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疗科技领域,电疗因能治疗疼痛、抑郁症、促进伤口愈合等,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传统电疗设备总让人望而却步——笨重的主机、复杂的接线、必须充电的电池,还要专业操作,不仅限制了使用场景,也让很多人难以坚持治疗。
在医疗科技领域,电疗因能治疗疼痛、抑郁症、促进伤口愈合等,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传统电疗设备总让人望而却步——笨重的主机、复杂的接线、必须充电的电池,还要专业操作,不仅限制了使用场景,也让很多人难以坚持治疗。
不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 16:9060)上的一项新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该团队研发出一款可穿戴一次性电疗贴片,它像创可贴一样轻薄便携,不用电子元件、无需提前充电,贴在皮肤上就能自动释放精准电疗剂量,从神经调节到伤口愈合,多场景适用。
*本文只做阅读笔记分享*
一、颠覆传统:为什么这款电疗贴片能 “出圈”?
传统电疗的痛点,几乎被这款贴片全解决了。我们先看一组核心对比,就能明白它的革命性:
这款贴片实现了从“耐用设备 + 每次使用需组装电极”到“一次性贴片”的分类转变,其可用性与药物治疗类似,彻底打破了传统电疗的使用壁垒。简单来说,它把“专业医疗设备”变成了“可随手取用的消费品”,就像吃药、贴药膏一样方便 —— 这也是它最核心的突破:让电疗从“医院专属”走向“日常可及”。
二、技术拆解:没有电子元件,怎么实现精准电疗?
很多人会好奇:没有芯片、没有电池,这贴片靠什么发电?又怎么控制电疗剂量?答案藏在两个关键设计里,且都能在文献的图文图表中找到直观依据。
1. 发电核心:印刷出来的“微型电池组”
团队用增材制造(类似 3D 印刷) 技术,在 PET 薄膜(常见于塑料瓶)上层层印刷 “电池组件”,设备的分层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
柔性外壳 / 印刷基材(PET 薄膜);碳层下方的印刷金属轨迹(铜);导电碳互连和集电器;正极:电解二氧化锰、炭黑和碱性粘合剂浆料;隔膜:涂有表面活性剂的微孔多层聚丙烯膜;负极:锌粉、氧化抑制剂和碱性粘合剂浆料;印刷通孔;刺激电极;离子导电水凝胶(无纺布增强);低能表面塑料密封粘合剂;阀门 / 通风通道。这些组件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 “微型锌锰电池”。更聪明的是,团队会根据不同治疗需求,把多个小电池 “串联” 成电池组 —— 比如用于脑部神经调节的贴片,就用了 14 个 1.5cm² 的小电池,刚好满足 1-4mA 的电流需求,这一设计在电池组尺寸优化中得到验证。
而且,这个 “印刷电池” 不用提前充电:它在制造时就完成了 “激活”,只要贴在皮肤上,人体的汗液或贴片自带的水凝胶会触发化学反应,自动开始放电,这一 “贴肤启动” 的机制在系统图中可直观看到 —— 身体通过界面与目标生理负载相互作用,启动电池组放电。
2. 剂量控制:靠 “电化学架构” 而非芯片(对应 Fig.2f、Fig.4f)
传统电疗靠芯片调节电流 / 电压,而这款贴片靠“3D 电化学架构”+ 等时轨迹理论(Isotemporal-Trajectory Theory)实现精准控量。这一理论在设计流程中的核心作用:
团队先通过实验测量不同人体组织的电阻(比如皮肤、头皮、伤口周围组织),用信号源表对仅含界面组件的测试设备进行恒流 / 恒压刺激,获取负载阻抗数据;
再根据电阻特性,通过等时轨迹理论模拟电池组的 “放电曲线”,其核心方程为VB (I n ,t∣α B ,e B )=V L (I n ,t∣α L ,e L ),其中V B 和V L分别为电池组和负载的电压,通过这一方程确保放电与负载需求匹配;
比如针对伤口愈合,贴片的电池组会设计成 “缓慢放电” 模式:前 10 分钟电流逐渐上升到 3mA,之后维持稳定,避免电流骤升导致皮肤不适,这一过程在 Fig.4f 的等时 V-I 曲线中可清晰看到 —— 电池组放电曲线(虚线)与负载曲线(实线)的交点,即为实际输出电流,确保在 20 分钟内符合 3±1mA 的目标剂量;
甚至能 “自限剂量”:当电池组的化学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放电会自动停止,不会出现 “过量治疗” 的风险,这一特性在 Fig.5c 的人体验证实验中得到体现 ——20 分钟后电流随电压下降而自然终止。
简单说,就是 “把治疗方案刻进了材料里”—— 不用芯片计算,材料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放电规律。
3. 贴肤设计:水凝胶是 “导电 + 固定” 二合一(对应 Fig.1d、Fig.5e)
贴片和皮肤接触的部分,用了离子导电水凝胶,这一组件在第 9 层有明确标注,其核心作用包括:
