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08:35 1

摘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为儒家“四书”,《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它篇幅不大、内涵深刻,为“初学入德之门也”,所以宋儒从《礼记》中将其抽出,独立成书,并置于“四书”之首。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为儒家“四书”,《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它篇幅不大、内涵深刻,为“初学入德之门也”,所以宋儒从《礼记》中将其抽出,独立成书,并置于“四书”之首。

《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商汤沐浴的盘子上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铭文,沐浴能洗去身体的污垢,焕然一新,引申到道德上,人心中的恶念要及时洗去,去恶存善,不断自我更新,如果今天可以做到自我更新,那么每天都能做到自我更新。君子修德,不仅要自我更新,而且要以自己为表率,促使他人更新。君子修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接近善的境界。《大学》中所说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恰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所诠释的,意思是“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商朝末年,周以“蕞尔小邦”取代了“大邑商”,周人充分吸取商人治国的经验教训,锐意革新,使周朝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呈现出新面貌,与商人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有明显区别。商人重巫崇鬼,周人重德尚礼,商人遇事必问卜于神,而周人则将视野从彼岸转向此岸,并落在道德上,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政治哲学。商周两代的青铜文明独步天下,但其中也有明显区别,商朝青铜器中酒器占有很大比重,而周朝青铜器则更多通过确立身份与秩序彰显礼制内涵。周朝的维新,是对商朝文化的扬弃,并不是全盘否定。考古发现在周人崛起之地的周原遗址中,商人因为掌握先进的制造技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力量,有学者认为“商人是西周时期周原手工业作坊的管理层或核心技术层的主要人群”。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科技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水稻栽培、茶树栽培、养蚕缫丝技术均起源于中国而传播到全世界。中国人首创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全球。中国人发明马镫,对骑兵作战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中国古代创新智慧的重要体现。

在十一世纪前,雕版印刷术已经广为使用,有赖于此,书籍得以低成本地大量复制,知识与文明得以广泛传播。但雕版印刷术也有一些不便之处,如消耗大量木材,一旦刻版时出现错误不易修改,书籍印刷后雕版就没有用了,无法重复利用,而存储雕版要占用大量空间。北宋布衣毕昇对传统印刷技术进行革新,发明了胶泥活字,排版印书。活字印刷术显著提高了印刷效率,《梦溪笔谈》称这项技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深植中华民族的基因中,中国人在技术、制度、思想上的创新成果,不仅使国人受益,也造福全世界。

来源:大道知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