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机场男子阻止插队被两记耳光扇倒,警方调解赔4030元,打人女子听到数额当场崩溃大哭
南京机场男子阻止插队被两记耳光扇倒,警方调解赔4030元,打人女子听到数额当场崩溃大哭
那天是长假返程高峰,禄口机场大厅里人贴着人,行李箱轮子在地砖上拖出一串细细的摩擦声,空气有点干
戴先生站在队伍中段,手里攥着手机反复看航班信息,生怕错过时间
就在他前面两三个人的空隙里,一个女人挤了进来,动作利落得像是赶时间,但偏偏绕过了队尾
他没闹脾气,只抬头提醒了一句,意思很直白,请她到后面排
秩序这种事,没人开口就会越来越乱,开了口,至少心里过得去
可话音落地,女人的火气蹭地窜起来,刺耳的骂声在大厅里炸开,把周围人的目光全拉了过来
他还在解释,想把这事按住,女人已经抬手,啪的一声,耳光落得干脆
戴先生晃了一下,没站稳,第二下更猛,他整个人应声倒在冰凉的地砖上,后背和后脑勺传来一阵怦怦直跳的疼
有人惊呼,有人皱眉,还有人小心地问他要不要扶一把
那一刻,所有的行程、时间表、提醒短信,通通不如一记耳光真实
他坐起来,喘了一会儿,直接报警
警察来的很快,先把围观人群分散开,又把双方带到一边问话,顺手调了监控
画面一帧一帧看得人说不出话,从插队、提醒,到辱骂、两次扇打,过程清清楚楚
监控是冷冰冰的,但它说的话最直白
第二天在派出所的调解室里,责任被摆得明明白白
警方依据视频和证词认定,女子插队在先,动手在后,后果由她承担
调解结果是她书面道歉,再赔偿戴先生医疗和误工等共3500元,外加他因耽误改乘产生的高铁票530元,总共4030元
话刚说完,女人的眼泪“哗”地就下来了,哭声很大,像是把前一分钟的强硬全甩在地上
她丈夫陪在一旁,来回看着两边,压低嗓音求个方便,希望能快点了结
戴先生点了头,接受道歉和赔付
警方还把话说到前面,调解协议写清楚了,若打人方未履行约定,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事后又有个小插曲
女人通过朋友辗转联系戴先生,希望把网上的视频删了,她说怕影响自家名声
这话挺扎心的,名声谁不在乎,可是被扇倒在地的那一刻,谁来在乎他的体面和权益
戴先生倒是平静,说他理解,但如果下次再遇到插队,还是会站出来提醒
“维权这事,总要有人先开口”
不少媒体跟进报道,评论区里一边倒地支持戴先生
大家最常说的一句是,插队不算违法,但绝对不体面,动手更是踩线
律师的意见也很明确,公共场合插队虽不违法但不道德,乘客当场阻止属于自发维护社会秩序,应该被鼓励;
而扇耳光等故意伤害行为,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轻则警告、批评教育,重则罚款、拘留
这些年,机场、车站、景区,谁没见过几次插队呢
多数时候,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赶时间是借口,侥幸是习惯
可规则一松开口子,冲突就容易顺着缝往里钻,最后总有人受伤
这起事发生在长假尾巴上,警情数据能说明点背景
官方通报称,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全国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6.9%、6.5%,各地公安调处涉旅纠纷6.4万起,投入89万人次警力守住景区秩序
你看,秩序不是自己长出来的,是靠很多人的自律与很多人的守望堆起来的
我忍不住想起一段远在印度的新闻
年初,安得拉邦一座寺庙因为宗教活动聚了上千人,现场秩序一乱,门一开,人群一涌,踩踏夺命
截至次日,至少6人死亡、40人受伤
这和南京的耳光当然不是一回事,但规律是一样的,公共空间像弹簧,拉紧了没事,一旦乱起来,后果没边
回头看南京这事,最让我在意的是几个细枝末节
戴先生摔在地上时,旁边有人轻声说了一句“别动先缓一缓”,这种小善常被忽略,却是公共场合里最温柔的安全网
还有那封道歉信,它也许模板味很重,但至少把“对不起”写在了纸上,写在了事后的记忆里
女子后来怕名声受损,找人托话删视频,这么做我能理解,但更希望她下次在队伍里能抬头看看队尾,从那里开始
我们也该问问自己,看到插队时敢不敢说一句“请从后面排”
不是人人都要当英雄,可没人愿意当沉默的看客
你开口,可能换来一个白眼,也可能换来一句谢谢,最坏的结果,法律会站在你这边
这一次,警方调解及时,证据完备,程序公开,这是对“站出来”的最好回应
机场方面说,会继续加强秩序管理,通过广播和引导减少类似冲突
听上去普通,却是最务实的安排
规则靠提醒,秩序靠习惯,文明靠你我每天多迈半步
如果你问该怎么记住这件事,我会建议这样记
记住那两记耳光,不是为了生气,而是为了下次有人插队时,你敢抬起眼睛
记住4030元,不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知道动手的代价很清楚
记住那句“再遇到插队还会站出来”,因为这句平常话,才撑起了公共空间里最朴素的安全感
最后也提醒一句
道理永远比情绪有用,规则永远比侥幸长久
在机场、在车站、在任何需要排队的地方,我们彼此看一眼,点点头,从队尾开始,一切都会顺很多
愿每一次出行,都平顺无惊,愿每一个开口的人,都被温柔以待
来源:美美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