作用 1:导电 —— 水凝胶里的盐分(如 NaCl)能让皮肤和电池组形成 “闭合电路”,电流才能顺利进入人体,文献中提到水凝胶的体积电阻率约为 500Ω・cm²,确保电流传输效率;
作用 2:固定 —— 水凝胶有粘性,皮肤剥离粘合力为 20-50g/cm,设备侧粘合力 > 100g/cm,能把贴片牢牢贴在皮肤上,即使活动也不会掉;
安全性:经过 ISO 10993-5 和 ISO 10993-10 生物相容性测试,贴 20 分钟后皮肤仅出现暂时性红斑,无残留、无刺激,这一结果VAS 疼痛评分中得到验证 —— 平均疼痛评分仅 1.1±0.75,且无任何测量值超过 3。
三、实际应用:从脑部到伤口,3 大场景已验证有效
团队在论文中通过详细验证了 3 个核心应用场景,每一个都切中了临床痛点,且都有完整的设计 - 测试 - 验证流程支撑。
1. 脑部神经调节(tDCS):对抗抑郁、偏头痛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治疗抑郁症、偏头痛的有效手段,但传统设备需要把两个大电极贴在头皮上,还要连接主机,患者只能坐着不动。
这款贴片针对脑部调节的设计在 Fig.6a 中清晰展示:
形态:弧形设计,贴合额头轮廓(避开头发),厚度仅 0.8-1.2mm,长度 190mm,佩戴隐蔽;
电池组:采用非均质设计,3 个 1.6cm² 电池 + 1 个 1.4cm² 电池(电解液含 0.7wt% PAA),通过 PAA 的静电调节和离子导电性降低作用,限制峰值电流
验证结果:在 10 人临床试验中,平均电流为 2.35±0.32mA,符合 2.5±1mA 的目标剂量,且电流稳定性与传统设备一致,受试者反馈 “像贴了一片薄纱布,完全不影响低头、走路”。
2. 伤口愈合:加速结痂,减少感染
对于糖尿病足、术后伤口等难愈合创面,低强度直流电(30-50μA)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激活修复细胞。
结构:3 个 0.5cm² 电池,刺激电极水凝胶位于伤口敷料垫两侧,基材为可拉伸热塑性薄膜,电池间有狭缝以增强柔韧性;
动物实验:在大鼠 6mm 全层切除伤口模型中,每天贴 2 小时(300±50μA),14 天后伤口闭合率比对照组(不贴贴片)显著提高,统计分析显示处理组与天数的交互作用显著(β=-9.938,SE=3.887,t (121)=-2.557,p=0.012);
实用性:贴片可与伤口敷料结合,中间是无菌敷料,周围是电疗组件,既能保护伤口,又能持续电刺激,特别适合居家护理。
3. 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帮药物穿透皮肤
有些药物(如止痛药、皮肤病药膏)很难通过皮肤吸收,而 “离子导入” 技术能用电场把药物分子 “推” 进皮肤。
传统离子导入设备笨重,而这款贴片的设计:
规格:4 个 2.0cm² 均质电池(电解液含 0.7wt% PAA),界面为 4×4cm 盐水浸泡无纺布海绵,厚度 0.25-1.5mm,长度 160mm;
药物递送验证:用皮肤模型测试显示,离子染料(分子量与常用药物相近)的扩散率显著提升;人体试验中,60 分钟内平均电荷为 32.7±11.60mA・min,电流 541±193μA,符合 > 30mA・min 的目标剂量;
优势:无需额外设备,贴片本身就是 “药物递送载体”,可实现 “电疗 + 给药” 一体化。
四、价值延伸:不止于 “方便”,更能改善医疗公平
除了技术突破,这款贴片的社会价值也在文献中被重点强调,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降低医疗成本
传统电疗设备单价高,且需定期更换电池和电极(每次约 10g 金属连接器);而这款贴片的材料成本极低,且制造过程可规模化 —— 文献提到其生产依赖 “可扩展的增材制造和常见材料”,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未来量产单片成本可低于 10 元人民币。
2. 适合资源匮乏地区
在没有电力、没有专业医护人员的偏远地区,传统电疗设备无法使用;而这款贴片无需充电、无需操作培训,只要按说明贴在对应部位即可,且可像药品一样分发,特别适合灾后救援、基层医疗。
3. 减少医疗垃圾
传统电疗设备的电池、芯片含重金属,废弃后难处理;而这款贴片的材料(PET、锌、锰)均为环保无害材料,且可完全降解,对环境影响极小,符合 “绿色医疗” 的发展趋势。
五、未来展望:还能更 “智能” 吗?
团队在文献的 “讨论” 部分提到,这款贴片的潜力不止于此,未来可通过以下方向升级:
定制化形态:像伤口专用创可贴一样,针对不同身体部位(如关节、面部)设计异形贴片;
集成传感器:结合可印刷的温度、湿度传感器,让贴片能实时监测伤口状态,并自动调整放电剂量;
可降解材料:研发全降解基材,伤口愈合后贴片自动降解,无需手动拆除;
拓展适应症:目前已验证神经调节、伤口愈合、离子导入三大场景,未来可延伸至皮肤健康、成瘾治疗、认知衰退等领域。
参考文献:
FallahRad, M., et al. Wearable disposable electrotherapy. Nat Commun 16, 9060 (2025).
来源:知识泥土六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