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树,果子含有百条虫子,真正的水果“代盐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16:13 2

摘要:对于农村娃来说,小时候在山里面应该没少吃各种野果。其中有一种果子,它里面含有百多条虫子,以前农村娃就常采摘它来卖钱交学费。

对于农村娃来说,小时候在山里面应该没少吃各种野果。其中有一种果子,它里面含有百多条虫子,以前农村娃就常采摘它来卖钱交学费。

但是现在价值依然很高,一斤能卖到80元,如果大家碰到了,可不要忘记采摘,它就是“五倍子”。

01

为啥从没吃过咸味的水果?

提起水果的味道,大家最先想到的无非是酸、甜,或是酸甜交织,难道在天然水果的世界里,“咸党” 就真的没有一席之地吗?

直到我偶然发现,没吃过,可不代表不存在 —— 这世上竟真有能结出 “咸果子” 的树,更有意思的是,它还能结出另一种 “特殊果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种藏着 “咸秘密” 的植物,名叫盐肤木,隶属于漆树科盐肤木属。

说起来,它可不是什么珍稀罕见的 “小众植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而且不同地方对它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不过最广为人知的,还要数 “五倍子树” 这个名字。

02

五倍子树的叶子,也透着一股 “与众不同”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早就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木状如椿,其叶两两对生,长而有齿…… 正叶之下,节节两边有直叶,贴茎如箭羽状。”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树的叶子竟像 “叠罗汉” 似的,在大叶子下面,还贴着一层小小的 “附叶”,看起来格外奇特。

其实,五倍子树的叶子属于羽状复叶,所谓的 “正叶”,就是长在总叶柄上的小叶;而那些贴在茎上的 “直叶”,则是特化后的总叶柄 —— 它变得又平又宽,看起来像叶子,实际功能也和真叶子差不多,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学上把这种结构叫作 “假叶”。

而咱们常说的五倍子,就常常长在这些叶柄的位置上。

03

五倍子是一种“虫瘿”

既然提到了五倍子,就不得不澄清一个常见的误会:很多人觉得五倍子是五倍子树的果实,毕竟树名都因它而来。

可实际上,五倍子树真正的果实叫 “盐肤子”,五倍子压根不是果实,而是一种 “虫瘿”。

简单说,就是角倍蚜等蚜虫在盐肤木上寄生时,刺激叶片组织,让其异常增生形成的 “小肿瘤”。

这些 “肿瘤” 可不是没用的赘生物,而是蚜虫宝宝们的 “专属家园”。随着蚜虫不断繁衍,这个 “家” 还会慢慢 “扩建”,变得越来越大。

不过,等时机成熟时,人们就得及时处理这些五倍子,把里面的蚜虫 “请” 出去 —— 不然等它们长出翅膀,说不定就会 “拆家” 逃走,破坏五倍子的利用价值。

五倍子还有个形象的别名,叫 “百虫仓”。要是你切开一个新鲜的五倍子,就会发现瘿壁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东西,可不是什么面包糠,而是鲜活的蚜虫。

角落里那团像 “白芝麻” 似的东西,也不只是蚜虫的分泌物,还混着 “蚜虫长辈” 的尸体 —— 真可谓 “一家人整整齐齐”,把 “家” 的概念贯彻到了极致。

不过,新鲜的五倍子颜值可不低,翠绿的外壳透着一股小清新,也难怪会有人把它错认成树木的果实。

除了药用价值,五倍子还有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用途 —— 染黑。

它不仅能用来染布,还是古代人染发、牙齿美黑的 “核心黑科技”。这背后的秘密,就藏在它富含的单宁里:单宁和铁盐相遇后,会形成稳定的非水溶性黑色物质,天然又持久,是当之无愧的 “天然黑色染料”。

04

五倍子树真正的果实叫“盐肤子”

讲完了 “喧宾夺主” 的五倍子,咱们该把目光转向真正的 “主角”—— 盐肤子了。作为五倍子树的 “亲生果实”,盐肤子本该大放异彩,却偏偏因为颜值平平,成了路边无人问津的 “小透明”,实在有点委屈。

每年 10 到 11 月,是盐肤子成熟的季节。这时,枝头会挂满一串串红棕色的小果子,数量多到能把枝条压得微微下垂。可别被这 “丰收景象” 骗了,每一粒盐肤子都只有绿豆大小,里面还藏着一颗大大的果核。要是放进嘴里,轻轻一舔,果肉就没了,连嗑瓜子都比它 “有肉吃”,实在算不上 “实惠” 的果子。

但盐肤子也有自己的 “杀手锏”—— 味道够特别。它的果皮表面,常常会覆盖一层薄薄的 “盐霜”,摸起来有点粗糙,这也是它得名 “盐肤子” 的原因。

而且它的味道可不是单一的咸,而是带着一丝酸的 “咸酸口”,有些品种还会透出点甜味,越品越像咱们常吃的 “咸话梅”。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的人会用它泡水,代替醋来调味,别有一番风味。

05

盐肤子 “代盐” 的历史

在古代,盐可不是如今这样随手就能买到的 “日用品”,而是妥妥的 “奢侈必需品”—— 开采难、运输贵,普通百姓想吃到盐,得费不少功夫。

正因如此,像盐肤子这样能天然产生咸味、又随处可见的植物,就成了盐的 “理想平替”,帮不少人解决了 “无盐调味” 的难题。

盐肤子 “代盐” 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悠久。早在唐朝,就有 “岭南人取子为末食之,酸咸止渴,将以防瘴” 的记载;《本草纲目》里也提到:“核外薄皮上有薄盐,小儿食之,滇、蜀人采为木盐”。

不同地方的人,都从盐肤子里找到了 “盐” 的替代品,也给它起了不少别名:“蜀人谓之酸桶,亦曰酢桶;吴人谓之盐麸;戎人谓之木盐”,从这些名字里,就能看出它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不过,古人不知道的是,盐肤子的 “盐” 和我们吃的食用盐,其实不是一回事。那层 “盐霜” 是苹果酸钙的结晶,也是它咸味的来源 —— 所以它的咸,带着酸意,不像氯化钠那样纯粹。用来调调味、解解馋没问题,但它不能提供人体必需的钠元素,终究没法真正取代食盐。

也正因为如此,当食盐变成随手可得的物资后,盐肤子就渐渐成了 “过气网红”。

结语

如今,它的光芒不仅比不上名声在外的五倍子,连 “盐肤木” 这个本名,都常被 “五倍子树” 取代。

但即便如此,盐肤子也没完全 “退出舞台”—— 要是在野外求生,或是户外野炊时找不到盐,摘下几个盐肤子,舔一舔那层 “盐霜”,依然能解燃眉之急,续写它 “代盐人” 的传奇。

来源:湖北台健康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