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的一次晨跑后,他突感身体异常发热,接连腹泻。最初,他仅以为这是普通感冒或肠胃问题,但反复发作的症状、连续两周的高热让他心生警觉。最终,他在医院被确诊为HIV阳性,彻底打破了他原本自信、光鲜的生活。
32岁的阿鑫(化名),是一名私人健身会所的明星私教。身材健硕、性格外向的他,不仅在健身圈小有名气,也深得不少客户和朋友的认可。
最近的一次晨跑后,他突感身体异常发热,接连腹泻。最初,他仅以为这是普通感冒或肠胃问题,但反复发作的症状、连续两周的高热让他心生警觉。最终,他在医院被确诊为HIV阳性,彻底打破了他原本自信、光鲜的生活。
面对这一结果,阿鑫坦言,最大的遗憾是“始终把握不住感情的分寸”。很多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只是“特殊高危人群”才会遭遇危险。
但事实却远比你想象得冷酷:近五年,全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增加了179.68%,其中15-24岁人群占比高达15%,绝大多数为性传播。阿鑫的故事其实并非个例。
你是否也以为,只要外表健康、运动积极,就无须担心这种疾病?恰恰相反,平日令人艳羡的生活方式,或许因一时的放纵,步入了不可逆的健康陷阱。
到底哪些行为,才可能让看似健康的人“突然步入高危”?艾滋病真的不可预防吗?答案,或许正出现在你身边的疏忽之处。
很多人仍然笃信“看起来健康”的外表就是无病标识。但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初期,90%以上的患者根本无任何明显症状。阿鑫认为只要保持自律运动、健康饮食,疾病不会找上门,却忽略了对亲密关系与性行为把控的“分寸”。
临床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感染的三大主要途径是无防护性行为、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占96%,高危行为就是“定时炸弹”。
研究发现,新发HIV感染者中,有过一次无安全防护的性行为即可构成“高危”。对于健身行业、都市白领等看似健康活跃的年轻群体,如果疏于自我保护、忽视身体异常信号,将有极大可能被“艾”盯上。
此外,发热、腹泻、皮疹等早期非特异症状,常被误认作常见疾病而延误病情,等到免疫系统发生严重损伤时,才追悔莫及。
很多人在阅读类似案例时,只是一时感慨,却不会反思自己有哪些潜在风险。事实上,每一个存在“高危性行为”、共用针具、接受非规范医美、纹身穿刺,甚至准备结婚和怀孕的人,都有必要进行HIV筛查。
权威指南建议:高危人群每3个月检测一次HIV抗体,普通人群若有疑虑,也可以在高危行为后4周、8周、12周逐次检测。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表明,HIV感染后经过规范抗病毒治疗,患者可将“潜伏期”大幅延长至10年以上,甚至与普通人寿命相近。
相比之下,延误诊断导致免疫力指数骤降,发生严重机会性感染的风险提升了30%~70%。还是那句老话,“无症状”并不代表“无风险”。及时检测与防护,正是防止悲剧发生的第一步。
我们常常高估了疾病对“特定人群”的限制,却低估了自己身边细节的风险。事实上,绝大多数艾滋病病例可以通过科学的防控方法绕开。日常生活中,只需做好以下几点。
安全行为排首位。始终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安全套,规范执行使用流程,是最简单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可使感染风险下降80%以上。
及早阻断有“后悔药”。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到专业机构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物,可立即降低被感染概率,切记把握黄金时间窗。
消除歧视,科学认知。艾滋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共餐或蚊虫叮咬传播,所以无需对患者过度排斥。支持、理解和主动防护,更有助于自身和家庭健康。
综合筛查与知情检测。不仅有高危行为人群,正在备孕、婚检、或出现相关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的人群,都应配合正规医疗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刻采取科学干预。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艾滋病防控指南(2022年版)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年第43卷第5期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
《艾滋病健康教育手册(第四版)》
来源:老张健康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