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基斯坦向美国运送稀土、沙特大规模采购彩虹-7无人机…近期,一系列吸引眼球的消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随后却被证实为不实信息。
国际舆论场犹如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真假消息交织,而东大常成为虚假信息的“靶心”。
巴基斯坦向美国运送稀土、沙特大规模采购彩虹-7无人机…近期,一系列吸引眼球的消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随后却被证实为不实信息。
这些消息看似各自独立,却有着共同特点——都与东大有关,且都在挑动读者对中国外交、科技和地缘政治形势的敏感神经。
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明确澄清:“巴方向美赠送稀土样品并同意开展稀土合作”等报道缺乏事实依据。
他特别强调,巴方领导人与美方交流时展示的矿石样品,实为“工作人员购买的巴宝石原矿样品”,而非稀土。
关于沙特采购中国彩虹-7隐身无人机的消息,虽然多家财经自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甚至列出具体数据,但彩虹企业说,目前这款无人机正在研制过程中。可以说,这些信息均来自非官方渠道,存在夸大之嫌。
地缘政治竞争是主要因素之一。巴基斯坦向美国运送稀土的消息传出后,有分析认为,这反映了美国寻求稀土供应多元化的努力。
中国商务部随后宣布对稀土关键技术实施出口管控,更凸显了这一话题的战略敏感性。
这类消息往往服务于特定叙事构建,试图描绘中国在国际关系中陷入孤立,或是中国技术受制于人的形象。
当这些叙事与人们已有的预设立场相呼应时,即使缺乏证据,也更容易被采信和传播。
部分自媒体通过夸大其词来吸引流量。网信部门指出,一些账号滥用AI工具编造虚假信息,“夸大事实、制造恐慌”。
更有甚者,通过虚构悲情故事“欺骗网民感情,渲染负面情绪”。
而一些看似专业的财经自媒体,在报道企业订单时往往忽略信源核实。关于航天彩虹无人机出口的详细数据,多来自财经博客的“分析文章”,而非公司官方声明。
路透社网络报道守则明确规定:“检验网上信息。某一信息同公众此前的预计是否相符?如果同现实预期差距大得离奇,很可能就是个陷阱。” 然而,许多传播者并未遵守这一基本原则。
核心是追溯信源。美联社要求记者:“我们应提供消息来源的全名和确认该消息来源身份所需要的信息。”如果一篇报道缺乏具名信源,其可信度就值得怀疑。
核查官方渠道是另一有效方法。中国政府网信部门近期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等问题。
同时,读者应对看似戏剧性巧合的内容保持警惕。当一则消息过于完美地契合某种叙事时,很可能是被精心设计的“信息陷阱”。
中央网信办近期已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重点整治那些挑动群体极端对立、宣扬恐慌焦虑情绪的内容。
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更需保持清醒头脑,不轻信、不盲从。
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迷雾中寻得真相,看清这个时代的真实经纬。
来源:蜂针蝶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