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4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大爷最近开始“轻断食”,每天晚上六点前吃完饭,之后就滴水不沾。他不是为了减肥,而是听说晚餐吃得少,有助于长寿。不少邻居笑话他“饿瘦了也白搭”,可他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不懂,现在讲究的是科学吃、吃得对。”
那晚餐到底吃多吃少,真的会影响寿命吗?晚上饿着肚子睡觉,是健康还是伤身?我们来听听医学专家怎么说。
“吃得少活得久”并不是一句空话。早在上世纪,科研人员就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给老鼠减少热量摄入后,它们的寿命平均延长了30%,并且罹患肿瘤和代谢疾病的几率也显著下降。
这项研究不是孤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也指出,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从而间接延长寿命。
而在“控制摄入”的策略中,晚餐是最容易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相较于早餐和午餐,晚餐往往吃得更丰盛、更油腻,吃完后活动量又少,热量堆积最严重。
胃肠道也是“朝九晚五”上班族。晚上九点以后,胃肠功能逐渐减弱,食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变长,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胀、胃酸倒流等问题。
而且,晚餐吃太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长时间处于高位,会加速胰岛β细胞疲劳,提高2型糖尿病风险。长期高胰岛素状态还可能促进肿瘤生长,增加癌症发生率。
广东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指出,晚餐过饱,尤其是高脂高蛋白摄入过多,会造成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风险。俗话说“晚饭吃太撑,半夜叫救护车”,并不是危言耸听。
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研究对2万多名日本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分析,结果显示:晚餐吃得晚、吃得多的人,心血管病死亡率显著升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一项调查也发现,晚餐吃得越晚、热量越高,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肪肝等问题越突出,而这些恰恰是导致寿命缩短的关键因素。
更值得注意的是,晚餐时间晚于晚上八点,且热量超过全天30%的人群,死亡风险比正常饮食人群高出23%。
不少人担心,晚上不吃东西会“饿坏身体”。其实,如果白天营养摄入均衡,晚上适度“饿”一会儿,不仅不会伤身,反而对身体有益。
“空腹”状态可以激活体内一种叫自噬(autophagy)的机制。这是细胞清除垃圾、修复受损结构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适度延长空腹状态(如晚餐提前、夜间禁食)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内脏脂肪积累,对预防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效果显著。
不吃晚饭固然可以减少热量,但并不适合所有人。更健康的做法是“吃得早、吃得少、吃得对”。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建议:
晚餐时间最好在18:00前完成,晚于20:00进食会干扰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
热量控制在全天总量的20%-25%,避免摄入过多主食和油脂。
多选用易消化、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蒸鱼、豆腐、绿叶菜、南瓜粥等。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尤其是胃病患者,晚餐清淡为宜。
晚上饿得厉害怎么办?可适量喝水、吃一点坚果或无糖酸奶,但要注意控制量,不能让“宵夜”变成“正餐”。
当然,“吃得少”并非人人适用。以下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
低血糖或正在服用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晚餐摄入不足可能诱发夜间低血糖。
老年人基础代谢慢,晚餐过少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肌肉流失。
孕妇、哺乳期女性对能量需求较高,不宜盲目减少摄入。
对于这些人群,更重要的是科学配比营养,而不是盲目压缩晚餐。
长寿,从来不是“多吃补品”吃出来的,而是靠科学的生活方式一点点积累出来的。晚餐吃得对,胜过吃得贵;晚上少吃一口,可能真的多活几年。
与其让胃在深夜辛苦加班,不如提前“下班”,让身体轻松入睡。吃得少,活得久,不是饿出来的,而是“吃得聪明”吃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合理膳食与慢性病预防》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晚餐时间与健康状况关系研究报告》
[4] 《Calorie restriction and aging in rodents: A review and comparison with prim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22
[5] 李宁, 曾强.《晚餐习惯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研究》. 广东医学, 2021
来源:梁世秀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