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好莱坞霸权?残雪陪跑诺奖后,中国靠网文网游破文化出海困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11:39 1

摘要:最近几年,中国文化出海的画风有点不一样了,之前残雪好几次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大家还在感慨传统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不行了,转头就发现,网文、网剧、网游这“新三样”在国外火得一塌糊涂。2024年《文化纵横》搞了个“迈向全球的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研讨会,不少专家都聊到这事,

最近几年,中国文化出海的画风有点不一样了,之前残雪好几次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大家还在感慨传统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不行了,转头就发现,网文、网剧、网游这“新三样”在国外火得一塌糊涂。2024年《文化纵横》搞了个“迈向全球的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研讨会,不少专家都聊到这事,我看完才明白,这些东西能火真不是碰运气,背后的门道多着呢。

先说说网文吧,这东西在国外的热度真超出我预期,2024年中国社科院出了份报告,说网文现在已经是“全球阅读、全球创作、全球开发”了。就拿阅文集团来说,去年签的海外出版授权比前年多了不少,赚的钱更是翻了倍还多。更牛的是,《诡秘之主》《全职高手》这些咱们常看的网文,居然进了大英图书馆,这已经是第二次有中国网文被收进去了。

说实话,我之前以为网文出海就是把中文翻译成外文,让老外看看故事就行,但听北大邵燕君教授一讲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中国网文不是简单的“网络加文学”,而是把互联网的玩法揉进了产业里。就像起点中文网那套模式,读者能推荐内容,作者能靠VIP付费赚钱,还有全勤奖这些福利,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态。

那些“逆袭爽点”看着简单,其实是无数作者试错试出来的集体智慧,而且这东西还挺能打,连日本的轻小说、韩国的网文都没干过它。更关键的是,它不是抢了传统小说读者,而是让好多本来不看书的人开始看网文了。不过有个问题得注意,有些海外改编的作品没火,就是因为没搞懂这些“套路”的门道,觉得自己能改得更好,结果反而砸了招牌。

聊完网文,再说说网剧,网剧出海走了两条路,长剧和短剧各有各的热闹,长剧里《三体》《繁花》这些,国内外评价都不错,腾讯视频的国际版WeTV,去年下载量快到8000万了,播放量也快50亿,在东南亚那边都能跟Netflix掰掰手腕了。还有《归队》《生万物》这种历史剧,专家也说拍得好,能承载不少文化内容。

短剧就更猛了,国家广电总局说现在海外有300多款中国短剧的APP,下载量快5亿次了,为啥这么火?因为它的故事简单,情绪冲突又强,老外一看就懂。但华东师大毛尖教授说的话也有道理,好多短剧都是“复仇爽剧”,没什么历史深度,看个乐呵还行,时间长了容易让人觉得中国文化就这么浅。要是咱们的“国家队”不琢磨就往里冲,搞不好还会稀释文化的分量。

其实日本的大河剧就值得学,人家拍了60年,把历史研究、拍戏、观众反馈串成了一个圈,还能用故事把国家历史、民族意识揉进去,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咱们要是能学这点,平衡好传播速度和文化厚度,网剧出海能走得更远。

再聊聊网游,这可是现在文化产业里最烧钱、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领域,去年《黑神话:悟空》一出来,全球玩家都疯了,不少老外都是通过这个游戏知道西游故事的。今年上半年,咱们自主研发的游戏在海外赚了快100亿美元,比去年还多了不少。

机核网的白广大说,中国网游一共走了三个阶段,从早期自己摸索,到后来手游崛起,再到现在靠工业化驱动。现在咱们的优势很明显,经济体量大,能试的场景多,人才也够。有些技术,比如虚幻引擎,不仅能做游戏,还能拍电影、搞城市规划,连《曼达洛人》都用了这技术。

不过网游也有头疼的事,就是政策不稳定,有时候一个项目都快做完了,因为审查没过就黄了,投入的钱全打水漂,连带着音乐、影视这些上下游产业都受影响。老实讲,要是一直这样,行业里的人都不敢创新了,搞不好还会退回到以前的样子。所以给这个行业一个稳定的预期,太重要了。

不管是网文、网剧还是网游,能出海成功,创新都是绕不开的点,中央民族大学的黄斌教授说,短时间看内容很重要,但长时间下来,技术迭代才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东西。就像现在的AI技术,不管是帮网文翻译,还是给游戏做场景,都帮了大忙。而且创新不只是技术,商业模式也得跟上。

华为和腾讯去年在研发上花的钱,在全球都能排进前20,这些大企业一边拉着内容创作者,一边对接技术团队,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生态。像WeTV在东南亚搞的“本地内容合作计划”,跟当地公司一起拍剧,既减少了文化隔阂,又能赚更多钱,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好处。

还有文化价值观的传递,也得讲究方法,不能硬塞,得藏在内容里。比如不同国家的游戏,对英雄的设定就不一样,美国游戏里的英雄多靠力量,日本游戏里的英雄重忠诚,咱们游戏里的英雄,比如《原神》里璃月的角色,就带着中国的侠义精神。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比直接说教管用多了。

本来想,早期中国游戏都是抄老外的,现在不一样了,像《黑神话:悟空》《原神》都是从零开始原创,不再只盯着市场喜欢什么。这种自信的转变,反而能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融进去。

最后想说,“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光喊口号,得先把故事讲好,老外是因为喜欢故事,才会慢慢了解中国,这是最根本的逻辑。而且咱们还得想,能给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未来想象。

毛尖教授说,咱们得重建国家叙事,别总抱着以前的“伤痕体”不放,多学学《流浪地球》《山海情》的路子。还可以让政府、企业、用户一起合作,比如中国作协去年搞的“网络文学国家叙事扶持计划”,就是作家、平台一起创作,既保证了质量,又能传播开。

另外,别总盯着欧美市场,发展中国家的机会更多,比如WeTV在巴西搞短剧大赛,阅文在印尼建网文孵化基地,当地人写的故事里还能带着中国元素,这样比硬闯欧美市场靠谱多了。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的成功,不是理所当然的,得守住自己的优势,解决遇到的问题,还得想清楚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老外通过这些好内容,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得更远、更稳。

来源:战神无双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