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汉地文化深受禅宗影响,而禅宗又常讲顿悟开悟(这里特指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故此汉地修行人对开悟非常重视,再加上六祖惠能因《金刚经》而顿悟,故此许多汉地修行人也希望读《金刚经》而开悟顿悟。这种想法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如果普通修行人也想从《金刚
如是非修行人可不用阅读本文,因为《金刚经》实是佛陀为指导修行人而说,而本文也就仅对普通修行人而言。
因汉地文化深受禅宗影响,而禅宗又常讲顿悟开悟(这里特指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故此汉地修行人对开悟非常重视,再加上六祖惠能因《金刚经》而顿悟,故此许多汉地修行人也希望读《金刚经》而开悟顿悟。这种想法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如果普通修行人也想从《金刚经》中找到一句中心思想从而开悟顿悟,个人认为就像希望长成参天大树是否阳光普照三月就可以呢(当今社会与1400多年前六祖惠能所生活的唐朝无法相提并论)?
这种想法个人把它归结为太阳心理效应。所谓太阳心理效应就是:到了晚上大家还会意识到天空里不只有月亮还有无数星星星系,因为经常能看到;但在白天,因为适应了“只有”一个太阳的观感,下意识里认为天空里只有一个太阳,这显然与真相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啊。
如以《金刚经》为修行根本经典个人认为本身无可厚非,尽管在此经中修行方法有时讲的非常简单甚至如“持戒”修法一带而过,整部经说“六度波罗蜜”之一的“持戒”只在第六分中提到了这两个字,而“六度”之一的“禅定”就字面而言在经里根本就找不到。但想着六祖因经中一句而开悟,诸多修行人潜意识里认为个人应该也可以这样(《金刚经》里金句太多了),那基本就大错特错了。就像只看到了太阳(经中一句话)而忘了太空中始终有无数星系一样。最终结果是把自认的那句金句当太阳一样来崇拜却毫无开悟症状,根源是佛陀讲说此经时毫无让善男子善女人只抓一句之意,即使经中数次提及“受持读诵乃至四句偈”等功德福德无量,但那只是说修行人如果能受持读诵哪怕一句话都有福德功德,“有功德福德”那只是基础跟开悟有天壤之别。
而大部分纵论《金刚经》的文字不管是普通修行人还是一些高僧大德说的写的,基本都直指经文的中心思想即那个“太阳”。“善护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此等等,经中金句确实很多。但说具体如何“善护念”?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估计都会说那就按照经中来修吧。这些“金句”其实只是告诉了你所谓的“法”的要义,但真正如何一步一步修还是要参照整部经。
所以个人从一开始跟着诵读此经,就刻意不去想哪句是“金句”哪个是“四句偈”,只是从逻辑框架出发去分析了整个经文,后来发现(纯个人观点)经的前十八分非常有规律(也可以说是很讲究修行的次第即应由低阶向高阶前进):
其中前九分里基本就讲到了如何最高修得阿罗汉果:在第二分接受了须菩提的提问后,佛陀在第三分中开宗明义提出要先发菩提心,第四分讲布施,第五分讲修行不能着相个人认为主要指精进禅定不要着相,第六分讲正信离不开持戒修福,第七分讲无为法,第八分讲法布施,到第九分就描述修行人能达到的四果位各是什么样的。后面第十到十八分讲如何修成佛果(第十八分讲成佛后具备“五眼”),其中除了强调不着相,还在第十四分离相寂灭分里特意讲到了“六度”之一的忍辱波罗蜜。
由于《金刚经》主旨是讲“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即“六度”之一般若波罗蜜(《金刚经》全名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此没有像《圆觉经》那样详细描述如何在禅修中先修奢摩他(止)还是先修三摩钵提(观)还是禅那(定)等修行的具体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但在《金刚经》里还是把佛法里重要的“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一一说到了,其中“布施”说的最多,并且一再强调修“六度波罗蜜”时千万不要“着相”(布施、精进、禅定都非常容易着相)的重要性,而“不着相”只是对修行“六度波罗蜜”的警示并非对“六度”的忽视。修行人若因佛陀在《金刚经》中强调“不着相”之说认为对“六度”也“无须着相可有可无”那就大错特错了。
显密兼修的藏传密宗不以“顿悟”为主要修行法门,如果对藏密稍微有所了解,有两个概念汉地修行人应该认真学习:一是藏密修行讲次第(观念自宗喀巴大师的经典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即修行有阶段之分,别老想着遇到一句金句就开悟了。故此个人反而更接受与六祖并行的五祖弟子北禅神秀的修行法,“日日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非常明确的修行方法,不见得能让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开悟顿悟但确实在劝导踏实修行。
二是修藏密在开始前要先修四加行五加行,主要是修出离心菩提心(一般需要修三到五年),等真实的出离心菩提心这一种子形成了再往下修大手印大圆满等密宗修法,个人认为这是对《金刚经》最好的“信受奉行”之一。在《金刚经》最后一分“应化非真分”中,佛陀在结束此经讲解时再次谆谆告诫佛弟子们:即使做无量财布施,修行人还不如发真实菩提心后再做法布施福德大(与第三分遥相呼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个人理解是,如果修行人心里没有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天天诵经念佛并不见得已经发起了真实的菩提心),就等于在为无果核的种子浇水施肥结果将空无所得,猛晒三个月的“太阳”更是于事无补了。
故此,“太阳心理效应”其核心问题在于:以“对结果的警示”来指导开始的修行,那就跟给无核种子浇水施肥一样,想法愿望都是好的但不会有想要的结果。具体来说,也就是不要把《金刚经》中某些金句视为太阳一样的独立存在,而是作为完整修行体系中的一部分,厚此(金句)薄彼(普通修行陈述)的做法其实已经远离了《金刚经》的本义。
来源:一品姑苏城
