背后承载的,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表演,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是对乡村精神家园的重建,是对 “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的生动实践。当鼓镲声响起,当歌声回荡,当儿女为父母洗脚的温情画面出现,我们看到的,是孝道文化在新时代乡村的 “活态重生”—— 而这种 “活态”,恰是随环境对象变化而调整的传承,是让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诠释。
一、孝为根基:从经典传承看孝道的永恒价值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中的这句箴言,道出了孝道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胡塘村的 “孝行天下” 活动,并非简单的仪式表演,而是对儒家经典孝道思想的当代践行,让古老智慧在新农村的乡村土壤中焕发新生。
(一)孝是 “伦常大道”:从位序中见责任
“孝是位序,伦常大道,老上子下,老居尊位,子居卑微,承上启下,承前启后,传承祖先的美德和遗志!” 这一深刻内涵,在活动特邀的廊坊市霸州传统礼规学传承人王广桥老师的讲座中被反复提及。王老师以《好家教・好家风・好家规》为题,将《论语》《礼记》中的孝道智慧解构成可操作的生活准则:他引用《论语・为政》中 “色难” 的论述,指出孝道最难的不是物质供养,而是始终保持和悦的脸色与真诚的态度;更详解《礼记・祭义》中曾子的箴言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让村民明白:孝从来不是局限于家庭的 “小爱”,而是延伸到社会、职场、人际交往中的 “大责”,是人自觉自发承担不同领域责任、义务与使命的精神底色。
在胡塘村村民看来,这种 “位序” 不是僵化的等级,而是对生命传承的敬畏:长辈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经验,晚辈则肩负着延续与创新的使命。活动中,一位参与 “洗脚礼” 的中年村民说:“给母亲洗脚时,摸到她脚上的老茧,突然想起她年轻时下地、做家务的样子 —— 这不仅是尽孝,更是接过她肩上的责任,把家里的好家风传下去。”
(二)孝分三层:从 “能养” 到 “尊亲” 的升华
孝的核心在“敬”,而非仅“养”。《礼记・坊记》记载:子云 “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批判了当时“仅以物质供养为孝”的浅薄认知。他指出,犬马也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缺乏发自内心的恭敬,子女的供养与饲养牲畜便无本质区别。这一论述揭示了孝道的精神内核:“敬” 是孝的灵魂,物质供养需以恭敬之心为前提。
孝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如帮父母做事、提供物质享受等,更重要的是内心对父母的敬重之情要通过和颜悦色的态度表现出来。真正的孝是发于心、显于行,这就是礼,修之于内,发之于外,是一种真诚的情感表达。它提醒人们在与父母相处时,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供养,还要注重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以良好的态度、温暖的笑容面对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关爱和尊重。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并非一时之事,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持续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以敬重的态度对待父母、长辈。
正如曾子所言 “夫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孝顺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孝是让父母得到尊崇,次一等的孝是不使父母蒙受耻辱,最低层次的孝是能供养父母的生活。
胡塘村的活动也传递着 “孝道分层” 的理念。活动中表彰的 “孝心家庭”,既有 “定期赡养父母、保障基本生活” 的“能养 之举,更有“以良好品行让父母骄傲、以家风传承让家族荣光” 的 “尊亲” 之为 —— 有家庭靠诚信经营农产品赢得乡邻信任,让父母因“子女守道义”而自豪;有家庭带动周边村民发展产业,让父母因 “子女有担当” 而骄傲。这些故事,与《中庸》中大舜 “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宗庙飨之” 的 “大孝” 典范遥相呼应,让村民深刻理解:真正的孝,是从 “物质供养” 到 “精神尊崇” 的升华,是从 “家庭伦理” 到 “社会担当” 的延伸。
王老师在讲座中特别强调:“‘百善孝为先,百行德为首’,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人生原则。一个人只有先对父母尽孝,才会推己及人,对乡邻友善、对社会尽责。” 这番话让在场村民频频点头 —— 在乡村社会,“孝” 就是衡量人品的 “标尺”:孝的家庭,往往邻里关系和睦;孝的村民,往往在村里有口皆碑。
(三)孝是 “文化 DNA”:从家庭到家国的联结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的传承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是小的国,国容千万家,家国是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修齐治平,在家尽责尽孝,为国尽职尽忠是相辅相成。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一个家庭崇尚仁爱,整个国家也会兴起仁爱之风。一个家庭懂得谦让,国家也会充满和谐氛围。家庭不仅是身体栖息的港湾,更是心灵的寄托与归宿;良好的家风,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家庭成员的心灵,让家庭充满温馨与和谐,进而推动社会的安宁稳定。而不良的家风,会给子孙后代甚至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古老的谚语深刻地揭示了家风对家庭和社会的深远影响,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规源自孝道传承。
