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让美好生活“有里也有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14:38 1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大规模扩增量、“造新城”,而是通过城市更新对现有空间提质增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

天津五大道小洋楼群里唯一一幢中式建筑——樘院俯瞰图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大规模扩增量、“造新城”,而是通过城市更新对现有空间提质增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近年来,天津加快城市“新陈代谢”,从唤醒小洋楼,到守护城市文脉;从城市“微更新”提升民生温度,到让老旧小区有“面子”也有“里子”。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血脉中,体现在每一处更新细节中,让城市更有颜值、有活力、有温度。

天津五大道有着被称为“万国建筑群”的小洋楼,其中唯一一幢中式建筑——樘院,是一位“年长的新人”。

飞檐红柱、青砖黛瓦间,咖啡与茶香交织。海棠花开,阳光洒在朱漆大门前,年轻人坐在院子里的中式圈椅上,品味醇香咖啡,青春面孔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成趣,为这片古老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樘院夜景

这座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5号的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默默见证了世纪变迁:北洋政府时期这里是陆军总长蔡成勋的祭祖祠堂,新中国成立后天津首个挂牌的急救站点设立于此。此后产权单位更迭,闲置达数十年。

一场城市更新的焕新之变,让沉睡多年的大理道5号变得热闹非凡,樘院成为年轻人最喜爱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近年来,天津立足城市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启动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这场城市更新行动通过激活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成为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点,其宗旨是“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让城市更有颜值、有活力、有温度。

唤醒沉睡的小洋楼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天津小洋楼承载着百年来中国文明走向全球化、多样化的历史足迹,蕴含丰富的历史韵味和建筑魅力。

天津五大道首个步行商业街区“花园老街”商业聚落

两年前,推开大理道5号关闭多年的大门时,马涛看到的是一片破败景象:主建筑屋顶常年漏雨,木质承重结构糟朽严重,一棵大树挤压着西南侧承重墙,建筑面临倒塌危险。

马涛是天津城投集团资产管理公司经管事业部总经理,摆在他和团队面前的任务紧迫又艰巨:尽快对文物本体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同时也要最大程度释放这处闲置资产独特的文化价值、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何盘活洋楼资产、提升风貌建筑的历史价值,为“沉睡”的小洋楼重新注入生命力,成为马涛和团队面临的挑战。

接手大理道5号后,他们决定广泛引智,在全国范围寻找适合的运营方,共同完成修缮、传承和发展任务。

樘院的方案打动了马涛团队,“主理人对中国传统建筑有深刻理解,对运营有一套独特的理念。”马涛说,一切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知名教授领衔设计修缮方案,“出手就是名家的手笔”。

修缮工程精益求精。地面采用故宫正殿的铺砖工艺,主殿屋檐下的横梁用的是当年留下的老物件。主理人专程到南方挑选定制17万片瓦。收货后发现品质不理想,又全部退掉重买。

2024年海棠花盛开时节,沉寂数十年的樘院正式对外开放。马涛说,“开业第一年,不到9个月接待了70万人。”2025年春节期间,这方小小庭院累计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

年轻人的到来为这里注入蓬勃的青春气息。戏剧文化节、非遗展览、摇滚唱片展等轮番上演。在马涛看来,这是盘活风貌建筑的一个典范——“古建筑+新业态”产生化学反应,让创意穿越时空,在历史空间激发出新时代的文化创造力。

“目前我们运营15处小洋楼,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马涛说,这些建筑大多有百年历史,每一栋都有独特故事。

盘活这些小洋楼绝非易事,先要厘清产权,还需科学论证、招商审核、规范施工等一系列流程。“修缮历史风貌建筑费用高,很多小洋楼的修缮费甚至高于重建费。”马涛说,此外,此类建筑的修缮审批严、周期长,很多内部空间局促,使用功能受限,导致投资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高。

盘活小洋楼遵循因地制宜、“一楼一策”的基本原则。不仅要把小洋楼“唤醒”,还要让项目运营可持续,需要争取多方力量共同支持。

团队进行多维度创新探索,设立专业化资产管理平台,整合分散资产,培育小洋楼全周期开放运营能力,提供盘活全链条服务;创新政企联动,建立商户、政府、企业三级响应机制,加快审批流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修缮与经营,努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目前已盘活的小洋楼年经营收入近3000万元。

“盘活风貌建筑,其实就是守护城市文脉。”马涛带领年轻的团队在政企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为洋楼盘活焕新进行头脑风暴、出谋划策。

五大道核心区域里,有一处院落同样多年闲置失修,但这里楼体之间背靠背、互不连通,给整体盘活及业态引入带来一定难度。

团队设想,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街区,贯穿两条马路,让市民游客可以在洋楼间畅游。他们邀请规划、建筑、旅游等部门开展联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五大道首个步行商业街区——“花园老街”商业聚落亮相了。

