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最新数据:6-16岁青少年精神患病率高达17.5%!超千万孩子陷困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0:22 1

摘要: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央视新闻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揪心:我国6—16 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意味着每6个孩子中就有1人正承受心理困扰。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央视新闻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揪心:我国6—16 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意味着每6个孩子中就有1人正承受心理困扰。

据新闻报道,在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住院部,80个床位,常年满床,收治16岁以下的患者,最小的只有6岁。

在央视新闻记者蹲点的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这样的数字具象成一个个焦虑的家庭:

有妈妈哭诉“一说话他就急,看见我就像仇人一样......”有爸爸追问“是不是要终生吃药,将来还会回到正常的生活吗?”更有家长直到孩子自残才惊觉“原来孩子不是叛逆”。

寒暑假期和开学后首月,青少年心理门诊一号难求的情况,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但实际上,早在孩子去医院前,抑郁的隐患可能已经埋下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央视新闻的报道中,18岁的皓然休学四年的经历,戳中了许多家庭的痛点。

在皓然的印象中,上小学前,家里充满着包容和爱。但后来,考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读研、读博、找一个好的工作……似乎成了父母和自己爱的连接。

小学前还被全家疼爱的他,升入中学后,考差了会被爸爸打、关在门外,耳边永远是“考不上好学校人生就废了”的念叨。

12岁时,皓然父母离婚。

父母对彼此不满的情绪,叠加着青春期的波动,让他开始自暴自弃,熬夜、玩手机、打游戏、休学、和父母对着干,严重时还会和母亲动手。他形容自己“像个疯子”。

比这些更糟糕的情况是冲动自杀。

皓然轻生的导火索,是一件他现在想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

他因为外人的一句话和妈妈起了争执,没能得到理解,这让他想起了在学校被老师误会时,也没有得到妈妈的支持。

皓然的情况不是个例——采访中,心理咨询师让家长按孩子年龄喊话,1岁喊 “宝宝真棒”,3岁说“跑得真快”,可6岁后全变成“快点做作业”“排名怎么样”。

当父母的关注从“孩子本身”转向“成绩标签”,有效沟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物质丰裕的当下,孩子更需要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而这些恰恰是焦虑的家庭最缺失的东西。

“这些孩子不是不懂事,是生病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薛冰主任说道。

青春期大脑边缘系统发育快但前额叶控制区滞后,本就容易情绪激动。

中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他们还不会用 “我很焦虑”“我觉得压抑” 这样的语言表达感受,只能通过哭闹、退缩、躯体不适来传递信号。

同时,学业压力集中、生活调节渠道匮乏的环境,更让心理危机雪上加霜。

“上课走神、作业拖拉、爱发脾气”,这些被多数家长归为 “青春期叛逆” 的表现,实则可能是抑郁症的早期征兆。

央视报道梳理了12类信号,当家长察觉娃娃有点“叛逆”时,要多从这些角度去观察。

○ 情绪反应:持续低落、突然暴怒、频繁说 “活着没意义”,甚至谈论死亡

○ 行为警报:回避社交、沉迷游戏、成绩骤降,出现划痕等自残痕迹

○ 躯体信号:无原因头痛胃痛、失眠早醒或嗜睡、暴饮暴食或厌食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们总是呼吁家长积极做出改变,不少家长也会觉得有些委屈:“生活、工作、养育孩子的压力已经很大,谁又来理解理解我呢?”

呼吁家长重视并在行为上有所改变,并不是指责家长的行为导致了孩子生病。而是,作为更有能力、心智更健全的成年人,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帮助他度过困难。

在央视的镜头下,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对父女,因为女儿要“养蛇、养蜘蛛”产生分歧。

爸爸无法理解:“家里小,不适合养这种东西”。看着快哭的女儿,心理咨询师问:“爬行动物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女儿的回答是:“父母经常不在家里,我不能一整天都看手机,就跟它们玩儿,爬宠没有动静。”

在咨询师追问下,我们才知道,女儿最近升入初中,新环境压力大,而父母也在今年离了婚,爬宠代替了一部分的陪伴。

家庭的变化可能会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同的改变,而孩子尚处于心理与身体的发展阶段,改变会在他们的行为以及心理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很多时候孩子是代替这个家庭在生病,我们看似是孩子生病了,其实是整个家庭都生病了。”成都儿童团·父母读书会导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导师蒋昱老师说道。

当某一位家庭成员有了困难,他需要的是整个家庭的改变。家长的改变,是治愈孩子最可及也最关键的一环。

这也就是“家庭疗愈”。

皓然家的转变证实了“家庭疗愈”的可行性:在皓然生病后的某一天,妈妈在房间崩溃大哭,皓然走进来坐在床边,默默地抚摸着她的后背,轻声道:“我知道你难受,没事,我在”。

那一刻她意识到,“共情是你能感受到我,而不是告诉我这件事用A、B、C三种方式解决。”

醒悟后的妈妈决定 “重新养育孩子一遍”,风大雨大时默默守护,不再逼他追赶 “标准人生”;爸爸放下执念,接受 “升学不是唯一出路” 的现实。

这种转变并非放弃要求,而是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与看见

北京师范大学乔志宏教授强调,“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有区别, 前者需要倾听疏导,后者必须专业干预。但核心都始于“让孩子被看见”——看见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的困难,看见孩子的需求。

虽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得抑郁症,但陷入抑郁情绪,是每个孩子长大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的困境。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去面对呢?将“看见”拆解成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我们可参考以下几点。

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你什么感受?愤怒、不解、还是觉得他无理取闹?

在央视记者的镜头里,咨询师为家长进行了这样的示范——别急着反驳“你太娇气”,而是询问孩子“听起来你现在很痛苦,能和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当孩子有抑郁情绪时,家长应该尽量鼓励他们倾诉。倾听的时候不要展开任何说教,不要督促,不要去追问原因,更不要去责怪或评价孩子倾诉的内容。

接住了孩子的情绪,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也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建立自己的秩序。其中,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是帮助孩子建立秩序的重要需求。

给予空间: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比如 “周末想先写作业还是运动”。

创造机会:从整理书包到参加社团,让孩子在小事中获得成就感。

建立归属感:每周固定 “家庭时光”,不谈学习只聊兴趣与感受。

当我们在日常相处与生活中,满足孩子这三大需求,孩子的情绪就有可能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蒋昱老师提到,也有部分陷入抑郁情绪的孩子不愿意通过倾诉发泄情绪。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不用逼着孩子说,干脆好好地玩一场——打游戏、做运动、看展、吃一顿大餐,或是漫无目的地去菜市场逛一逛,让孩子来决定买什么,想吃什么。

孩子如果不动起来,精神上的内耗很难止息。

若发现孩子有自残、自杀言论等危险信号,需按“三步法” 处理:

首先,立即暂停指责,用“我知道你很难受,爸爸妈妈会陪你” 这样的话语稳定情绪;其次,24小时内联系精神科门诊,以及可提供专业评估的机构。

最后,配合治疗时要减少“你要快点好起来”的施压,换成“别着急,我们一起慢慢来”。

17.5% 的患病率背后,是一个个渴望被理解的小生命。

我们一次又一次提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义,是想提醒大家,对中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不是“长大后才需要关注的事”,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小改变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文丨嘻 排版丨阿乔

[END]

来源:成都儿童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