二、情动胡塘:从活动细节看孝道的当代表达
“小时候我给你洗,现在倒过来了……” 当七十岁的老人颤抖着抚摸为自己洗脚的女儿脸颊时,现场不少村民红了眼眶。这一幕,是胡塘村孝道活动 “以情动人” 的缩影 —— 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可感、可触、可行的实践,让孝道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融入生活的温暖。
(一)洗脚礼:用细节唤醒沉睡的孝心
活动的 “孝亲敬老洗脚礼” 环节,九位儿媳女婿、儿子女儿俯身为公婆、父母脱袜洗脚。温水浸润的不仅是双脚,更是两代人之间因忙碌生活而产生的情感隔阂。伴着《烛光里的妈妈》《阿爸阿妈》的深情旋律,曾经被 “打工、种地、照顾孩子” 填满的日子里,那些被忽略的孝心,在这一刻被彻底唤醒。
“以前总觉得,给父母买件衣服、寄点钱就是尽孝了。” 一位在外务工的村民专程赶回来参加活动,他说,“今天蹲下来给父亲洗脚,才发现他的腿已经不太灵活了 —— 原来我错过了这么多陪伴的时间。以后就算再忙,也要每月回来一次,陪他们说说话。”
衡水礼仪文化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刘晓梅说:“我们设计这个环节,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创造一个‘情感连接点’。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习惯了‘用物质代替陪伴’,但身体的接触、眼神的交流,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
(二)文艺表演:用故事传递孝的温度
活动的文艺表演环节,将孝道文化的情感张力拉满。《拉着妈妈的手》中 “多少苦累你都不说,把儿拉扯大” 的歌词,让台下观众不自觉握紧身边母亲粗糙的手掌;《童年老家》情景朗诵里 “老屋、院墙、炊烟” 的意象,勾勒出中国人血脉中对家的眷恋;《一壶老酒》中 “临行喝妈一碗酒,回头望妈一眼” 的唱腔,让在外务工的游子泪光闪烁。
演出中段,《红色娘子军》的舞蹈点燃了全场的热情。她们舞姿刚柔并济,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担当。村妇联负责人潘晓霞说:“这些姐妹平时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她们就是胡塘村的‘红色娘子军’,不仅孝顺公婆,还为村里的发展出力气。”
最动人的,是志愿者团队展开的《百孝篇》卷轴 ——“问孝廉颇能饭否,叹季路负米归来” 的古文朗诵,与现场的洗脚礼、孝心故事形成跨越两千年的对话:两千年前,季路为父母负米百里;两千年后,胡塘村村民为父母洗脚、陪父母聊天 ——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父母的感恩与牵挂。
一位参与表演的村民说:“我演的小品里有个情节,是儿媳为婆婆道歉 —— 这就是我家的真实故事。以前总觉得婆婆管得多,后来才明白她是为这个家好。把故事搬上舞台,不仅是表演,更是想告诉大家,婆媳之间多一份理解,就是对‘孝’最好的践行。”
压轴节目是大合唱《和谐中国》,由全体演职人员和村民代表共同演唱。“和谐中国,和谐中国,一个脉搏同心同德,前程最辽阔;和谐中国,和谐中国,一个中国同欢同乐,一唱天下和……” 歌声嘹亮,回荡在文化广场的上空,也回荡在每一位村民的心中。这一刻,孝道不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整个村庄的共同追求;和谐不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三)大锅菜:用烟火气联结邻里情
活动尾声,广场上支起的两口大铁锅成了最具烟火气的注脚。白菜、粉条、五花肉在高汤中翻滚,香气弥漫在村庄的上空 ——“留客吃大锅菜” 的传统环节,让这场孝道活动从 “仪式感召” 落到 “情感联结”。村民们端着碗筷,围坐在一起,聊起活动的感受,说起家里的故事,原本不熟络的邻里,在饭菜的香气中变得亲近。
“以前村里办喜事才会煮大锅菜,今天吃这碗菜,感觉全村像一家人。” 一位老人说,“菜里有肉、有菜,就像咱们村的日子,有奔头;大家一起吃,就像咱们村的人心,能聚到一块儿。” 村党支部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今天的洗脚礼不是作秀,大锅菜也不是简单的聚餐 —— 我们就是想通过这些村民熟悉的方式,唤醒那些被忙碌生活冲淡的孝心,凝聚起全村的力量。”
三、孝促振兴:从精神凝聚看孝道的乡村力量
“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内核。”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胡塘村的 “孝行天下” 活动,绝非一次简单的文化表演,而是以孝道为纽带,凝聚乡村精神、激活内生动力的生动实践 —— 正如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而胡塘村的探索,正是让这一 “根脉” 滋养乡村振兴的土壤。
(一)以孝育德:为乡村精神文明 “筑基”
“咱们农村人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孝道就是家里的‘正梁’。父母孝顺老人,孩子就会孝顺父母;一家孝,百家效,整个村子的风气就正了。” 村妇联主席潘晓霞的这番话,道出了孝道对乡村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活动表彰的 “孝心家庭”,成了全村的 “道德标杆”:有家庭多年照顾患病的长辈,从未抱怨;有家庭主动帮扶村里的孤寡老人,定期上门探望 —— 这些故事,通过村民的口口相传,变成了可学习、可模仿的 “榜样”。