适应当下年轻人的喜好和消费习惯,这里汇聚了青年文创咖啡、特色酒吧、餐厅等多元化综合型业态,文化与商业融合,充分激活文旅市场活力、满足消费需求,让盘活后的新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和平区花园路5号是民族英雄吉鸿昌故居,如今成为天津市红色教育基地。旧居里复原了书房、密室等历史场景,推出沉浸式展演剧目《国魂》。整栋旧居成为穿越时空的舞台,将吉鸿昌将军的英雄事迹与旧居历史场景融合再现。吉鸿昌故居“保护+活化”模式为天津红色资源利用提供了范例。

让城市历史文脉“活起来、用起来”

在海河畔河西区柳林路上,有着70年历史的天津市总工会第二工人疗养院(以下简称“二疗”)曾是天津市优秀工人代表休憩疗养的场所,如今这里作为海河柳林设计之都城市更新项目的一幢标志性建筑,向市民开放。

70年历史的天津市总工会第二工人疗养院修缮前后对比图

“二疗”重生,是城市更新中守护城市历史文脉的一个缩影。“本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我们想尽可能把它恢复原貌。”天津城投集团城更公司产业科技部负责人周建超说,仅门窗配色的恢复,项目团队就反复调试了16次。他们发现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水磨石地面工艺非常精美,经过多次精心打磨与结晶处理,将地面完美复原。

为了让“二疗”真正“活起来、用起来”,团队尝试创新盘活路径:与河西区政府签订20年使用协议,建立全方位工作机制;引入中关村智酷作为产业运营合伙人,借助其创新模式,吸引众多优质产业服务资源集聚。

闲置多年的疗养楼、食堂、洗衣房、治疗楼等,经修缮盘活为办公、论坛、商业、展览等多种空间。今年夏天,柳林城市更新项目创意之城·箱遇BOX商街热闹开街,填补了区域内特色商业集群的空白。

相邻的“三创”基地同步亮相,其前身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特殊记忆。1973年,为应对城市供水危机,柳林分厂等13座井水厂应时而生,每日输送22万立方米水源,在那个“滴水贵如油”的年代守护着城市生命线。引滦入津工程竣工后,这些泵站逐渐沉寂。如今,3台重达12吨的离心水泵与6棵历经半世纪风雨的大树,构成极具张力的工业图景,成为记录城市工业化进程的“活化石”。

天津市柳林街道龙博花园小区围墙修缮前后对比图(上图为修缮后)

为完整保存这一工业记忆,项目团队采用双层工字钢防砸棚保护与水钻精准开孔技术,让这些斑驳的“钢铁巨匠”重生为泵站文化展厅的“镇馆之宝”。

为保护6棵古树,团队下足了功夫。他们借助BIM技术模拟树冠与建筑布局,通过“吊装挪移+人工撬运”精细操作,实现“院中有树,树覆屋顶”的独特景观。

城市更新不仅是民生工程,还需要产业支撑。柳林城市更新项目打造以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为引领的“1+4+6+N”产业体系,与附近多所高校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用、居深度融合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用“织补功夫”为城市“微更新”

在天津另一端的耀华城市更新项目中,改造者探索开展城市更新领域的创新实验——城市“微更新”。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繁华商业区和成熟居民区之间,可能会有一些零散土地被闲置,时间长了有的变成荒地。这些地块如同城市发展蓝图上的“破洞”,给城市管理带来不小的困难。天津城投集团海河建投公司副总经理于大明说,他们要做的,就是“像织补一样,把城市里这些‘破洞’一点点补上”。

于大明解释,不同于传统的大拆大建,“微更新”瞄准那些占地面积几千到1万平方米左右的小地块。它们散落在中心城区,虽地理位置优越,却因体量小、规划落地难度大而长期闲置。

为此,这支“微更新”团队提出“城市织补”理念,旨在激活原本低效零散的地块资源,“我们坚持传承保护与有机更新并重、提高片区颜值与改善人居环境并重、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与提升产业能级并重。”于大明团队深知,把好事办好,需要用“绣花功夫”对待每一件小事,“政府、市场、企业、市民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才能激发全社会活力”。

团队创新运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居民参与”模式,改造前开展多轮入户调研,将居民关切的问题纳入改造清单,问需于民。

立兴里小区居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包括楼体保温性能差、长年冬冷夏热,小区停车位杂乱,周边用地常年闲置等。改造团队对症下药,针对这些社区“老毛病”展开“针灸式”改造。

外墙保温改造是此次区域焕新的重中之重。去年,改造人员为小区楼体外墙涂上抗裂砂浆、加装防火保温材料,更换了楼外供暖管道保温层,赶在入冬前全部完工。藏在仿红砖饰面下的石墨烯保温层,如同为这些几十年的老房子加盖了一层“棉被”。改造后的第一个冬天,小区居民真切感受到了民生温度。有居民说,以前冬天“在家看电视都得穿着棉袄”,如今室温实测提升了8℃到10℃。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在这里成为现实。立兴里东侧5000多平方米的闲置地块,如今变身“口袋公园”,成为周围居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公园里保留了原生古树、新植入慢行系统、规划出全龄活动区,打造兼具生态功能与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改造者特意在这里打造了一块摔跤场地。于大明说,他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这里原本就是红桥区非遗项目“中国式摔跤”的民间聚集地,“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要‘颜值’也要‘温度’,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城市‘织补’才能真正凝聚人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4日 03版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