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幸福中国行 | 非遗“活”在社区 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09:23 2

摘要:10月13日,“感知幸福中国行”参访团走进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前郭县”),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被珍藏在展馆中,更“活”在社区里,成为民族团结与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

人民网松原10月14日电 10月13日,“感知幸福中国行”参访团走进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前郭县”),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被珍藏在展馆中,更“活”在社区里,成为民族团结与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

鼎润文创园展出的鱼皮画。王思皓 摄

鼎润文创园展出的鱼皮画。王思皓摄

走进松原市鼎润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鼎润文创园”),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映入眼帘——从鱼皮画制作到乌力吉将嘎技艺,从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到蒙古族四胡音乐,从乌力格尔说唱到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十大类别的活态展陈让参访团成员目不暇接。

参访团外国友人正在体验中国粮食画。王思皓 摄

参访团外国友人正在感受蒙古族“呼麦”。王思皓 摄

“我们文创园以松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构建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讲解员向参访团介绍,“这里不仅是非遗项目的集聚地,更是非遗走向现代生活的转化平台,我们希望通过非遗教育、文创开发、节庆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参访团成员正在参观鼎润文创园。王思皓 摄

参访团外国友人正在体验蒙古族射箭。王思皓 摄

鼎润文创园以“让大美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使命,牢牢把握“非遗一体化运营”的整体功能定位,于馆内静动态结合展示着176项非遗项目,不仅是吉林省教育厅认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也是吉林省文旅厅授牌的研学旅行基地,自主拥有14项非遗项目、十大非遗研学线路和300种非遗研学课程。

参访团成员正在参观鼎润文创园。王思皓 摄

2025年6月,鼎润文创园正式挂牌“松原市关东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其成为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枢纽注入强劲发展新动能。

参访团外国友人正在蒳荷芽社区体验马头琴。王思皓 摄

走进前郭县阿穆尔街道的蒳荷芽社区,苍凉辽阔又激昂澎湃的马头琴声响彻耳畔,仿佛万马嘶鸣、奔腾不息的壮观景象就在眼前;走上楼,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铺展开来,令参访团成员喟叹不已。在这里,“非遗进社区”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场景。

参访团外国友人正在蒳荷芽社区体验剪纸。王思皓 摄

蒳荷芽社区自2015年起着力推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实践,组成了公益培训团队,开设马头琴、四胡、蒙古筝、长调、剪纸等“五艺培训”,累计开展培训396期、4900余课时,惠及居民15万人次。“我们不只是教学,更是播种。”蒳荷芽社区的马头琴教师白岩峰说,“让民族艺术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

参访团外国友人正在蒳荷芽社区体验蒙古筝。王思皓 摄

在社区活动室,孩子们专注地学习马头琴与四胡,老人们围坐剪纸,歌声与琴声交织,构成一幅民族和谐共融的温暖画面。来自深圳的参访团成员林舒琪说:“虽然现在的天气已经入秋了,但社区里的氛围让我感到格外温暖。”

蒳荷芽社区正在排练文艺汇演。王思皓 摄

“蒳荷芽”在蒙语中意为“萌芽”,正如其名,蒳荷芽社区成为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焕发新生的土壤,曾获评“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荣誉称号。这里居住着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等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21.7%。社区依托“三五”融入式党建工作模式,构建起五级治理体系,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形成了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服务共为的基层治理格局;同时,社区积极发挥“五老”志愿服务队作用,开展慰问帮扶、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居民在交流互动中展示风采、增进情谊,营造出“多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文化氛围。

参访团外国友人与居民合奏马头琴。王思皓 摄

从鼎润文创园到蒳荷芽社区,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学、可感、可参与的生活方式;民族团结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授课、每一次合奏、每一次活动中的具体实践。

作为“中国马头琴之乡”“蒙古族四胡之乡”,前郭县正以文化为纽带、以社区为阵地,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在这里,非遗有了温度,民族有了共鸣,幸福有了底气——这不仅是“幸福中国”在松花江畔的生动回响,更是“幸福中国”在大美吉林的真实写照。(实习生 王思皓)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