更重要的是,胡塘村去年就成立了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工作室,今年在此基础上每月开设 “孝道课堂”:王广桥等传承人解读经典,“孝心家庭” 分享经验,志愿者教授 “老人护理技巧”“家庭沟通方法” 等实用内容。一位参加过三次课堂的村民说:“以前不知道怎么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听了‘孝道课堂’才明白,我怎么对父母,孩子将来就会怎么对我 —— 孝是代代相传的,现在做好了,将来孩子才会照着做。现在家里的气氛好多了。”
这种 “以孝育德” 的传承,正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所在:当 “孝” 成为村民的行为准则,“诚信”“友善”“担当” 等美德也会随之生长,乡村的和谐稳定便有了坚实的伦理根基。
(二)以孝聚力:为乡村治理 “注入软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 “富口袋”,也要 “富脑袋”。孝道文化不仅能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转化为乡村治理的 “软动力”—— 活动筹备阶段,村民自发组成 “互助小组”:年轻人帮老人搬桌椅、搭舞台,会做饭的村民准备食材,擅长文艺的村民带大家排练;活动后,村党支部成立 “孝道调解队”,由老党员、乡贤、“孝心家庭” 代表组成,用 “孝道” 化解矛盾:有村民因宅基地争执,调解队用 “父母希望子女和睦” 的道理劝说,最终双方握手言和;有婆媳因家务摩擦,调解队用 “洗脚礼” 的故事引导,让彼此多了一份理解。
“以前调解矛盾,光靠讲道理很难见效。现在用‘孝道’做纽带,大家更容易听进去。” 调解队负责人说,“毕竟,谁都不愿让自己的父母操心牵挂,也都希望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个好样子 —— 这就是孝道的力量。” 截至目前,“孝道调解队” 已成功调解十余起纠纷,调解成功率达 100%,而这种 “自治” 模式,也让乡村治理更高效、更有温度。
(三)以孝兴产:为乡村发展 “激活新动能”
在产业发展上,胡塘村也将孝道文化与乡村经济结合:村里的合作社计划打造 “孝亲农产品” 品牌,把小米、花生、鸡蛋等包装成 “孝亲礼盒”,在包装上印上胡塘村的孝道故事和儒家经典名句。“既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能传播孝道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胡塘村。” 合作社负责人说,目前已与县城多家超市达成合作意向,“孝亲礼盒” 预计明年年初上市。
同时,村里发起 “孝亲护绿” 活动,组织村民在村道两旁、房前屋后种植 “孝亲树”,由村民自愿认领养护。“种一棵树,不仅美化环境,更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绿色 —— 这也是‘孝’的一种,让后代享受我们今天的劳动成果。” 一位参与种树的村民说。如今,两百多棵 “孝亲树” 已在村道两旁扎根,绿意盎然的村庄,不仅吸引了周边游客,更让村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从精神文明到乡村治理,再到产业发展,孝道文化正像一股暖流,渗透到胡塘村振兴的方方面面 —— 而这,恰印证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人生、家庭、社会起到保驾护航的源泉!是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法宝,也是消除各种重大恶性事件隐患的良方” 的深刻内涵。
四、结语:孝风劲吹,胡塘花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塘村的“孝行天下”活动,正是乡村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 从《孝经》中的 “德之本也”,到广场上的 “洗脚礼”;从曾子的 “孝有三”,到 “孝道课堂” 的实践;从儒家经典的千年传承,到乡村振兴的当代探索,胡塘村用行动证明:孝道不是过时的传统,而是能够滋养乡村、助力振兴的精神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解决当代问题的智慧源泉。
今天的中国乡村,不缺少房子、车子、票子,却需要更多唤醒孝心的孝子、传承美德的实践。胡塘村的探索告诉我们:当传统文化与乡村生活相遇,当经典智慧与当代需求结合,就能碰撞出照亮未来的火花 —— 这种火花,是 “孝风劲吹” 的温暖,是 “胡塘花开” 的生机,是让乡村既 “富口袋” 又 “富脑袋” 的希望。
正如村支书苏士军所说:“我们要把‘孝亲敬老’的老传统捡起来、传下去。” 相信在孝道文化的滋养下,胡塘村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兼具精神厚度与生活温度的幸福路,而这份“孝满胡塘”的温情,也将成为更多乡村的榜样,让中华文明的精神根脉在新时代持续生长。
孝风劲吹,胡塘花开。我们相信,在孝道文化的引领下,胡塘村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乡村能像胡塘村一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更多农民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富足,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 而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乡村大地上的生动注脚。
来源:正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